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涌向乡镇基层岗位,“上岸”之后怎么样了
这两年,考公、考编“上岸”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选择。名校毕业生,甚至连曾经的高考状元都涌向基层岗位,已经越来越算不上新闻。
但“上岸”之后,就是终点吗?在县城甚至乡镇工作的年轻人,如何面临精英教育背景和基层经验的冲突?他们看到的基层又是怎样的?他们是否获得了预期中的“稳定”感?
我们找到了四位年轻人,分享他们基层“上岸”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他们分别在街道办、政府外聘、教师编、事业编岗位工作,有人24小时待命,手机没开消息提示就会失眠;有人给领导写材料,曾经通宵手抄材料应付检查;有人做乡村老师连轴转,看到乡村是多么需要老师;也有人带着“我的家乡为什么不能像一线城市那么好”的理想主义回了东北老家。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成就感常常在一瞬间有,但又持续不了很久”
王文月 女 95后
海归硕士“上岸”乡镇街道办
一开始考回家乡的体制内,就是我有些妥协的结果。
我本科学习的是小语种,之后去欧洲读了一年制哲学硕士。2020年毕业赶上疫情,回国以后,求职不顺利,父母和亲戚也一直给我做思想工作,劝我考编考公。
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向往一线城市工作,但如果回家发展,我这个专业,在家乡很难有合适的岗位。于是也开始报名国考、省考。国考没通过,省考成功“上岸”了,2021年底,我正式成了一个华北三线城市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人员。
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十几个新人没有直接去自己所属单位,而是在别的部门跟岗学习,一待就是两年多,整体来说比较轻松。2024年初,我回到归属的街道岗位,才真正开始了基层历练。坦白说,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适应这种环境。
▲ 一些年轻人“上岸”后,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图 / 《故乡,别来无恙》
刚去的时候,我就问同事,疫情期间大家是不是特别辛苦?他们说,那时每天做核酸、追“阳”,虽然累,但工作也单纯,只需要负责这几项就好。可能就是身体上的累,心理负担还没有那么大。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