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67:一位青年物理研究者的生死劫
作者按:1957年反右,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国家级的科学殿堂,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被推上政治祭坛。我在《中科院反右中消失的一页——寻找青年物理研究者刘治平》近四万字长文中,讨论了这一历史现象。
有读者告诉我,文章太长不能吸引年轻人。为此,我写了这篇相对短一些的文章,将刘治平的故事独立出来;针对官方记录里刘治平“为父报仇”这种唯成分论的偏见,我从第三节开始,补充了新的分析。从更大范围来看,在镇反运动中,很多青年大学生的家庭受到冲击,有些人永远失去了父母;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成为共和国的新生代,最终以党的儿女自居。这种阶级出身与政治认同对立关系,恰恰颠覆了批判中对他们的指控,也部分地解释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附录包括三部分文字,都是我在写长文时遍查网络无觅处的重要记录:一
科技史研究学者熊卫民提供有关1957年中科院北京区人员统计的相关史料。二
中科院物理所杜钧福老师所写物理所女研究生朱砚磐简历,1957年朱砚磐被划右派后,忍辱负重,但在“文革”中不堪迫害而自尽。三
作家、科技史研究学者姚蜀平整理的《中国科学院京区单位右派名单》,其中列入了自然科学系所和部门的115位右派的名字和分类统计,还有中科院对“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统计。
附录中这些珍贵史料,为进一步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衷心感谢三位专家老师!
1957-1967:一位青年物理研究者的生死劫 ——从中科院反右开始的追寻
一 谁是刘治平
我写那篇长文,前后几个月,篇幅将近四万字,为了搞清楚刘治平是谁,所涉何事,蹚入了中科院在自然科学家中反右的一潭浑水。
在修改长稿和写这篇短稿的这些日子,我也在“微信读书”上听书,这本书是盖伊·萨杰(Guy
Sajer)《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Le Soldat
Oublie),一个年轻的德国小兵,在二战的历史上原本如同炮灰,无足轻重。但他从血肉横飞的战争地狱中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