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3 11 月

挑戰首富黃仁勛的,竟是自家「表甥女」!

蘇姿豐將競爭目標直指黃仁勛執掌的英偉達。儘管外界常將蘇姿豐與黃仁勛的遠親關係渲染為「表舅與表甥女之戰」,但在AI浪潮重塑科技格局的當下,它們已站在戰場兩端:一方是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行業霸主,一方是持續刷新業績的挑戰者。

挑戰首富黃仁勛的,竟是自家「表甥女」!

蘇姿豐執掌的AMD日益成為行業焦點。

11月4日,AMD發布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營收達92.46億美元,同比增長36%,創歷史新高。毛利潤、自由現金流及消費端業務等多項指標同步刷新紀錄。

這份被七次標註「創紀錄」的財報傳遞出明確信號:長期由英偉達主導的AI算力格局,正面臨AMD的強勢挑戰。

蘇姿豐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優異的業績表現得益於市場對EPYC伺服器處理器、Ryzen消費級處理器及Instinct
AI加速器的強勁需求。」對比十多年前深陷債務危機、瀕臨退市的困境,AMD如今已實現半導體史上最成功的轉型之一。

如今,蘇姿豐將競爭目標直指黃仁勛執掌的英偉達。儘管他們是遠親,但在AI浪潮重塑科技格局的當下,它們已站在戰場兩端:一方是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行業霸主,一方是持續刷新業績的挑戰者。

臨危受命

這份向英偉達發起挑戰的底氣,並非與生俱來。時間退回2014年,蘇姿豐接手的AMD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2014年蘇姿豐接任AMD
CEO時,公司正處於至暗時刻:股價跌至3美元,營收同比下滑近40%,CPU市場份額流失三分之二,伺服器晶元業務幾乎歸零。為求生,AMD被迫裁員25%,甚至出售總部大樓再回租。

外界普遍認為這家老牌企業瀕臨倒閉,英特爾CEO曾公開斷言「AMD不會再回來」。

面對困境,董事會曾建議轉向低功耗手機晶元,但蘇姿豐拒絕了。她堅信AMD的核心優勢仍在於高性能處理器,既不願在新賽道從零開始,也不甘在傳統領域屈居第二。

上任第二天,她便在全員會議中堅定表態:「我們能做出最好的產品!」她迅速明確戰略方向——聚焦高性能計算,並提出三管齊下的復興計劃:打造優勢產品、深化客戶信任、簡化組織架構。

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蘇姿豐做出關鍵決策:暫停其他項目,全力投入代號「Zen」的全新架構研發。她為工程師設定了看似不可能的目標——新一代CPU性能提升40%。歷經三年蟄伏,其間伺服器晶元份額持續下滑,但這一切都在她的預期之中。

2017年,基於Zen架構的銳龍(Ryzen)處理器誕生,性能直逼英特爾,價格卻僅為一半,徹底打破市場質疑。從此,「蘇媽」之名不脛而走。

商業上的扭轉亦是:2022年AMD市值達到1977億美元,首次超越英特爾;如今其市值已是後者的兩倍。十年間,公司股價增長超60倍。《晶元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評價此為「現代美國商業史上最偉大的扭虧為盈故事之一」。

蘇姿豐還推動AMD進軍高性能計算領域,積極布局Chiplet模塊化架構,推出全球首款7納米數據中心GPU,令業界矚目。

她極為重視客戶關係,即使在AMD無晶元可賣的艱難時期,仍堅持親自拜訪客戶。一次,她冒冰雹驅車四小時前往惠普企業拜訪CEO安東尼奧·內里,展現了「對使命的堅定信念」。在她的努力下,AMD與微軟、Meta等巨頭建立了深度合作,從遊戲業務拓展至雲計算與人工智慧領域。

蘇姿豐曾對Meta承諾:「給我一個機會,我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也會成為你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晶元、生態與遠親

憑藉Zen架構成功在傳統計算領域站穩腳跟後,蘇姿豐沒有停下腳步。此時,由ChatGPT引爆的AI浪潮,為她與AMD提供了一個與英偉達在全新維度上較量的歷史性機遇。

全球三大晶元巨頭——英偉達、英特爾與AMD的掌舵者均為華人。其中,AMD在蘇姿豐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對英特爾的超越,更展現出挑戰英偉達的雄心。

ChatGPT的崛起引爆AI市場,也將英偉達市值推上萬億美元高峰。面對這一浪潮,AMD雖早有AI布局,但直到去年才由蘇姿豐明確宣示其「AI+數據中心加速器」核心戰略,公開挑戰英偉達。

蘇姿豐預測,數據中心AI加速器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達到15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0%。「這是我們未來幾年最大的增長機遇,」她強調。在聖克拉拉總部,她不斷敦促團隊嚴守AI晶元研發節點,「我們一個節拍都不能錯過。」

近期,AMD與OpenAI達成關鍵合作:OpenAI將在多代硬體中部署總容量達6吉瓦的AMD Instinct
GPU,首批1吉瓦晶元將於2026年下半年交付。該合作可能涉及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硬體採購,作為回報,OpenAI可獲得認購約10%
AMD股權的選擇權,具體數量取決於合作履行情況。

對此,黃仁勛評價這筆交易「富有想像力且獨特」,但也略帶保留地表示:「我很驚訝他們在產品未落地前就放棄10%股份。我想,這很明智。」

此外,甲骨文也宣布將部署5萬顆AMD MI450 GPU,預計2026年三季度交付並計劃後續擴容。

儘管外界常將蘇姿豐與黃仁勛的遠親關係渲染為「表舅與表甥女之戰」,蘇姿豐對此並不熱衷。她曾反問:「這真的是我們最該關注的話題嗎?」不過她也在今年4月公開表達了對黃仁勛的尊敬:「他創立了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兩人背景相似:皆出生於台灣,留美接受工程教育,最終投身高性能計算領域。但風格迥異:黃仁勛擅於描繪技術願景,發布會如同科技儀式;蘇姿豐則始終圍繞「性能、功耗、成本」展開溝通,更注重將願景轉化為可落地的工程。

2023年,蘇姿豐推出MI300系列晶元,正面迎戰英偉達H100
GPU。MI300X在HBM密度和帶寬上分別達到英偉達晶元的2.4倍和1.6倍,可運行更龐大的AI模型。得益於Chiplet戰略,AMD構建出高度模塊化系統,推出分別適用於高性能計算和AI的MI300A與MI300X版本。

蘇姿豐指出,AI時代對算力的渴求遠超以往,眾多企業正尋求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她強調:「客戶需要多樣化選擇與定製化能力。」AMD憑藉更高能效比和更大內存容量,有效降低了客戶的總體擁有成本。

在軟體層面,英偉達憑藉CUDA構築起強大生態護城河,而AMD的ROCm平台起步較晚。蘇姿豐坦言,ROCm仍在完善各類庫與特殊運算元,差異不在於優劣,而在於開發者習慣。「我們是在教他們一個新生態。」通過積極招聘、收購與持續收集反饋,AMD正加速推進軟體生態建設。

AMD團隊對此持樂觀態度:在AI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晶元編程軟體正變得越來越易用,長遠來看,軟體的重要性或將逐漸減弱。

  蘇氏哲學與超越之道

在這場硬核的晶元戰爭中,蘇姿豐冷靜、務實的工程思維,構成了AMD與英偉達截然不同的競爭底色。而要理解這種風格,則需要回到她的成長與職業生涯中尋找答案。

1969年,蘇姿豐出生於中國台灣。3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紐約皇后區長大。父親是一名統計員,母親曾擔任會計師並在中年創業,家庭的理性、務實與堅毅為她的成長奠定了基調。

17歲時,蘇姿豐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電氣工程,24歲獲得MIT工程博士學位,是矽谷典型的技術精英型CEO。

博士畢業後,她先後任職於德州儀器、IBM與飛思卡爾半導體。在IBM期間,她參與設計的晶元採用銅電路替代傳統鋁電路,使運行速度提升20%,推動了半導體工藝進步。1999年,她成為IBM時任CEO郭士納的技術助理。

郭士納評價她「不循規蹈矩——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打破常規」。這段經歷讓她深入觀察大型企業轉型,塑造了技術與商業並重的能力。

蘇姿豐認為,自己的職業驅動力源於少年時期:面對難題,她總是迎難而上,將問題視為機遇。在處於劣勢和被低估的環境中工作,對她而言反而是「舒適區」。

在矽谷CEO中,蘇姿豐以低調務實著稱。她總是面帶標誌性微笑,冷靜克制而不失親和,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果斷的決策力。她注重效率,常在聽取彙報後直接回應「很好,速度加快」,並親自到實驗室檢查原型晶元進度。

她自稱「務實的超級技術樂觀主義者」,堅信技術能夠改善生活,但需要穩紮穩打、持續學習。她將出口管制等外部因素視為「噪音」,推動她每天前進的動力是「用產品改變世界」的信念。

在AMD內部,她堅持所有戰略討論必須圍繞「性能、功耗、成本結構」展開,研發評估會必須在30分鐘內明確目標、資源與收益。她要求工程師具備「兩棲能力」,既精通技術又理解商業邏輯。在她看來,晶元行業沒有奇蹟,唯有依靠工程時間、人才密度與執行路徑。

她很少評論股價,對外界強調的「女性領導者」標籤淡然回應:「我只是一個做晶元的工程師。」

蘇姿豐將AI視為職業生涯中最具變革性的技術,認為這是一個為期十年的超級周期開端。她指出AI發展的兩大方向:一是解放生產力,將人類從重複工作中解脫;二是解決複雜問題,將原本需要十年的任務壓縮至數月完成。她設想,若AI能將晶元設計從三年縮短至六個月,將產生深遠影響。她相信AGI終將到來,但不認為AI會比人類更聰明。

蘇姿豐將AMD定位為AI基礎設施的「第二極」——一個開放、可擴展的生態構建者,而非簡單追隨英偉達。即便AMD股價十年上漲超40倍,她公開表態依然克制:「市場屬於投資者,公司屬於產品。」

本文作者:胡世鑫,來源:深網騰訊新聞,原文標題:《挑戰首富黃仁勛的,竟是自家「表甥女」!》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