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生湧向鄉鎮基層崗位,「上岸」之後怎麼樣了
這兩年,考公、考編「上岸」成為一種理所應當的選擇。名校畢業生,甚至連曾經的高考狀元都湧向基層崗位,已經越來越算不上新聞。
但「上岸」之後,就是終點嗎?在縣城甚至鄉鎮工作的年輕人,如何面臨精英教育背景和基層經驗的衝突?他們看到的基層又是怎樣的?他們是否獲得了預期中的「穩定」感?
我們找到了四位年輕人,分享他們基層「上岸」之後的工作和生活體驗。他們分別在街道辦、政府外聘、教師編、事業編崗位工作,有人24小時待命,手機沒開消息提示就會失眠;有人給領導寫材料,曾經通宵手抄材料應付檢查;有人做鄉村老師連軸轉,看到鄉村是多麼需要老師;也有人帶著「我的家鄉為什麼不能像一線城市那麼好」的理想主義回了東北老家。
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成就感常常在一瞬間有,但又持續不了很久」
王文月 女 95後
海歸碩士「上岸」鄉鎮街道辦
一開始考回家鄉的體制內,就是我有些妥協的結果。
我本科學習的是小語種,之後去歐洲讀了一年制哲學碩士。2020年畢業趕上疫情,回國以後,求職不順利,父母和親戚也一直給我做思想工作,勸我考編考公。
我意識到自己並不嚮往一線城市工作,但如果回家發展,我這個專業,在家鄉很難有合適的崗位。於是也開始報名國考、省考。國考沒通過,省考成功「上岸」了,2021年底,我正式成了一個華北三線城市鄉鎮街道的基層工作人員。
報到的第一天,我們十幾個新人沒有直接去自己所屬單位,而是在別的部門跟崗學習,一待就是兩年多,整體來說比較輕鬆。2024年初,我回到歸屬的街道崗位,才真正開始了基層歷練。坦白說,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全適應這種環境。
▲ 一些年輕人「上岸」後,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圖 / 《故鄉,別來無恙》
剛去的時候,我就問同事,疫情期間大家是不是特別辛苦?他們說,那時每天做核酸、追「陽」,雖然累,但工作也單純,只需要負責這幾項就好。可能就是身體上的累,心理負擔還沒有那麼大。現在不一樣了,大家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