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八里坪遺址,是我國晉東南地區已知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庄鎮八里村與廟坡村之間。從2020年起,這裡就已經開始了連續的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
原本的考古發現八里坪遺址面積不小於100萬平方米
,包含廟二晚期、龍山晚期、二里頭時期文化遺存,經過五年的考古調查、確定了遺址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距今4300年左右)即規划了內中外三重環壕!
並在已發掘的內壕溝內發現一處距今約4300年前營建的三連間夯土建築基址,而在中壕溝內也發現一處同時期的高等級建築基址,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今年,考古人員在這處700餘平方米基址的東部偏南五六米處,又發掘了一處200餘平方米的高等級建築基址。這兩處基址的營建時間、方式基本相同,並且都在基址廢棄堆積內出土了高等級遺物。專家推測,新發現的基址可能是相鄰基址的附屬建築。
這一發現十分重要,不僅填補了歷史的空白,還實證了先民的文明進程!
首先,本次發掘填補了晉東南新石器晚期 「大型核心聚落」
的空白,在此之前,晉東南地區雖有新石器時代遺存,但缺乏規模夠大、等級夠高的核心聚落證據(如宮城、高等級建築群)
。而八里坪遺址不僅是該區域已知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遺址(總面積不小於 100 萬平方米),更通過中壕溝內 「700㎡主體建築 +
200㎡附屬建築」 的組合,首次證實晉東南存在 「宮殿式」 核心區
,這意味著 4300 年前的晉東南並非文明 「邊緣」,而是與晉南(陶寺)、陝北(石峁)等區域並行的 「文明節點」。
其次,其實證了 「三重環壕」
背後的早期先民社會秩序!要知道,遺址的內、中、外三重環壕絕非單純的防禦工事,也應該是社會等級制度的物質體現,不同身份的人生活在不同防護等級的區域!其中內壕發現
「三連間夯土建築」,推測為貴族居住區;
中壕:圍合 「宮殿式建築群」(近
1000㎡),理應是聚落權力核心(類似陶寺宮城);而外壕則是部落平民的生活區,這代表先民時期已經形成了較為顯著的階級概念!
這是早期國家的制度性概念的關鍵證據,比普通村落的 「無序布局」 更接近 「國家雛形」。
然後,4300 年前,正好是中華文明 「從多元走向一體」
的關鍵階段(對應龍山晚期),同期的陶寺(晉南)、石峁(陝北)、良渚(浙江)等遺址各有特色,而八里坪的發現則串聯起 「晉南 – 晉東南」
的文化交流範圍,證明先民之間的文化並非割裂的,而是早就處於融合和交流的狀態!
比如在建築技術上,與陶寺同期的 「夯土築基、柱洞布局」
技術高度相似,說明晉南文化向東南傳播。此外,出土的玉環、玉錐形器、人面形鋬手,與陶寺、石峁的玉器風格呼應,證明跨區域的物質交換與文化認同。
這就印證了 「中華文明並非單一起源,而是多區域融合」 的結論,華夏民族自古就是一家!
最後,八里坪建築群的營建時間(距今 4300 年)與陶寺早期(距今 4300-4100 年)完全重合,且兩者均有 「宮城級核心區」,
這說明4300 年前的黃河中游,並非只有陶寺一處 「權力中心」,而是存在 「多中心並存」
的格局,後續若發現更多附屬設施(如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可能進一步修正對 「早期國家規模」
的認知(此前認為陶寺是晉南唯一都城,八里坪則提示 「區域中心」 的多樣性,打破了過去考古界的認知)。
一、黃土深處的「超級工程」
如果穿越回4300年前的中國,大家看到的景象大概率是零星分布的茅草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最新的考古發現告訴我們,那時的山西大地上,已經矗立起了一座令人震撼的「超級工程」。
山西八里坪遺址,這個名字最近刷屏了考古圈。為什麼?因為考古學家在那裡挖出了一座距今4300年的「宮城」。核心問題來了:這個發現到底有多重大?這座城在古代屬於什麼水平?
先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這是一個填補空白級的發現。它證實了在4300年前的晉東南地區,已經存在一個早期國家形態(古國)。
它不是一個小村落,而是一個區域性的「首都」。
二、一把名為「聚落考古」的鑰匙
要讀懂這個發現,得先借用考古學家的一把鑰匙,叫做「聚落考古學」。
簡單來說,考古學家挖的不是簡單的土坑,而是古代社會的「化石」。通過觀察房子的大小、布局和防禦設施,能推導當時的人是怎麼組織起來的。
如果大家住的房子都一樣大,沒圍牆,那叫原始部落(大家平等,一起幹活)。
如果出現了巨大的宮殿、深邃的壕溝,還有專門的玉器,那就說明社會分層了,出現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就叫早期國家或古國。
八里坪遺址,就是後者最完美的證據。
三、從「宮城」看權力
3.1 宮殿:不僅是大,更是特權
這次發掘最震撼的,是核心區那兩處相連的夯土基址。
數據說話:一處700多平米,另一處200多平米,加起來近1000平米。
對比感知: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住的是什麼?10到30平米的半地穴式房屋,也就是在地上挖個坑,上面搭個棚。
試想一下,當一個住在10平米地穴里的普通人,仰望這座近1000平米、高聳在夯土台基上的宏偉建築時,他感受到的是什麼?是敬畏,是權力。考古學上,這種供最高統治者居住、理政和舉行祭祀儀式的核心區域,就被稱為「宮城」。
3.2 布局:同心圓里的等級社會
除了大房子,八里坪還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特徵:三重環壕。 遺址被內、中、外三道深溝層層包裹,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同心圓」結構。
最裡面(中壕內):就是剛才說的宮殿區,住著「王」。
中間層:出土了精緻的白陶和玉器,住的應該是貴族或高級工匠。
最外層:才是一般平民。
圖片
這種布局告訴我們,4300年前的八里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平等,進入了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
3.3 遺物:玉器里的信仰與權力
在宮殿區,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玉環、玉錛和人面形鋬(pàn)手。
在那個時代,玉器不是裝飾品,而是通神的媒介和權力的權杖。特別是「人面形鋬手」,它很可能與祖先崇拜有關。這意味著,居住在宮城裡的人,不僅掌握了世俗的王權(指揮打仗、管理生產),還掌握了溝通神靈的神權。
四、數學推導下的國家機器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這個「古國」的實力,來做一個簡單的數學推導。
命題:為什麼說八里坪證明了「國家機器」的存在? 推導過程:
算土方:這1000平米的夯土基址,加上巨大的三重環壕,土方量數以萬計。
算人力:根據實驗考古數據,夯築這樣的高等級建築,每立方米土方至少需要10個工日。僅宮殿地基,就需要數萬工日。
算組織:在那個沒有挖掘機、全靠人力背土的年代,要在農閑的短短几個月內完成這樣的工程,必須同時動員數千名青壯年勞力。
結論:誰能讓這幾千人不種地、去挖土修牆?誰來給這幾千人提供飯吃?
只有具備了強制性行政權力(能抓壯丁)和完善的後勤體系(能收稅存糧)的組織才能做到。這個組織,就是早期國家的雛形。
圖片
五、歷史定位:星空下的坐標
那麼,這座城在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是「一線城市」還是「十八線小鎮」?
對比一下當時的兩個「超級巨頭」:晉南的陶寺和江南的良渚。
良渚:那是當之無愧的「超級都邑」,城址面積近300萬平方米,還有巨型水利系統。
陶寺:也是「都城級」,面積280萬平米,有觀象台。
八里坪:總面積約100萬平米,宮殿區近1000平米。
雖然八里坪在體量上小於良渚和陶寺,但它的宮殿單體規模(700平米)已經與陶寺早期宮殿相當,且同樣擁有完備的防禦體系和禮制建築。
所以,準確的定位是:八里坪是晉東南地區的「區域性中心都邑」,相當於一個獨立方國或酋邦的首都。
如果把陶寺比作當時的「北京」,那八里坪就是當時的「太原」或「石家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起源時期「滿天星斗」的壯麗圖景。
六、總結與思考:文明的拼圖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的發現:
填補空白:八里坪發現了近1000平米的宮殿式建築群,填補了晉東南地區史前都邑的空白。
社會分層:三重環壕和高等級玉器證明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和集權的出現。
國家實證:宏大的工程量反證了早期國家機器的動員能力。
這一次挖掘告訴我們,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只有一種活法,而是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同時演繹此起彼伏的文明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