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賽道的車速是真快,從炙手可熱到被VC拋棄,可能只需要幾個月。
就在全球AI賽道如火如荼,工作流、Agent公司的巨額融資令人目不暇接之際,英國AI初創公司Robin
AI卻因最新一輪融資失敗,被掛上了破產網站。
Robin AI不是無名之輩,今年初,Robin AI還被看做是歐洲AI行業的希望之星。過去一年裡Robin
AI完成了多輪融資,全球頂級投資者紛紛入局,谷歌、軟銀、淡馬錫、PayPal,以及劍橋大學都是它的股東。2025年1月份,《星期日泰晤士報》將它入選了英國科技公司Top
10榜單。
從天堂到地獄,Robin AI只用了半年時間。
曾是賽道「雙子星」之一
Robin AI是一家做法律AI的公司。在這一波AI浪潮中,法律被認為是機會最大的落地場景之一,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Robin
AI就是最早吃螃蟹的玩家之一。
法律工作的本質就是對語言和規則的處理。無論是起草合同、分析判例還是撰寫法律意見,其核心都是在一個龐大的、結構化的文本庫(法律、法規、判例)中,根據既定規則(法律邏輯)進行推理、比較和創造。
而這些恰好是大型語言模型最擅長的事情。毫不令人意外,法律行業成為AI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
2022年,Robin
AI與Anthropic達成戰略合作,將後者的Claude大模型集成到產品中。幾乎同時,另一家剛成立不久的法律AI創業公司Harvey
AI也達成了與OpenAI的合作,並拿到了OpenAI種子基金的投資。
一時之間Robin AI和Harvey
AI被視為法律AI賽道最幸運的兩匹「快馬」,背後則是Anthropic與OpenAI兩大AI巨頭的隔空鬥法。
Robin AI能夠被Anthropic相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Robin AI的創始團隊堪稱完美,兩位創始人分別是資深律師和AI研究員,且都是年少成名的青年才俊。聯合創始人、CEO Richard
Robinson曾是英格蘭辯論國家隊教練,在全球最大的律所之一高偉紳(Clifford
Chance)當了七年律師。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James
Clough則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博士、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作為資深律師,Richard
Robinson對法律行業的痛點有切身體會:即便是拿著高薪的精英律師們,也不得不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必要但低價值」的重複性勞動上。
拿PE行業舉例,一場併購中,律師往往需要用幾周的時間看數千份合同。而如果是AI,幾分鐘內就能看完。Rodin
AI的目標,是要做律師的「copilot」,改變律師的工作方式。
在媒體採訪中,Richard Robinson和James Clough兩人給公司描繪過兩種願景。
一種較為謙虛——Robin
AI只要能讓律師從10小時的工作中解放出來1小時,就已經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為(在歐美)律師是按小時收費的,價格非常昂貴。
另一種則霸氣外露——James Clough在2022年一次採訪中預言:「AI將創造兩種律師:被AI賦能的和被時代拋棄的。」
僅世界500強客戶就有13家
但沒想到,律師還未被時代拋棄,Robin AI先被拋棄了。
過去三年,Robin AI就像坐上了過山車,先是攀上巔峰,而後在風頭正盛時卻突然就過氣了。
Robin
AI創立於2019年,創業初期主要是嘗試用法律數據訓練專有模型,沒有太多聲量。2022年之後,隨著大語言模型的爆火,以及與Anthropic的合作,Robin
AI開始起飛。
·2021年7月,Robin AI完成種子輪融資,投資方是谷歌、Episode 1;
·2023年2月,Robin AI完成A輪融資,主要投資方是軟銀集團和Wise創始人;
·2024年1月,Robin AI完成B輪融資,由淡馬錫領投,跟投方有QuantumLight、Plural Ventures,AFG
Partners等;
·2024年7至11月,Robin AI完成了幾個B+輪融資,投資方有PayPal Ventures、劍橋大學等。
在融資一輪接一輪的情況下,同時也為了應對與Harvey AI的競爭,Robin AI的業務擴張非常迅速。
Robin AI早期的產品主打基於自研模型的合同審查功能。與Anthropic合作後,Robin
AI推出了基於Claude的全文搜索和智能問答產品,支持使用自然語言查詢合同條款,具有自動識別合同類型、關鍵術語等功能。
2023年,Robin正式推出合同審查Copilot產品,並與Anthropic合作優化長文本理解能力。2024年11月,Robin發布了Robin
Reports,這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法律AI agent,可一次性匯總數千份合同,並可根據分析結果推薦操作。
在產品線不斷推進的同時,Robin AI也開啟了全球化擴張,2024年7月份開設了紐約辦公室,9月份又開設了新加坡辦公室。
在B輪融資時,Robin AI聲稱它的技術可以將合同審查所需的時間縮短超過80%,成本降低75%。並且,Robin
AI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廣泛的客戶,僅世界500強就有13家之多,客戶名單上有瑞銀、通用電氣、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百事集團、百勝集團、藍色起源、畢馬威、普華永道……等眾多金光閃閃的名字。
2025年1月,在英國最權威的媒體之一《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的「2025英國科技100強」(The Sunday Times 100
Tech list)名單上,Robin AI位列第十。
C輪突然暴死
然而,正是從此時開始,Robin AI突然被資本集體拋棄了。
10月底,有媒體發現Robin
AI被掛上了一個名為「IP-BID.com」的網站,這是英國一個專門用於資不抵債的企業和不良資產交易的數字市場。
在這個網站掛牌嚴格來說不算破產,而是嘗試在正式破產前低價甩賣。
隨後,更多媒體曝出,Robin
AI在2025年初就啟動了新一輪,也就是C輪融資。然而,一直到10月份融資依然沒有落地。實際上,Robin
AI因為融資失利早就在悄悄裁員。在2025年2月,Robin
AI員工總數曾達到200多人的峰值,到9月份下降到了150人左右,10月份又宣布要裁掉大約50人。
至此,等待Robin AI的幾乎只有失敗這一種結局了。到目前為止,「IP-BID.com」網站還沒有買家登記要買Robin
AI。如果甩賣失敗,Robin AI很快就會破產。即便甩賣成功,也會是破產價。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噓,半年前還被熱捧的Robin
AI,怎麼就走到了這一步?不是沒有客戶,也不是沒有解決行業痛點。綜合各方評論來看,Robin AI之死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增長不夠快。據報道,2024年Robin
AI的收入翻了一倍,美國業務收入更是在2024年增長了六倍之多。聽起來還不錯,但卻被投資人評價為「遠未達到AI級別的增長」。
一位投資人向媒體稱,VC之所以願意為AI公司支付高達50-100倍ARR(年度經常性收入)的估值,是基於每年3-5倍的收入增長預期,並且這種增長應該來自毛利80%以上的業務。
由此可見當前的AI賽道在火熱背後的殘酷,這裡有世界上最充沛的資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催生出一個獨角獸。但一旦你打了個盹,可能立刻就會出局。
第二個原因就更加殘忍了——Robin AI被認為「不夠AI」。
自成立以來,Robin AI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AI原生」的公司,也把AI寫進了公司名。但為了實現產品落地,Robin
AI選擇了一種較重的模式。
眾所周知,法律行業是一個對錯誤零容忍、高度重視風險的行業。然而,直到現在,即便是最先進的大模型也依然無法杜絕「幻覺」和錯誤,這成了AI在法律行業落地的最大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obin AI提出的方案是所謂「SaaS + services」,又叫「lawyer in the
loop」。概念很拗口,實質很簡單:Robin
AI在公司內部僱傭了數十名合格律師,還在印度搭建了外包團隊,對AI輸出的結果進行最終的複核和質量控制。
正是這種模式,讓Robin AI得以拿下一眾頂級金融機構、世界500強企業客戶。但事後來看,這是一個短期正確、長期失敗的決策。
因為,重模式讓Robin AI成了「四不像」。
一方面,Robin AI的確有客戶有收入,但收入並不高,且遠不足以覆蓋成本。2024年,Robin
AI的收入僅約1000萬美元,同時凈虧損則超過了1400萬美元。
另一方面,Robin
AI雖然是AI公司,但卻人力密集,業務擴張依賴人力擴張,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越看越顯的過時。一家「法律服務外包」公司,哪個投資人感興趣呢?
結果是,Robin AI既沒有自我造血的希望,也拿不到融資,只能黯然出局。
AI泡沫破滅?不存在
沉舟側畔千帆過,就在Robin AI融資失敗的同時,新的法律AI獨角獸們繼續高歌猛進。
2025年10月,OpenAI支持的Harvey
AI剛剛完成了一輪1.5億美元的融資,由A16Z領投,據報道估值已達到80億美元。
據報道,2024年底時Harvey AI的年度經常性收入(最近一個月的訂閱收入乘以12)是5000萬美元。在收入規模上,Robin
AI與Harvey AI的差距並不懸殊,但命運卻是一個天一個地。
除了Harvey AI之外,更多法律AI初創公司正如雨後春筍般躥升。
10月30日,瑞典法律AI初創公司Legora宣布完成1.5億美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點創投、Benchmark和Y
Combinator等知名機構。Legora創立於2023年,兩年時間估值就漲到了18億美元。
實際上,隨著2025年AI應用、Agent持續火熱,編程、會計、醫療、法律等各個垂直領域的AI公司都融資不斷。統計顯示,截至10月,2025年全球法律AI領域的投資額已經是去年全年的兩倍,AI賽道的錢依然很熱。
在中國,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9月為止,中國有約764家AI公司獲得了投資,總金額高達830億元人民幣。其中,Agent是融資最熱的領域之一,通用型Agent、垂類Agent、端側Agent全面開花。
烯牛數據稱,2025年中國AI代理行業出現了規模爆發的勢頭,截至2025年7月已發生23起融資,披露金額超80億元,預計全年將突破150億元。數巔、中數睿智、蝴蝶效應等公司今年均已完成了數億元的融資。另外,阿里、百度、位元組、騰訊等巨頭也紛紛高調推出Agent產品。
但熱鬧歸熱鬧,Agent到底有沒有壁壘現在依然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AI的技術更新速度之快,遠勝過往所有賽道。今天還很流行的概念,會不會明天就過氣?Robin
AI的命運或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參照。
並且,當下市場給AI公司的估值,已經讓100%的增長都是一種失敗。
就在我寫稿的這天,歐美股市的AI板塊全線暴跌。眼下正是三季度財報的披露季,不少AI巨頭們發布了自稱「超預期」的業績,卻遭到投資者的無情拋售。被稱為「AI應用第一股」的Palantir,財報顯示收入同比增長63%,凈利潤同比增長231%,股價卻應聲大跌8%。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投資人給Robin AI下的「未達到AI級別的增長」的判決書。
不久前,高盛發布了一篇研究報告,警告稱當前市場「最大的風險是科技股的營收開始讓投資者失望,並懷疑目前的回報率是否能夠持續,而這樣事件的發生至少能夠觸發一次重大的修正,儘管不一定是像互聯網泡沫破裂時那樣的全面崩塌。」
對AI公司們來說,要麼實現指數級增長,要麼就可能迅速從「獨角獸」變為「棄子」。在AI的高速公路上,已經沒有中間地帶。
AI賽道的車速是真快,從炙手可熱到被VC拋棄,可能只需要幾個月。
就在全球AI賽道如火如荼,工作流、Agent公司的巨額融資令人目不暇接之際,英國AI初創公司Robin
AI卻因最新一輪融資失敗,被掛上了破產網站。
Robin AI不是無名之輩,今年初,Robin AI還被看做是歐洲AI行業的希望之星。過去一年裡Robin
AI完成了多輪融資,全球頂級投資者紛紛入局,谷歌、軟銀、淡馬錫、PayPal,以及劍橋大學都是它的股東。2025年1月份,《星期日泰晤士報》將它入選了英國科技公司Top
10榜單。
從天堂到地獄,Robin AI只用了半年時間。
曾是賽道「雙子星」之一
Robin AI是一家做法律AI的公司。在這一波AI浪潮中,法律被認為是機會最大的落地場景之一,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Robin
AI就是最早吃螃蟹的玩家之一。
法律工作的本質就是對語言和規則的處理。無論是起草合同、分析判例還是撰寫法律意見,其核心都是在一個龐大的、結構化的文本庫(法律、法規、判例)中,根據既定規則(法律邏輯)進行推理、比較和創造。
而這些恰好是大型語言模型最擅長的事情。毫不令人意外,法律行業成為AI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
2022年,Robin
AI與Anthropic達成戰略合作,將後者的Claude大模型集成到產品中。幾乎同時,另一家剛成立不久的法律AI創業公司Harvey
AI也達成了與OpenAI的合作,並拿到了OpenAI種子基金的投資。
一時之間Robin AI和Harvey
AI被視為法律AI賽道最幸運的兩匹「快馬」,背後則是Anthropic與OpenAI兩大AI巨頭的隔空鬥法。
Robin AI能夠被Anthropic相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Robin AI的創始團隊堪稱完美,兩位創始人分別是資深律師和AI研究員,且都是年少成名的青年才俊。聯合創始人、CEO Richard
Robinson曾是英格蘭辯論國家隊教練,在全球最大的律所之一高偉紳(Clifford
Chance)當了七年律師。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James
Clough則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博士、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作為資深律師,Richard
Robinson對法律行業的痛點有切身體會:即便是拿著高薪的精英律師們,也不得不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必要但低價值」的重複性勞動上。
拿PE行業舉例,一場併購中,律師往往需要用幾周的時間看數千份合同。而如果是AI,幾分鐘內就能看完。Rodin
AI的目標,是要做律師的「copilot」,改變律師的工作方式。
在媒體採訪中,Richard Robinson和James Clough兩人給公司描繪過兩種願景。
一種較為謙虛——Robin
AI只要能讓律師從10小時的工作中解放出來1小時,就已經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為(在歐美)律師是按小時收費的,價格非常昂貴。
另一種則霸氣外露——James Clough在2022年一次採訪中預言:「AI將創造兩種律師:被AI賦能的和被時代拋棄的。」
僅世界500強客戶就有13家
但沒想到,律師還未被時代拋棄,Robin AI先被拋棄了。
過去三年,Robin AI就像坐上了過山車,先是攀上巔峰,而後在風頭正盛時卻突然就過氣了。
Robin
AI創立於2019年,創業初期主要是嘗試用法律數據訓練專有模型,沒有太多聲量。2022年之後,隨著大語言模型的爆火,以及與Anthropic的合作,Robin
AI開始起飛。
·2021年7月,Robin AI完成種子輪融資,投資方是谷歌、Episode 1;
·2023年2月,Robin AI完成A輪融資,主要投資方是軟銀集團和Wise創始人;
·2024年1月,Robin AI完成B輪融資,由淡馬錫領投,跟投方有QuantumLight、Plural Ventures,AFG
Partners等;
·2024年7至11月,Robin AI完成了幾個B+輪融資,投資方有PayPal Ventures、劍橋大學等。
在融資一輪接一輪的情況下,同時也為了應對與Harvey AI的競爭,Robin AI的業務擴張非常迅速。
Robin AI早期的產品主打基於自研模型的合同審查功能。與Anthropic合作後,Robin
AI推出了基於Claude的全文搜索和智能問答產品,支持使用自然語言查詢合同條款,具有自動識別合同類型、關鍵術語等功能。
2023年,Robin正式推出合同審查Copilot產品,並與Anthropic合作優化長文本理解能力。2024年11月,Robin發布了Robin
Reports,這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法律AI agent,可一次性匯總數千份合同,並可根據分析結果推薦操作。
在產品線不斷推進的同時,Robin AI也開啟了全球化擴張,2024年7月份開設了紐約辦公室,9月份又開設了新加坡辦公室。
在B輪融資時,Robin AI聲稱它的技術可以將合同審查所需的時間縮短超過80%,成本降低75%。並且,Robin
AI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廣泛的客戶,僅世界500強就有13家之多,客戶名單上有瑞銀、通用電氣、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百事集團、百勝集團、藍色起源、畢馬威、普華永道……等眾多金光閃閃的名字。
2025年1月,在英國最權威的媒體之一《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的「2025英國科技100強」(The Sunday Times 100
Tech list)名單上,Robin AI位列第十。
C輪突然暴死
然而,正是從此時開始,Robin AI突然被資本集體拋棄了。
10月底,有媒體發現Robin
AI被掛上了一個名為「IP-BID.com」的網站,這是英國一個專門用於資不抵債的企業和不良資產交易的數字市場。
在這個網站掛牌嚴格來說不算破產,而是嘗試在正式破產前低價甩賣。
隨後,更多媒體曝出,Robin
AI在2025年初就啟動了新一輪,也就是C輪融資。然而,一直到10月份融資依然沒有落地。實際上,Robin
AI因為融資失利早就在悄悄裁員。在2025年2月,Robin
AI員工總數曾達到200多人的峰值,到9月份下降到了150人左右,10月份又宣布要裁掉大約50人。
至此,等待Robin AI的幾乎只有失敗這一種結局了。到目前為止,「IP-BID.com」網站還沒有買家登記要買Robin
AI。如果甩賣失敗,Robin AI很快就會破產。即便甩賣成功,也會是破產價。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噓,半年前還被熱捧的Robin
AI,怎麼就走到了這一步?不是沒有客戶,也不是沒有解決行業痛點。綜合各方評論來看,Robin AI之死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增長不夠快。據報道,2024年Robin
AI的收入翻了一倍,美國業務收入更是在2024年增長了六倍之多。聽起來還不錯,但卻被投資人評價為「遠未達到AI級別的增長」。
一位投資人向媒體稱,VC之所以願意為AI公司支付高達50-100倍ARR(年度經常性收入)的估值,是基於每年3-5倍的收入增長預期,並且這種增長應該來自毛利80%以上的業務。
由此可見當前的AI賽道在火熱背後的殘酷,這裡有世界上最充沛的資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催生出一個獨角獸。但一旦你打了個盹,可能立刻就會出局。
第二個原因就更加殘忍了——Robin AI被認為「不夠AI」。
自成立以來,Robin AI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AI原生」的公司,也把AI寫進了公司名。但為了實現產品落地,Robin
AI選擇了一種較重的模式。
眾所周知,法律行業是一個對錯誤零容忍、高度重視風險的行業。然而,直到現在,即便是最先進的大模型也依然無法杜絕「幻覺」和錯誤,這成了AI在法律行業落地的最大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obin AI提出的方案是所謂「SaaS + services」,又叫「lawyer in the
loop」。概念很拗口,實質很簡單:Robin
AI在公司內部僱傭了數十名合格律師,還在印度搭建了外包團隊,對AI輸出的結果進行最終的複核和質量控制。
正是這種模式,讓Robin AI得以拿下一眾頂級金融機構、世界500強企業客戶。但事後來看,這是一個短期正確、長期失敗的決策。
因為,重模式讓Robin AI成了「四不像」。
一方面,Robin AI的確有客戶有收入,但收入並不高,且遠不足以覆蓋成本。2024年,Robin
AI的收入僅約1000萬美元,同時凈虧損則超過了1400萬美元。
另一方面,Robin
AI雖然是AI公司,但卻人力密集,業務擴張依賴人力擴張,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越看越顯的過時。一家「法律服務外包」公司,哪個投資人感興趣呢?
結果是,Robin AI既沒有自我造血的希望,也拿不到融資,只能黯然出局。
AI泡沫破滅?不存在
沉舟側畔千帆過,就在Robin AI融資失敗的同時,新的法律AI獨角獸們繼續高歌猛進。
2025年10月,OpenAI支持的Harvey
AI剛剛完成了一輪1.5億美元的融資,由A16Z領投,據報道估值已達到80億美元。
據報道,2024年底時Harvey AI的年度經常性收入(最近一個月的訂閱收入乘以12)是5000萬美元。在收入規模上,Robin
AI與Harvey AI的差距並不懸殊,但命運卻是一個天一個地。
除了Harvey AI之外,更多法律AI初創公司正如雨後春筍般躥升。
10月30日,瑞典法律AI初創公司Legora宣布完成1.5億美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點創投、Benchmark和Y
Combinator等知名機構。Legora創立於2023年,兩年時間估值就漲到了18億美元。
實際上,隨著2025年AI應用、Agent持續火熱,編程、會計、醫療、法律等各個垂直領域的AI公司都融資不斷。統計顯示,截至10月,2025年全球法律AI領域的投資額已經是去年全年的兩倍,AI賽道的錢依然很熱。
在中國,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9月為止,中國有約764家AI公司獲得了投資,總金額高達830億元人民幣。其中,Agent是融資最熱的領域之一,通用型Agent、垂類Agent、端側Agent全面開花。
烯牛數據稱,2025年中國AI代理行業出現了規模爆發的勢頭,截至2025年7月已發生23起融資,披露金額超80億元,預計全年將突破150億元。數巔、中數睿智、蝴蝶效應等公司今年均已完成了數億元的融資。另外,阿里、百度、位元組、騰訊等巨頭也紛紛高調推出Agent產品。
但熱鬧歸熱鬧,Agent到底有沒有壁壘現在依然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AI的技術更新速度之快,遠勝過往所有賽道。今天還很流行的概念,會不會明天就過氣?Robin
AI的命運或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參照。
並且,當下市場給AI公司的估值,已經讓100%的增長都是一種失敗。
就在我寫稿的這天,歐美股市的AI板塊全線暴跌。眼下正是三季度財報的披露季,不少AI巨頭們發布了自稱「超預期」的業績,卻遭到投資者的無情拋售。被稱為「AI應用第一股」的Palantir,財報顯示收入同比增長63%,凈利潤同比增長231%,股價卻應聲大跌8%。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投資人給Robin AI下的「未達到AI級別的增長」的判決書。
不久前,高盛發布了一篇研究報告,警告稱當前市場「最大的風險是科技股的營收開始讓投資者失望,並懷疑目前的回報率是否能夠持續,而這樣事件的發生至少能夠觸發一次重大的修正,儘管不一定是像互聯網泡沫破裂時那樣的全面崩塌。」
對AI公司們來說,要麼實現指數級增長,要麼就可能迅速從「獨角獸」變為「棄子」。在AI的高速公路上,已經沒有中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