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簽來了,我們準備好開放了嗎?
原本只是一次沒有引起關注的簽證政策調整,卻突然在近2個月後,引爆了社交媒體。
9月底,網上出現大量短視頻,標題大多是「印度人盯上K簽證」「外國人要來搶中國人的飯碗」等,視頻配著急促的音樂與醒目的字幕,評論區的疑問此起彼伏:「國內理工科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了,國家還要把門打開給外國人?」
類似的爭論接連出現,成了國慶期間的熱搜話題。一些AI視頻里,長著南亞長相的人,在擁擠的高鐵站排起了長隊,正等著領取K簽入境。一時間,「印度人偷家」的說辭,在各路自媒體和網友口中傳開。
讓輿論沸騰的,是國務院新增的一項K類簽證。
8月7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的決定》公布,關於K簽的內容很簡短:「發給入境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簽證的類別和簽發節選/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
記者會上,相關部門解釋稱,K簽面向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學士學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持K簽可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
此事原本沒有引起國內輿論的注意,卻在海外(尤其是印度)掀起熱議。《印度時報》稱,這一舉措可能為印度科技企業開闢新通道;印度《明特報》則評論說,中國在科技人才競爭中「正試圖重寫遊戲規則」。
客觀來看,K簽證只是簽證體系的一次調整。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它顯然是一種信號:過去20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輸出國」,數以百萬計的理工科畢業生前往歐美深造並長期定居。而如今,這個全球最大的科技應用市場,開始嘗試逆轉方向,從「送出去」轉向「請進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魏華穎告訴南風窗:「這是國家層面主動參與全球競爭的信號。」
10月14日,青島機場邊檢站證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