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夥,這個年代小區也流行上AI三件套了?
「無人咖啡+無人列印+自助售貨櫃=好小區標配」。

這還只是個前菜,打工人周末想「去班味」,現在,各種你想到想不到的「無人」生意全都有。什麼無人棋牌室、無人書店、無人酒吧……連黃金都能自助回收,人們賣黃金現場提錢如同大型ATM機,「簡直像星際礦車直接開到商場里」。

如今AI風口,幾乎所有相關的「無人」生意公司都獲得了利好,不是股票市值大漲,就是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眾關注。
與這些熱鬧的小弟們相比,最早坐上AI快車的老大哥無人超市,不僅沒能趕上熱度,反倒還過得相當的憋屈。
今年9月,亞馬遜關閉當地最後一家無人超市,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實驗歷經8年,最終宣告失敗。

無獨有偶,國內的無人商店也並不好過。最近,AI無人貨櫃起家的沙拉食刻品牌申請破產,創始人曾喊話「未來五年要放10萬台AI無人售餐機,一天餵飽1000萬人。」

甚至火的有多快,涼的就有多快。就在幾年前,它們的待遇跟如今天差地別。作為「未來零售革命」代表,一年就開出200多家,無人貨架更是動輒2萬個,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寫字樓、校園等地快速鋪開,人們想體驗都要排起長隊。

曾估值百億的資本寵兒無人便利店,為何現在涼涼了?

馬雲們捧起的超級網紅,
跌回鄙視鏈底端

都知道如今實體生意不好乾,但要論最最最憋屈的,還得是無人便利店。
誰能想到,它曾經的誕生,都是佔據了一整套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
首先,是頂著一個巨大光環:黑科技超市。

2016年,亞馬遜在西雅圖推出Amazon Go無人便利店,打出「Just Walk
Out」口號,噱頭也是相當足:消費者只需掃描二維碼進入店內,挑選商品後直接離開,系統會自動完成扣款。

在當時,這個概念因為太過新奇,不少人都慕名前來體驗,彷彿沒體驗過就是被時代out。
在國內,市場更是空前的瘋狂。
一時之間,從大廠到草根創業者,都把無人零售當成下一個賺錢寵兒,阿里推出「淘咖啡」,京東果斷開出無人便利店,娃哈哈也宣布計劃十年內開設百萬家Take
Go無人店。

玩家瘋狂湧入背後,誰也不是做慈善或者純科技發燒友,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哪裡有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
首先,能直接砍掉人工成本,相比自動收銀台,無人超市更狠,直接連所有員工都砍掉了,被視為「降低傳統線下便利店人工成本的新思路」。
曾有創業者當時算過一筆賬:一個15平方米的無人超市,可提供800個SKU,相當於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的容量,而傳統便利店需要4人運營,無人超市只需4人就能維持40家店。這種效率對比讓投資者眼前一亮。
其次,是智能風口意味著新故事,而新故事又意味著新增長。當時,無論互聯網大廠還是傳統超市,當主業越來越逼近天花板,都想給自己找到下一個增長曲線,而代表著未來趨勢的無人超市則正中下懷。
甚至只要前綴帶著「無人」二字的生意都是一夜崛起。比如沙拉食刻通過無人餐櫃,在寫字樓一擺,直接解決傳統餐飲不衛生、不便捷問題,巔峰時期還請來了周杰倫代言。

然而誰也想不到,一落到現實中,各種「無人」生意的美好藍圖很快遭遇赤裸裸的挑戰。
最早暴露的是技術不成熟問題。當無人超市真正開業以後,最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因為空調故障導致室內溫度過高,又沒人及時看管調整,導致巧克力類商品融化,不得不關門大吉。

誰能想到,這一頗具象徵意義的抓馬事件,竟預示了無人便利店未來的坎坷命運。
瘋狂擴張僅僅一年,無人零售行業就迎來轉折。黑馬鄰家便利店宣布由於月虧500萬,持續虧損,缺乏造血能力宣告破產。

很快,曾經風光無限的無人零售企業如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倒下。隨後,七隻考拉停止貨架業務,哈米倒閉,小閃科技等陸續申請破產清算。

這個被資本捧上神壇的寵兒,轉眼成了鄙視鏈底端。

燒光48億後,無人便利店吃了兩個虧

市場也是相當敏銳。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57家無人零售企業獲得融資總額超48億。但僅僅過了一年多,無人零售領域已幾乎沒有大規模融資出現,巨大的變化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資本看好的小甜甜,為何這麼快就成了牛夫人?源於沒有算好賬,從而重重摔了一跤。
第一個虧,是成本虧。
無人超市本是為了降低成本而生,但令人意外的是,「無人」模式並未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反倒還增加了負擔。

有業內人士指出,無人店雖減少了收銀員成本,但技術投入巨大——光是安裝感測器、攝像頭、自動識別裝置等硬體設備,加上後台資料庫和演算法開發,投入可達數千萬元,顯然靠的是「鈔能力」。
於是,跑馬圈地的苦果此刻開始顯現——繽果盒子曾宣布一年內完成5000個網點鋪設,猩便利也曾宣布點位數突破3萬個,直接原地傻眼,不僅沒能風光幾天,反而徒增成本煩惱。
有的無人超市甚至倒反天罡,請起了人工審核。亞馬遜無人超市就曾被媒體扒出,「無人」的背後竟然有1000個印度人看著?

顯然這樣也很難長久,當賺錢速度跟不過燒錢,於是漸漸的,先熬走了一批草根選手。
第二個虧,是管理虧。
第一批狂熱沖向無人便利店的人,其實很多並沒有真正經營超市的經驗,而是互聯網領域、投資人等身份,甚至是技術、文化傳播傳媒行業背景。
落到現實中,這些無人便利店在供應鏈管理、品控、服務等方面顯然無法與傳統便利店相比,顧客的體驗感更是一言難盡。
有人反映,與其說是AI超市,不如說是大型智能售貨機。

甚至連大廠開出的無人便利店都很難躲過吐槽,進出結賬人臉難以識別、智能結算台的網路不穩定時掃碼困難、支付緩慢。
比起技術bug,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是,因為沒有服務員,結賬遇到問題,水果、蔬菜、肉類、穀物等售後,都不知道該找誰解決,如今顧客看重的情緒價值服務更是直接被傳統超市們吊著打。

更為棘手的是人性之困。2019年,有無人便利店在4日內被同一人偷走近800件商品,損失慘重。即便到今年,無人超市的商品失竊現象仍時有發生。

曾經被看好的長板,硬是成了拖後腿的弊病。
所謂的AI黑科技豪言,不僅沒能讓這個行業變生猛,還讓更多的人發現它的脆弱程度遠超乎想像。

不是「無人超市」不行
而是需要對症下藥

有人問,無人零售熄火,真是行業不行了嗎?
當然不是。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進步,到現在,我們依然能在商場、車站、地鐵、辦公樓等場合看到無人智能貨櫃機。

更不是人們沒需求了。一些便利店也會主動引進。比如羅森便利店引入AI無人零售解決方案,推出無感支付智能門店,整個過程只需數秒。
就連官方也在下場鼓勵。官媒曾發文鼓勵發展智能社區商店、無人值守便利店、自助售賣機等新型業態,顯然還是個風口。
所以,並不是說無人超市是個偽命題,但它的確為零售行業上了最「刺痛」的一課——技術應用必須跟著用戶痛點走,而非自嗨追求「高科技」濾鏡。
第一,在模式上,從「純無人」轉向靈活混合。
早期的純無人店在現實中暴露出技術可靠性、特殊群體使用障礙以及夜間服務缺失等問題,因此,吃一塹長一智,要將「有人」與「無人」優勢結合的混合模式才更務實。
可以在日間安排店員,提供人性化服務和現場管理,到了晚上,再切換為無人值守模式,既滿足了消費者對24小時服務需求,又顯著降低人力成本,實現一魚多吃。

已經有人在做了,比如文成縣「老供銷超市AI無人值守小店」,就是採用「營業員上白班,AI智能上通宵夜班」的混合經營模式,這家服務三農的重要窗口24小時運營,里子面子都有了。
第二在技術上,從「識別商品」,到「理解需求」。
不得不說,無人超市的下一階段競爭,不再是掛在嘴上簡單的商品識別與結算,而是更進一步,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優化整個供應鏈、提升消費體驗,甚至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不少大廠就在嘗試,不是先放出豪言,而是一邊摸索,一邊整活。
比如如今最新的第三代無人超市,開始運用商品大數據選品、用戶畫像分析、智能定價等技術,真正做到減少消費者的麻煩,只需通過手機APP掃描商品條碼就能結算,連人臉識別都省了。
膽子如果再放大一些,這些技術不僅用於店內運營,甚至還能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和模式。
比如鄭州出現的「空中超市」。這家倉儲式超市結合「智能購物車全程伴隨」的店內體驗,以及「無人機配送」的店外服務。消費者下單後,商品可通過無人機在短時間內送達,做到真正的科技感與方便我全都要。

總之,未來的無人零售應該更加註重技術與實用性兼得,不盲目追求「無人」,而是猛攻提升購物效率,起碼先從減少差評開始。
其實風口一直都在,就像現在各地湧出的「無人化」生意,抓住一個細微需求,現實證明只要滿足用戶真痛點,總不怕沒人買單。
想在風口掘金,目標沒錯,只是總有人忘了一點:
無論任何時代,技術應該服務於體驗,而不是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