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科技巨头在AI浪潮中赚得盆满钵盈、股价屡创新高时,备受追捧的AI明星公司们却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史诗级大出血”。
以OpenAI为代表的生成式AI初创公司,虽然推动着这场技术革命,自己却陷入了一个个“烧钱无底洞”。它们在芯片、云服务和数据中心上的巨额开支,如同吞噬资金的巨兽,反过来却滋养着供应商巨头们的利润增长。
这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更暴露出AI军备竞赛中一个尖锐问题: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究竟还需要烧掉多少资金?
冰火两重天:巨头卖“铲子”,新贵陷“深渊”
当前的AI热潮呈现出一幅分裂的财务图景:一方面,英伟达、Alphabet、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季度利润飙升,让投资者信心倍增;另一方面,OpenAI和Anthropic等生成式AI先锋却在以惊人速度消耗资金,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
科技巨头的AI相关利润,主要并非来自直接的应用收费,而是来自为这场“淘金热”提供基础设施。它们出售芯片和云服务,初创公司在研发运营中的大量投入,最终都流入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口袋,形成了“巨头盈利、新贵亏损”的奇特局面。
OpenAI和Anthropic这两家明星企业,虽然拥有ChatGPT和Claude等明星产品,却成了巨头利润的“反面陪衬”。它们不断筹集巨额资金,又迅速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英伟达芯片和租赁微软等公司的云计算服务。
惊人亏损:AI经济中的隐秘循环
初创公司的烧钱速度快得令人震惊,而且这些亏损大多是真实的现金流失,而非账面上的非现金减值。
尽管OpenAI未公开财务报表,但据估算,该公司仅上一个季度的亏损就超过120亿美元,这笔庞大的现金流失,与同期卫星通信公司
EchoStar 因非现金资产核销导致的亏损并驾齐驱,但OpenAI的亏损更像是真金白银的“失血”。
更残酷的现实是:OpenAI当季的亏损额,相当于微软、英伟达、Alphabet、亚马逊和Meta五家公司利润增长总和的65%。这清楚地表明,AI新贵们的亏损,实际上在支撑着科技巨头的利润增长,而这还没有计算Anthropic对亚马逊利润的贡献。
盈利迷局:成本跑赢收入的天价赌局

AI开发商的美好愿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产品能够成功变现,足以覆盖其庞大的研发和计算成本;二是投资者愿意持续“输血”。据估算,仅OpenAI一家公司,未来所需资金就可能超过1500亿美元。
即便是行业领头羊,也对盈利时间持保守态度:OpenAI目标定在2030年,Anthropic则瞄准2028年,这意味着长期亏损已成定局。
OpenAI对算力的需求尤其惊人,已承诺投入超万亿美元资金用于采购和租赁算力,与微软、甲骨文、CoreWeave和亚马逊等签订了一系列天价协议。这种旺盛需求直接推动了全球数据中心建设的热潮。
根据提供给股东的数据,OpenAI预计营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翻倍,今年130亿美元收入将在明年翻番至300亿美元,2027年再翻一番。
然而,成本增速预计更快,到2027年,其亏损可能扩大至超过400亿美元。按照OpenAI自身预测,要到2029年计算成本趋于平稳后,收支才能重新平衡,使其在2030年勉强实现盈利。
狂热警示:当“虚荣”遇见“现实”
在这场投资狂热中,许多投资者似乎忘记了那句古老格言:“营收是虚荣,利润是理智,现金才是现实。”
尽管现有的AI聊天机器人能提供“近乎神奇”的体验,但它们仍然会犯低级错误、产生“幻觉”(编造事实),并且存在安全漏洞。产品的成熟度和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毕竟行业发展瞬息万变,最终结果无人能预料。
因此,如果投资者对AI的热情降温,或者经济衰退导致融资环境恶化,OpenAI这类公司的营收“虚荣”将很快被巨额亏损的“现实”所取代。到那时,AI初创公司惊人的现金流失,将更加痛心地映衬出科技巨头稳定盈利的现实。
这场AI盛宴,对新贵们而言,确实是一场押上全部身家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