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原本只是一次没有引起关注的签证政策调整,却突然在近2个月后,引爆了社交媒体。
9月底,网上出现大量短视频,标题大多是“印度人盯上K签证”“外国人要来抢中国人的饭碗”等,视频配着急促的音乐与醒目的字幕,评论区的疑问此起彼伏:“国内理工科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了,国家还要把门打开给外国人?”
类似的争论接连出现,成了国庆期间的热搜话题。一些AI视频里,长着南亚长相的人,在拥挤的高铁站排起了长队,正等着领取K签入境。一时间,“印度人偷家”的说辞,在各路自媒体和网友口中传开。
让舆论沸腾的,是国务院新增的一项K类签证。
8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关于K签的内容很简短:“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签证的类别和签发节选/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记者会上,相关部门解释称,K签面向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持K签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
此事原本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注意,却在海外(尤其是印度)掀起热议。《印度时报》称,这一举措可能为印度科技企业开辟新通道;印度《明特报》则评论说,中国在科技人才竞争中“正试图重写游戏规则”。
客观来看,K签证只是签证体系的一次调整。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它显然是一种信号:过去20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数以百万计的理工科毕业生前往欧美深造并长期定居。而如今,这个全球最大的科技应用市场,开始尝试逆转方向,从“送出去”转向“请进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魏华颖告诉南风窗:“这是国家层面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信号。”
10月14日,青岛机场边检站证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