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4 11 月

中國最大城市群,正在拚命建機場

機場爭奪戰,最大贏家出現了。

01

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繼續上「新」。

近日,安徽亳州機場正式通航,以4C級支線機場為定位,成為安徽第7座、長三角第26座開通運營的民用運輸機場。

無獨有偶,今年7月,浙江麗水機場正式通航,以4C級旅遊支線機場為定位,填補了浙西南地區的空白。

這還沒完。浙江嘉興南湖機場、安徽蚌埠滕湖機場均已通過驗收,預計將於年底開通。

中國最大城市群,正在拚命建機場

其中,嘉興南湖機場定位更高,以4E級標準建設,建成後將成為全國第二個、長三角區域第一個專業航空貨運樞紐。

這意味著,截至2025年底,長三角將有28座大型機場,佔全國1/10強,堪稱機場最多、密度最高、航線最密集的城市群。

從浙西南群山到皖北平原再到杭嘉湖平原,哪怕是最為偏僻的角落,機場無處不在。

機場數量之多只是一方面,吞吐量之大、能級之高,同樣走在全國前列。

2024年,全國共有41座千萬人次機場,長三角佔了8席。

前十大機場則佔了3席,分別是上海浦東、虹橋機場和杭州蕭山機場。

這仍舊不是終點。

加上在建、規劃新建的上海第三機場(南通新機場)、南京馬鞍機場、安徽宿州機場等,未來幾年長三角至少將有34座機場。

與之對比,同為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共有9座機場,大灣區則有7座機場。

02

「市市通機場」時代,誰缺位了?

長三角城市群,涵蓋三省一市,共有41個地市,坐擁30多座機場,「世界級機場群」藍圖基本實現。

不考慮規劃機場,截至今年底,江蘇、浙江各有9座機場,安徽8座,上海2座,位居國內第一梯隊。

即使機場密度全國最高,仍有部分地市與機場無緣。

考慮到蕪湖宣城、揚州泰州等共用機場,以及上海雙機場的存在,僅有9個城市沒有機場。

蘇州、鎮江、宿遷、紹興、湖州、淮南、銅陵等地市在列。

雖然短期都看不到機場上馬的希望,但不同地市面臨的約束截然不同。

一些地市靠近省會,本身就是都市圈成員,能直接享受到省會機場的溢出效應,沒有必要另起爐灶。

紹興之於杭州,淮南之於合肥,鎮江之於南京,馬鞍山之於南京,都是如此。

對,你沒看錯,南京不只是江蘇省會。

一些地市本身經濟實力有限,而高鐵等陸路交通並不弱,建機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沒有那麼強。

安徽部分地市就是如此。不過,未來隨著「市市通機場」持續推進,這些偏遠地市未必沒有建機場的可能。

最特別也最無奈的仍是蘇州,既不是缺乏經濟實力,也不是因為靠近省會,更非沒有努力過,但就是遲遲建不了機場。

周邊地市搶灘布局,空域資源極其緊張是硬約束。

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輻射能力太強,無錫蘇南碩放機場涵蓋蘇州,也是難以忽視的軟約束。

未來,上海的國際航空樞紐定位只會進一步鞏固,而長三角機場越來越多,空域只會更加緊張。

「環蘇州機場群」的尷尬,短期恐怕難以逆轉。

03

拚命建機場,誰是最大受益者?

預計到2025年底,全國將有270座民用運輸機場,相比十三五末期(2020年底)增加近30座。

機場已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動能之一。據民航部門數據,民航固定資產投資連續5年超千億,再創歷史新高。

長三角地區無疑是最大贏家,而新疆、四川等西部地區同樣是這場基建盛宴的重要受益者。

經過10多年的大建設,機場基本不再欠缺,但超大特大城市面臨飽和之困,西部偏遠地區仍有空白。

從近期各類規劃和公開報道來看,「十五五」時期,還有兩類地區機場建設將會加速。

一是,超大特大城市的第二機場,「雙機場」城市將會迎來擴容時刻。

目前,我國只有上海、北京、成都三大「雙機場城市」,而廣州、重慶、南京的第二機場已在路上。

最為特殊的當屬廣州第二機場,選址在佛山與肇慶交界處,佛山因此得以微調擴容,將肇慶9村納入行政版圖。

即使沒有建設第二機場的空間,大型機場仍可尋求就地改擴建。

廣州白雲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廈門翔安機場就是如此。

畢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持續向大城市集聚,無論航空客流還是貨運需求,只多不少。

二是,西部和東北偏遠地區,市市通高鐵的成本過高,而機場更有性價比。

一般而言,機場與高鐵的競爭分水嶺是800-1200公里。

距離越遠,地貌越複雜,人口密度越低,機場的競爭力就越強。

畢竟,一條高鐵動輒投資數百億,而支線機場投資只有數十億元,後期維護成本也遠遠低於高鐵。

這正是中部地區機場實力不及高鐵的原因所在,也是新疆、四川、雲南、黑龍江等地尋求「市市通機場」的現實意義。

未來的機場第一省,也將在這些省份中決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