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6天7夜的狼人杀
2025年10月30日深夜,“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以下简称“鱼群”),这个由近200余人组成的数字剧场,已经连续上演了6天7夜的“现实版狼人杀”。舞台的聚光灯,此刻正打在一位“神秘博士”身上。
他,就是这场大戏的“狼王”——陈永福律师,微信群名为“白晓生”或“福尔摩斯白:真相只有一个”。
在过去的这些天里,这位“福尔摩斯白”凭借其“博士研究生”和“资深律师”的身份,一度试图掌控全场。但此刻,他精心构建的“村民敲诈勒索”推理剧本正被群友持续解构和嘲讽。
“狼王”被逼入绝境。但他没有选择认输,而是启动了终极预案:如果不能控制剧场,就炸掉剧场。
白晓生的操作精准而迅猛: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快速邀请了66个新账号进入群聊”,同时“多次分享自己的实时位置”。
这不是一个普通群友的“发疯”或“报复”。这是一次经过计算的、利用平台规则的“外科手术”。这种异常行为,“精准地触发了微信平台的反营销和反骚扰算法。系统自动判定该群存在异常聚集活动,并将其封禁”。
这就是白晓生的“焦土策略”。
当幸存的群友涌入备用的“关注四川绵羊如何应对舆情”群(“羊群”),讨论这场“定点清除”时,这位“舆情大师”施施然地现身了。他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最精辟的注脚:
“我就是试试封不封群”。

这场大戏的序幕,早已在更早的玩家手中拉开。
前情剧要:13人群,官员退群
在“白大师”登场前,一切的起点,是两声微弱的警报和一次笨拙的捂嘴。
2025年10月14日与15日,两份关于四川绵阳安州区朝阳磷肥厂的紧急投诉,出现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村民的描述充满了生理上的痛苦,直白且具体:“老百姓呼吸困难”、“烟雾刺鼻”、“竹林树木叶子全落”。
这些投诉指向的污染,并非虚言。村民在本地群“朝阳大集体(35人)”中抱怨:“反正我是说遭得很凶哦”、“一家老小住着这里不容易”、“影响身体还是不得行哦”。
然而,10月20日,一篇试图曝光此事的文章在仅获得680次点击后,页面便化为一行冰冷的红字:“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传统的“硬封堵”开始了。但这一次,封堵在数字时代留下了“后门”——文章附带的一个微信群二维码。坚果兄弟和一批神秘潜入者,构成了一个仅有13人的微信群:“关注四川绵阳朝阳磷肥厂污染”。
第一场“狼人杀”,就在这个13人的微型房间里展开。官员笨拙地登场了。

谢军的表演堪称灾难级。他先是在文章评论区以官方口吻训诫:“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入群后,又试图恫吓这仅有的13人:“转发会不会被公安监控哦?”“之前好像有人转发就被行政拘留了”。
这种“弄巧成拙”的威慑,反而激起了群友的好奇。很快,他的身份被点破。这位谢军,竟然是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人大主席,其分管职责中“赫然包括‘生态环境保护’”。
当群友在群里直呼“谢主席”后,这位本应保护环境的人民代表,选择了彻底的沉默,并于次日悄然退群”。
这场由地方官员亲自下场、最终仓皇退场的舆情应对,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比污染事件更具戏剧性的故事。
200多名网友怀着好奇与围观的心态,涌入了新的“鱼群”。舞台被放大,观众已入席。谢主席的溃退,为“大师”陈永福的登场,铺好了红砖路。
博士律师登场
在“鱼群”这个200余人的新剧场里,“福尔摩斯白:真相只有一个”(白晓生)隆重登场。
与谢主席的直白不同,白晓生的出场是“全副武装”的。他深知,在某些舆论场中,权威的构建是“控场”的第一步。他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专家”人设,一个集学术、法律、心理于一体的“跨界权威”:
法律权威:
他亮出名片,显示其真实身份为北京峰璟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陈永福。
学术权威:
他自称博士研究生,而他的博士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应对舆情”——“关于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有什么力量参与和干预…这是我的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
这种“我研究的就是你们正在干的事”的姿态,瞬间让他从“玩家”变成了“游戏管理员”。
专业权威:
他宣称自己拥有三个学士学位,包括“心理学”,并明示自己师承中国“第一个环境法博士”汪劲教授,在污染问题上拥有话语权。


看起来,他不是一个“参与者”,他是一个“中立的”、“吃瓜的”观察家。
11月8日,在“羊群”中,他如此炫耀自己的地位:
“你们有很多律师朋友,你也可以去打听打听,我白晓生这个律师界的江湖名号,在律师微信圈子,还算是有几分知名度吧!外号比我本人真名在圈内肯定更有知名度。”
“我白晓生是什么样的人…我专业水平如何,还轮不到你们群里组团来对我诋毁和攻击吧!”

谢军的失败在于一眼就能被识破。而白晓生的策略则是复杂得多,甚至,是“专家”是“学者”是“律师”。
他试图制造一个“真相”:他不是来维稳的,他是来“寻求真相”的。
“福尔摩斯白”:如何从『空气污染』“推理”到『敲诈勒索』?
这位“福尔摩斯白”登场后,迅速开始了他的“探案”。
他的核心策略,是“议题污名化”,一场精妙的“叙事劫持”。他要做的,是釜底抽薪——将一场严肃的环境污染事件,重新定义为一桩精心策划的刑事犯罪。
他的“推理”分三步走:
第一步:解构污染事实。他先是以“专家”身份科普氟化氢气体的危害,在获得群友信任后,突然抛出“独家情报”:一张声称是事发地的航拍图,显示“只有一小块竹林枯黄”。
第二步:提出“合理怀疑”。他据此“推理”:这不可能是化工厂的隔空污染,那么原因“好像只有一种可能性:人为故意制造的事件。”。他甚至“专业”地提出,这可能是“使用除草剂或脱叶剂”造成的。
第三步:锁定“犯罪动机”。他随即抛出一个“内幕故事”,称当地一个名叫张国良的村民,和一个叫操小平(或操小萍)的“江湖人士”,试图借污染事件向工厂敲诈勒索。
至此,这位“福尔摩斯”的“推理”完成了。他向群里抛出了这个颠覆性的结论:
“到底是一起公共污染事件…还是一起人为故意设套,制造事件…趁机敲诈勒索的违法乃至犯罪行为?”
这套“组合拳”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它瞬间将矛头从工厂和失职的官方身上,转移到了受害村民和关注此事的群主(坚果兄弟)身上。
最后,他图穷匕见,直接在群里对群主坚果兄弟发出了刑事指控:
“如果我内心的怀疑推理成立,群主(坚果兄弟)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

他成功地将议题从“工厂是否排毒”,扭转为“村民/群主是否敲诈”。他此时好像还不是工厂的辩护人,而是揭露“敲诈团伙”的孤胆英雄。
『救星』还是『掮客』?一桩『被制造』的构陷
白晓生的“推理”天衣无缝,唯一的缺憾是:它是假的。
更准确地说,这是他一手制造并兜售给工厂的“法律武器”。“敲诈勒索”的指控,并非工厂的原始报案,而是白晓生主动“投喂”给工厂的“构陷剧本”。
这一切,在他主动公开的、与工厂方的私聊记录中,暴露无遗。
2025年11月2日早上7点(即“鱼群”被炸两天后,《神秘博士潜入“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6天7夜,最终成功炸了一个群!》一文发布的第二天),白晓生主动联系上了朝阳磷肥厂。
第一步:主动“投靠”并“植入剧本”。他开门见山:“您好,请问您是绵阳市安州区朝阳磷化工有限公司的吗?”
在确认身份后,他立刻给出了那套早已在“鱼群”演练过的“专业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您公司的投诉污染事件,背后应该是有人在故意策划,煽动…然后在网上大肆炒作舆情…然后趁机实施敲诈勒索。”
第二步:“锁定”罪犯。当工厂代表表示“我们也怀疑这个事情”时,白晓生立刻熟练地列出了他锁定的“犯罪团伙”名单:
“这个策划和炒作舆情的团队们,主要应当包括以下人员:群主#汪仁政、#田曦、#郑宏彬、村民曹小平、蒋福政。。。”
第三步:最幽默的时刻。这位“福尔摩斯白”煞有介事地列出了“犯罪团伙”,而工厂代表——即“敲诈勒索”的“受害者”——的回复,堪称全场最佳:
“前面3个都认不到”
这段对话是整个绵阳舆情事件的高潮。它清晰地显示了:“敲诈勒索”的指控,是由“舆情大师”白晓生一手制造,并“兜售”给工厂的。

他不是在代理一个“敲诈勒索”案,他是在唆使和制造一个“敲诈勒索”案。他将在公共群聊中进行的“推理”,在私聊中变成了“法律服务”。
他成功地将一场村民投诉的污染,扭曲为一场针对环保行动者(坚果兄弟)和受害村民(曹小平)的“刑事指控”。这是“舆情应对”的“究极手段”——将提出问题的人,变成需要被法律解决的人。
『表演式质证』:当证据来自停产工厂
为了支撑自己的“推理”,白晓生在“羊群”中抛出了多达11组“证据”,试图证明“污染不存在”且“群主(坚果兄弟)在造谣”。
这是一场“表演式质证”。讽刺的是,正是这些他赖以“翻案”的“铁证”,彻底暴露了他和工厂的谎言。
荒诞剧之一:“30年无污染”的谎言
工厂代表在与白晓生的私聊中(白晓生将其作为证据公开),抛出了一个极具迷惑性的“事实”:“我们96年建厂,在这里30年了,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的污染问题”。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事实是:就在2019年,这家“朝阳磷化工有限公司”赫然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在长江经济带开展的“三磷”专项排查整治名单中。2024年3月,它又因“硫酸、罐区未见泄漏应急处理方案”、“洗眼器水压不足”等严重安全隐患被官方点名曝光。
一个连硫酸泄漏预案都没有、被国家点名整治的企业,自夸“30年无污染”。而这位“环境法专家”白晓生,对此照单全收。
荒诞剧之二:“表演式检测”
白晓生的“第七组证据”是四份来自官方的《行政检查告知单》,时间横跨7月至10月,结果均是“检查中未发现你单位存在违法行为”。

这看起来是“铁证”了。但让我们放大看一眼那份8月份的“合格”报告:检查日期是“2025年08月29日”。
8月29日——这个日期,恰好处在工厂自己承认的“7月15日至9月1日”的停产期间。

如果绵阳安州生态环境局在朝阳磷肥厂停产期间检查和废气采样,将构成严重程序违规。这属于技术上无效,事实上虚假,性质上恶劣,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
这出“表演式检测”的荒诞剧,至此达到了顶峰:一位师承“环境法专家”的博士律师,拿着一份“对停产工厂”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在200余人的微信群里,试图证明这家工厂的排污“符合法定标准”。
他证明的,只是一栋没有开工的建筑,确实没有在排污。
『专业』的底色:性骚扰、政治构陷与『大狱』威胁
“福尔摩斯白”的“专业”不止有所谓的“推理”和“证据”。他的工具箱里,还装着更奇葩的武器。
武器一:政治构陷
他抛出“第四组证据”,是“6张外网散布信息网页截图”,用以“证明”坚果兄弟团队“第一时间在外网散布传播,炒作外网舆论”。他还抛出“第三组证据”,称坚果兄弟“因网络寻衅滋事被多次传唤,拘留”,以此“证明劣迹斑斑啊”。
在当下的语境中,这是严重的指控,试图将一场环境维权事件,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

武器二:系统性性骚扰
这也是白晓生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2025年10月31日凌晨,他敏锐地捕捉到群友“颜颜”的性少数(LGBTQ)身份倾向,随即对这位群友发起了赤裸的、公开的、系统性的性骚扰。
他反复追问:“阿彦,你对我有没有感觉?”

当群友“海”指责他“小心人家告你性骚扰啊”时,白晓生祭出了他最无耻的“战术马甲”——声称自己也是群体一员,以此将骚扰“合法化”:
“你不懂我们这个群体”
“@恭喜不过,你也不要担心,我是LGBTQ里的B,对你我也可以的哦”
这并非“发疯”,而是一种高明的舆论干扰战术。他深知LGBTQ话题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敏感性。通过强行将一场严肃的污染讨论“性化”、“桃色化”,他成功地污染了讨论空间,迫使正直的围观者(如“海”)因“太压抑了”而退群,从而实现“清场”。
武器三:炫耀与威胁
当群友“丢三落四E”追问他是否与工厂签了委托协议时,他公然炫耀:
“如果我再告诉你,委托人支付了多少律师费,我怕你这辈子都再也无心搬砖…”

而当群友“短裤被风吹走呀”不断戳破他的表演时,他发出了最赤裸的“铁拳”威胁:
“这几天骂的是不是很爽啊?我会让你去体验一下群主曾经多次体验过的生活。”
“群主体验过的生活”是什么?白晓生自己早已给出了答案——“拘留”。

一种新型“律师”的诞生
白晓生(律师陈永福)的这场6天7夜鱼群表演以及后续的操作,如同一场在数字显微镜下进行的公开实验,清晰地勾勒出一种新型“舆情应对”的诞生,一种新型“律师”的诞生。
从官方视角看,他代表了“舆情应对”的迭代升级。如果说谢主席是第一代“直白且无效;那么白晓生就是第二代“软引导”的“新型狼王”。他精通“表演式透明”、“议题污名化”和“规则利用”。他比官方更懂如何“引导”舆论。
从工厂视角看,他简直是“主动上门”的“救星”。在工厂因污染事件的陷入困境时,是白晓生“主动投靠”,并一手“制造”了“敲诈勒索”的剧本。他提供了一套“法律武器”,让工厂从污染的“加害者”,摇身一变成了“敲诈”的“受害者”。
从律师界视角看,这无疑是一场行业“奇观”。一位自诩“江湖名号”响亮、师承名门的“专业”律师,其“专业”操作竟然是:教唆客户“构陷”维权者;在法庭(微信群)上公然使用“停产报告”这种虚假证据;对群友进行系统性性骚扰;并赤裸裸地威胁将“反对者”送进“大狱”。他的“专业”,重新定义了“专业”二字。
从民间视角看,他通过注入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熵”,辅以人身威胁和“脏弹”攻击,试图彻底摧毁了公共讨论的信任基础。当他发现无法在200多人的“吃瓜群众”面前赢得“狼人杀”时,他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利用平台规则“炸掉”整个游戏房间,强行结束了真相探寻。
而在两个微信群“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鱼群和羊群),他以一己之力,污染了两个200多人的公共空间,其污染程度,丝毫不亚于朝阳磷肥厂的氟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