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噓。
今天看到俞敏洪又被罵了。
事情的大概是:
令人唏噓。
今天看到俞敏洪又被罵了。
事情的大概是:
新東方32周年,俞敏洪在南極發了一個全員信,追憶過往勉勵奮鬥,因為時差的問題,員工收到信的時候已經是晚上,有加班的員工表示無法共情,進而在網上引發爭議。
爭議的點就在於:
老闆在南極遠方,員工在加班苟且。
這種爭議到底是俞敏洪的問題,還是是社交媒體刻意引導的對立話術,或者說是當下就業勞資問題被廣泛共鳴了。
我覺得都有吧,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這幾年人心大變。
可能是由於普遍有壓力,共情敘事和公平訴求對普通人更有吸引力,而對成功人士和精英老登則冷眼相對,甚至對他們透露出來的奮鬥觀念和優越感到不滿。
哪怕是給自己開工資的老闆,也照樣不爽。
我看到就有人評論俞敏洪,說他:
不知民間疾苦。
看的我有點樂:
俞敏洪,看過《中國合伙人》的人就知道農民出身的他起步有多難,員工吐槽在出租屋加班的時候,那個年紀的他住在地下室推著三輪車到處找電線杆貼廣告。

即便成功之後,也經歷幾起幾落,最近的這一落就在前幾年行業整頓,他身家蒸發百億,我記得許久沒有聲音的他,發了一張在湖裡划船的照片,網友紛紛勸他不要想不開跳河。
隨後他在教師節也發了朋友圈:
大意是自己這麼有錢了,身家蒸發不算什麼,主要是新東方那麼多老師沒有生計,他比較發愁。
後面大家知道了,俞敏洪帶著老師搞直播,然後才有了東方甄選,新東方也再一次翻身。
所以:
從傳統標準來看,俞敏洪不但是白手起家幾起幾落的勵志典型,還是富貴之後不忘老師的義氣洪哥。
但是這一切:
在他發了一個南極全員信之後,化為烏有,他成了一個不知民間疾苦不能共情員工的老登資本家。
為什麼會這樣:
俞敏洪的問題:其實不完全是他的問題,他那一套奮鬥的邏輯和感悟,其實是屬於經濟上升期的,現在行不通,年輕人也不吃這一套,他們需要的是共情,是給實際的利益,不能延遲滿足,要立馬兌現。
社交媒體的問題:前些年社交媒體刻意引導對立,把經濟調整期的內卷問題,引導成對企業家的人身攻擊,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勞資關係緊張,比較流行的就是我努力加班,老闆換車換房,其實看統計,這幾年倒閉關門負債破產的老闆是大多數,能勉強維持的就算不錯了。
經濟環境的問題:之前已經有過研究,經濟增速跟國民心理健康的關係,經濟調整期,人心大變是可以理解的,壓力之下情緒需要釋放,這些情緒宣洩有些是沒有什麼道理和邏輯,當成宣洩自然沒有問題,就怕有人說多了就信以為真了。
最後:
我挺懷念那個講情懷畫大餅有朝氣的經濟上行期,現在流行的悲情敘事和共情話術,我不覺得有多好。
希望經濟早日回暖。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