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人們更應該具備一種隨時學習的能力,像在籠子里爬滾輪的倉鼠那樣,不斷地學習,學習一切能活命的本事。
撰文丨青柳
日前有媒體報道了計算機專業的窘迫。
麥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關於「2022-2024屆本科主要專業類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去向落實率」的統計顯示,2024屆計算機類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僅有82.4%,在61個主要專業類中排名倒數第十一,顯著低於全國本科平均水平的86.7%。

▲《202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節選(圖/網路)
計算機的就業率,已經開始低於一些經典的、常被群嘲的文科。比如歷史學類專業2024屆去向落實率為87.2%,高出計算機類專業4.8個百分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去向落實率86.9%,高出計算機類專業4.5個百分點。
比「外國語」都低,這還能忍嗎?
計算機專業不僅就業率降低,收入也在下降。據統計,從2014屆開始,計算機專業應屆生薪資排名常年居於高薪專業榜單第五位左右;但在2022屆,該專業月收入下滑至第八位;而到2023屆,則直接跌出了榜單前十,位於第二十七位。
有應屆生就直言,「按我的了解,計算機專業剛畢業出來,工作經驗少的應該也是六千到八千吧,但是有很多企業六千都給不到」。
當然,這並不是說文科就逆襲了,過得有多好。而是理工科也不妨放下驕傲,看清現實吧:
在大潮面前,文科理科有什麼區別?
01
計算機專業為什麼不吃香,原因其實有很多。這肯定也有水位的變化,歷史、外語專業肯定也不會好哪兒去。
但不可忽視的一點,即原本視為有點「護城河」的專業,正在被AI之類的技術演進沖得七零八落,比想像中更劇烈。
近期最有名的案例,就是一批IT企業大裁員。比如電商與科技巨頭亞馬遜日前宣布凈裁減約 1.4
萬個企業白領崗位,此次調整覆蓋人力資源(PXT)、雲計算(AWS)、廣告及設備與服務等多個核心部門,是 2022
年底以來該公司規模最大的人員結構優化行動。
至於原因,則是「為了聚焦AI轉型以及讓組織更敏捷」。說白了就是有AI,你們可以滾了。
而在今年5月,微軟公司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約6000人,占其22.8萬名員工總數的約3%。這也是該公司自2023年裁員1萬人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
諷刺的是,公開報道中微軟的AI戰略已初見成效,據CEO納德拉透露,公司約20%至30%的代碼由AI生成。
也就是說AI來勢洶洶,結果先碾上了寫代碼的程序。

圖/圖蟲創意
別看每年高考季,各路英豪們拿AI寫高考作文寫到飛起,前不久一個中學生寫了一篇懷念奶奶的文章,都被人懷疑是AI寫的。
目前AI最大的民間應用層,就是寫代碼。畢竟任何文科,多少還需要點個性,用AI寫的文章也只能是嗅出AI味。但可以放心,現在100%的程序員都會用AI寫代碼,而且看不出痕迹——這種標準化的語言,就是AI最擅長的地方,對於AI來說,就是從機器語言中來,到機器語言中去。
而這帶來最大的衝擊,是大幅削減碼農的需求。碼農已經和車間工人沒太多區別了,不需要那麼多人沒日沒夜地手搓代碼,只需要給予指令,等待反饋,然後看一下有沒有問題。想一想看監視鏡頭的保安,一個人能管一個園區,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當然,這並不是說程序員已經徹底淪為初級工種了,天才程序員也還是需要的。異常複雜的代碼實現,還是需要人類的靈感。
但這樣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了,想想全國有945所院校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每年烏央烏央的畢業生,出這種人才的概率可能不那麼高。
而且,即便是天才程序員,他也怕AI。Meta 公司新晉億萬富豪、被稱作 「下一個比爾.蓋茨」 的 Alexandr
Wang(汪濤),在採訪中就說:「我寫過的所有代碼,5年內都會被 AI 取代。」
5年,一個計算機畢業生才剛畢業,世界可能就變了。
02
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確實是個學歷縮水的時代。不只是擁有學歷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擁有的知識也越來越沒用。
日前有媒體報道,美國數據分析巨頭帕蘭蒂爾(Palantir)正在發起一場對所謂「出了問題的」大學教育的直接挑戰,該公司通過一項創新的「精英獎學金」計劃,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招募人才。這項計劃的核心是,如果參與者表現出色,將有機會直接獲得Palantir的全職工作,而無需大學學位。

圖/網路
這項實驗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繞開傳統四年制大學、直接進入科技行業核心崗位的路徑,也反映了如今一些高科技公司對當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有效性的深刻質疑。
其實,這有什麼不可以呢?
就像那句調侃,高中彷彿是「人生知識水平的巔峰」:那時候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出高次方程,記得住氣候洋流,背得出歷史年表……雖然這些知識除了考試可能也沒什麼用。
但這種調侃卻無意間反襯了一種現實:大學教育,確實沒留下什麼「我漲知識了」之類的印象。當然,這肯定不準確,大學肯定還是(在考前一星期)背了很多專業書籍,在學生組織里謀得了一官半職,學會了查寢室和嚮導員寫彙報材料,為了加分、保研學會了參加各種所謂的創業項目……
這些也有用,但真的離社會太遠了。對於企業來說,可能還真的不如熟練使用AI,會套Excel模板管用。
大學其實是個很原始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十四世紀(不過國內一些高校說自己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人們想像中的大學,是那種貴族化的、古典化的教育模式,灌注著「看不見摸不著反正就是有」的人文精神,大學生應該是從容不迫、慢慢熏陶,然後出來的就是一個「重新成長」的人。
可惜,這種想像式的old
school風格,未見得能真正適應這個日漸流水線化的世界。在大學裡也許真沒學到什麼「管用的技能」,相比可能還是崗前培訓、「破冰行動」之類的企業毒打,對一個人塑造更快。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一些原本被視為有技術門檻的專業,在技術衝擊下也漸漸露出了原形。原來技術只要稍微一迭代,那些令人驕傲的能力,瞬間就煙消雲散了。

圖/圖蟲創意
當然,別把這當成文科生的「復仇」,文科生只不過更早被打臉罷了。以前學文科,學了很多宏大又粗線條的知識,還以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通「先聖治理之術」。
結果工業化生產一來,稍微需要標準件和可驗證的邏輯,文科生那套「思考的深度」「洞察的質感」立刻就被市場打回原形:寫方案不如模板,寫文案不如A/B測試,寫報告不如商務軟體系統自動生成。文科生那點自我感動的才華,被現實揉搓得明明白白。
只不過,今天輪到理工科了,被同樣的命運按在地上摩擦。等AI把代碼變成流水線產品、把開發變成提示工程、把「專業門檻」變成「熟練使用工具」(遠古人類進化的象徵),很多原本看似堅固的東西,也開始顯得輕飄飄。
「這誰不能幹啊?」老闆啐了一口,隨手就在優化表上把名字一划。
03
英偉達的皮衣黃曾經在一次活動中闡述自己的觀點:AI取代不了人 ,但不用AI的人將被用AI的人取代。
他這麼說,也有安撫情緒的意思,畢竟他還是想賣AI晶元的。但現在人們天天津津樂道AI,卻根本無暇想一件事:自己的飯碗,真的會丟掉的。
人們應該認清命運——在技術面前,大多數人都變成了「駱駝祥子」。你乾的活並不高級,你也必須一直拉車,否則,隨時洶湧的浪潮會卷過來。
人們或許真的需要脫下「孔乙己的長衫」。並不是說大家應該穿上送外賣的黃衫或藍衫,而是別把自己的大學教育、專業背景太當回事,別整天覺得自己是「文科生」「理科生」而互相攻伐——在技術面前,你們都算什麼?

圖/圖蟲創意
在今天,人們更應該具備一種隨時學習的能力,像在籠子里爬滾輪的倉鼠那樣,不斷地學習,學習一切能活命的本事。
喜歡直播,就去蹦蹦跳跳;想剪視頻,就趕緊上個網課;能做點電商,就趕緊找找進貨渠道;想學AI,就趕緊琢磨一下,在小平台上接個單試試。別管自己專業是什麼,有機會接觸點新工具、新流程、新崗位,哪怕只是打個雜、跑個腿,也別那麼多顧慮。這些,可能都比你身上那個專業光環管用。
在今天人生活成什麼樣,可能已經不再由你所學的專業決定,也不再由你的學歷決定,而是由一個更冷酷的變數:你有沒有及時更新自己,哪怕學一些最基礎的技能。

▲直播公司進學校招聘(圖/網路)
想想前不久,還有直播公司進學校招聘,引來了不少口誅筆伐。仔細想想又何必呢,還覺得「坐辦公室」比直播高級呢?一年年薪(如果有工作的話),可能還沒別人的粉絲數多,都哪來的優越感呢?都幾點了,還天天「士農工商」呢?
或許我們該承認一個更樸素的事實:時代已經不再按專業分配命運,而是看誰更能適應這個時代。與其守著一紙學歷懷舊,不如早點把自己更新成能跟得上變化的人,不僅要「活到老學到老」,而且得「能學一點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