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6 11 月

羞死了 上海頂級富婆「上癮」行為曝光

想必大家都對「小偷」這一詞非常熟悉,在我們印象中,「小偷」往往是那些生活貧困的人。然而,上海的一則新聞卻打破了常人的認知。

上海女生娜美(化名)出差兩個月後發現,自己的許多首飾、現金、包包都不見了。尋找了很久之後,仍然不見蹤影,就沒有再繼續找下去。

半年後,娜美突然在某書上看見了自己丟失的那些東西,正是在其房東郭某的視頻中。郭某是一個在上海擁有多處房產,經常全世界旅行的富婆博主。她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富足生活,也因此被娜美髮現自己丟失的東西居然在郭某的房間中。確認是自己的東西之後,娜美立即報警。

面對警察,郭某閃爍其詞。一會說是娜美沒有交完房租的抵押品,一會又說以為是沒人要的物品。

最終,在充足的證據下,郭某承認了自己確實是偷的。這則新聞被爆出後,網友十分震驚。這位富婆已經獲得了超出常人財富,為何還會偷租客的東西呢?

偷竊癖:無法控制自己上海富婆的事件並非個例,在往年報道中,有許多富人偷竊成癮的新聞。例如,江蘇某位資產超過千億的姜某,經常在公共浴室去翻找偷竊他人財物。年薪幾十萬的海歸博士,連續多次取走他人的快遞。某位開寶馬的陳某,竟然去偷包子鋪的零鈔。

這些富人偷竊的財物,都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卻屢次不改。在心理學中,將這種異常的偷竊行為稱之為「偷竊癖(kleptomania)」。

「偷竊癖」指的是個體無法控制、反覆出現的偷竊行為,是一種精神障礙。

與一般偷竊行為相比,「偷竊癖」有兩點不同:

一方面,患有「偷竊癖」行為的人,偷東西並不是為了經濟上的需求,也不具備其他特定目的。另一方面,儘管已經受到很多次的懲罰,但是患有「偷竊癖」的人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偷竊癖」的人,除了有強迫性的偷竊行為之外,並沒有其他心理或者智力上的障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中產及以上的人,明明沒有陷入生存困境,但還是忍不住偷東西。

內心空虛,靠外物彌補通過和「偷竊癖」患者的談話,我發現,其中許多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張成(化名)表示,富足的生活讓他們無需為生存奔波,在嘗試完許多事情之後,便產生了一種無法遏制的無聊感。

因此,為了尋找生活中的刺激感,他開始去偷一些不值錢的東西。患有「偷癖症」的絕大多數人往往是從童年開始就會有「小偷小摸」,每次偷完東西,都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滿足感。媛媛(化名)說,小時候父母忙生意,經常將自己一個人丟在家。剛開始,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她便悄悄拿走父母的東西。媽媽的首飾、爸爸錢包里的零錢,但因為他們太忙了,丟了東西也不是很在意。就這樣,自己慢慢養成了「偷竊」的習慣。

對於偷的東西,有些人會像紀念品一樣全部收藏起來,慢慢回憶品味。有些人則會隨手捨棄,然後開始盯上下一個偷竊目標。還有一部分人會偷偷地物歸原主,從而獲取一種刺激的心理體驗。心理研究表明,患有「偷竊癖」的人往往內心存在某種缺陷。比如,從小就性格倔強、自私、報復心強。「偷竊」是外在的表現,而其內在的驅動往往是焦慮、抑鬱和強迫症。患有「偷竊癖」的孩子,往往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沒有建立起正確地獲得快樂的途徑。

因此,他們就將自己的快樂與某些不良行為聯繫在一起,以此進行某種精神上的自我補償。在父母批評他們,或這與同學產生矛盾之後,他們會通過「偷竊」來發泄心中的不滿。然而,當「偷竊」成為一種癖好之後,他們在實施「偷竊」行為中並沒有明確的目的,而僅僅是受到行為慣性的驅使。如果在兒童身上出現了經常「偷竊」的行為,那可能是患有「偷竊癖」的前兆。

這時候,父母盡量放棄偏激的方式,比如非打即罵,而是首先反思自己是否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其次,再和孩子共同制定一個矯正計劃。每減少一次,就給孩子一個小獎勵。最後,可以請專業醫生進行治療。總而言之,當內心充盈滿足時,「偷竊癖」就會慢慢痊癒。

羞死了   上海頂級富婆「上癮」行為曝光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