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三農觀察網報道:相關報道信息顯示關於巫山縣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介紹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不僅是把人搬下山,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搬遷,把「窮根」搬掉,把產業「搬」起來,才能讓下山的農民穩得住,並逐步致富。搬下山需要資金,發展產業需要資源,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巫山縣相關領導切合當地實際運用「五個結合」規劃巫山戰略。就是 「把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與縣內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鄉村旅遊發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聚集各方面的資金和資源來破解難題。」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合理選址,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分戶核算,統籌安置,並注重貧困戶搬遷承受力而因地施政。並獲得扶貧搬遷亮點紛呈。在主打高山扶貧搬遷工作的同時,巫山縣的整體扶貧開發 堅持規劃符合生態涵養發展的總體定位,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切實搞好「三個結合」即結合城鄉統籌,鼓勵小城鎮發展,結合鄉村旅遊發展,將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打造成全縣鄉村旅遊景點;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生態扶貧安置區建成該縣首批美麗鄉村示範區。
巫山縣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系總體施政為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總體布局下,然而在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各項目中一處處打著扶貧安置點的樓房凸顯巫山。其中不乏鑽政策空子,違規地產開發,打著扶貧安置的名譽掛羊頭賣狗肉,未批先建等眾多違規項目拔地而起,綠燈在山高皇帝遠的巫山縣顯得是那麼刺眼。違規操作項目中飽私囊了誰?值得探究和深思!
在巫山縣扶貧搬遷集中眾多安置點中有一處名叫前頭包的安置點(天鑫佳園)卻一拖八年之久無法施工。因落實重慶市政府及巫山縣政府統一布局,田某承建巫山縣巫峽鎮西坪村六社(前頭包)高山生態扶貧集中搬遷安置點(天鑫佳園)項目。遂即流轉了同村村民等數人的土地43.68畝,巫峽鎮政府的關係是按照政府批文建設(前頭包)的集中安置小區項目。該項目辦理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鄉字第2015-1024號)、縣城鄉建委關於核實巫峽鎮集中安置點規劃情況的復函(巫山建委函〔2014〕48號)、國土房管局項目用地預審意見(巫山國土房管預審〔2015〕66號)、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於巫山縣安置點建設項目用地規劃符合審查的意見(渝國土房管〔2015〕172號)、重慶市關於巫山縣鄉村公益事業用地農有地轉用的批複(渝府地〔2015〕2025號)等。據田某介紹是巫峽鎮工作人員告訴他,巫峽鎮是項目業主單位,負責辦理相關建設手續,田某負責施工建設,因搬遷工作在即,可以未批先建讓田某抓緊建設手續邊建邊辦。遂即田某在巫峽鎮政府的授意下,土地流轉,基礎建設,施工建設等投入了大量的前期基建資金。作為主管單位的相關部門卻因未取得施工許可證,百般刁難要求停工不允許建設。因2015年巫山開展全縣違法建築統一整治行動,(前頭包)集中安置小區項目因建設手續不完善,為響應巫山縣政策落地實施。田某被迫拆除基建設備,這一拆就是近八年的申請完善。期間田某多次跑到主管單位的辦公室完善手續,遞交資料。截止目前遙遙無期的等待仍然杳無音訊。
與此同時,巫山縣其他同一期批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仍開發中。前頭包安置點卻動彈不得,主管單位理由及原因只有一個未獲得施工許可證。5月6日下午,本網帶著疑問,陪田某一同到主管單位一探究竟。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某辦公室人員很委婉地說:其他在建的項目有政府證明文件,當看到田某手中的文件後。說你這個需要去建委,歸他們辦。到不足五百米的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以主管科長外出學習只能下班後聯繫為由留下了田某的材料。遂即用簡訊發來了一個網路辦理流程,讓田某按照網路流程申辦手續。試問如此簡單的流程要走八年?是人為還是政策?究竟卡在誰的手上???
據田某介紹的訴求很簡單:按照流程完善(前頭包)集中安置小區項目建設手續問題。儘快將該地點繼續為西坪村6社地災戶安置點建房也不白費埋在土裡的數萬元的基建設施。否則未批先建埋進土裡的損失誰來買單?
巫山縣境內基層政府政策面前默許未批先建,投入大量資金,嚴格執法,主管單位阻撓,損失誰來買單?在巫山縣打著高山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名譽違規建設施工的項目一地兩策誰又該承擔責任?真扶貧還是假開發?本網將持續關注。
來源:http://www.3ncy.com/a/shipinanquan/2021/0518/2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