星期四, 13 11 月

福山點破美國困局:免費公交救不了紐約 唯一出路是…

11月11日,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發表文章,題目為《什麼是可負擔性》,他在文中提出美國真正的不平等體現在住房和交通等因素上,因此紐約新當選市長馬姆達尼提出的「免費公交、管控租金」等政策治標不治本。根源在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扭轉房價和交通成本的長期上漲趨勢。

福山點破美國困局:免費公交救不了紐約 唯一出路是…

弗朗西斯·福山撰文截圖。

以下是鳳凰網「天下事」編譯全文:

紐約市新當選市長佐赫蘭·馬姆達尼將「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作為競選核心,並大獲成功。如果民主黨在中期選舉前一年聚焦這一議題,很有可能以較大優勢重奪眾議院。為了提升可負擔性,馬姆達尼提出了諸如「免費公交、全市租金管控」等政策。

但「可負擔性」究竟是什麼?有人可能想把它等同於通貨膨脹(通常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衡量),而正是這一問題拖垮了拜登、隨後又拖垮了哈里斯。在大選後,特朗普愚蠢地重複拜登的錯誤,否認消費價格上漲,甚至聲稱在他任內消費價格已經下降。事實並非如此,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然而,「可負擔性」更準確地說,不同於單純的消費價格;而「不平等」也不同於以基尼係數等指標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普通美國人每月預算的最大支出之一是住房,而住房可負擔性多年來急劇惡化。

1985年,一套住房平均價格是家庭年收入的3.5倍;如今已接近5倍。房價中位數已從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5倍上升到6倍。

租房者處境同樣嚴峻:過去二十年,租金中位數占收入中位數的比例從25%升至30%;如今一半的租戶需將30%以上的收入用於房租,二十年前這一租戶比例為41%。在舊金山、紐約等藍州城市,情況更為嚴重——工薪階層已被擠出工作地點附近的住房市場。在舊金山,他們只能住在斯托克頓或維塞利亞等偏遠郊區,每天通勤一兩個小時。

這些事實表明,基尼係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已不足以衡量可負擔性危機。雖然普通美國人飽受燃料和雜貨價格上漲之苦,但真正的不平等體現在住房和交通等因素上。而美國城市住房危機的根源幾乎完全在於供應不足。

在住房存量受限的情況下實施租金管控,從長遠看只會加劇不平等,因為幸運住進租金管控公寓的人會死死守住,甚至想辦法傳給子女。租金管控將削弱建造新可負擔住房的動力,而長遠來看,只有增加供給才是實現更大平等的唯一途徑。這正是我1980年代住在租金管制下的聖莫尼卡時的親身經歷。同樣,免費公交只是臨時止痛貼;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在市中心與偏遠郊區之間修建快速鐵路。

這表明,「豐裕運動」(abundance movement)應聚焦住房和基礎設施,直擊可負擔性危機的根源。建造更多住宅、降低乃至逆轉住房和交通成本的長期上漲趨勢,是直接減少美國不平等的有效途徑。馬姆達尼的提案只是短期創可貼,無法解決長期問題。

在哥倫比亞麥德林市,居住在山坡貧民窟的窮人因暴力幫派控制中間地帶,無法前往中產社區做幫傭或服務員。該市的解決方案是修建纜車,從高空越過幫派區域,直接連接到服務中產社區的地鐵。

這套方案未必適用於舊金山或紐約,但像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完全有能力為直接影響公民就業與機會的問題找到創造性解決方案。正如哥倫比亞的經驗,解決方案很可能需要「大興土木」,而「豐裕議程」恰恰為實現這一點開闢了道路。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