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 11 月

社會

社會

巴西決定:臨時遷都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1月4日,巴西總統盧拉簽署法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會議(COP30)期間將巴西首都從巴西利亞臨時遷至貝倫,時間為2025年11月11日至21日。 巴西政府稱,此次首都臨時遷移具有象徵性和政治性,除了凸顯巴西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承諾外,還強化了亞馬孫在國際環境議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期間頒布的所有法令,包括共和國總統和各部長的法令,都將在貝倫登記,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門可以在貝倫市開展其機構和政府活動。 位於亞馬孫雨林地區的貝倫,是巴西西北部帕拉州的首府。貝倫市面積約1059平方公里,城市始建於1615年,擁有眾多博物館和紀念碑,其中許多都是國家級文化遺產。帕拉州氣候以炎熱潮濕著稱,亞馬孫河貫穿該州,最終注入大西洋。 貝倫將於11月6日至21日主辦貝倫氣候峰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會議。...
社會

美國地方選舉共和黨失利,川普:因為我不在選票上

▲美國總統川普。 美國民主黨4日在多場選舉取得重大勝利,拿下紐約市、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等關鍵選戰,共和黨連輸挫敗。對此,總統川普5日透過自家社群平台真實社群發文稱,共和黨敗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不在選票上。 CNN指出,這次的選舉結果由民主黨取得壓倒性勝利,第一個大勝就在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候選人史班伯格(Abigail Spanberger)已明顯優勢擊敗共和黨對手厄爾西爾斯(Winsome Earle-Sears),預計成為該州第一位女州長。 在紐約市的選戰中,民主黨紐約州眾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再一次擊敗前州長古莫(Andrew Cuomo),成為百年來最年輕、首位穆斯林裔紐約市長。這對於2021年辭去州長職務企圖翻身的古莫來說,無疑是一次打擊,且對於力挺古莫的川普來說也是一大挫敗。 紐澤西州選情同樣反映出濃厚的反川普情緒,由民主黨眾議員謝里爾(Mikie Sherrill)贏得州長選舉。 面對共和黨選舉接連失利,川普5日發文稱,「根據民調,共和黨今晚輸掉選舉的兩個原因是,川普沒有出現在選票上,加上政府停擺」。...
社會

朝鮮前"國家元首"金永南逝世,效忠金氏家族的三朝元老

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2013年攝於朝鮮平壤。 長期擔任朝鮮禮儀性國家元首的金永南於周一逝世,享年97歲。他的忠誠讓他躲過了頻繁的政治清洗,得以為該國統治家族的三代人效力。 朝鮮官方媒體朝中社表示,金永南的死因是癌症引發的多器官衰竭。朝中社還稱,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於周二早些時候前往金永南靈前敬獻花圈,致以深切哀悼。 金永南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能始終獲得統治朝鮮的金氏家族的信任,自「二戰」結束朝鮮建國以來,金氏家族一直以極權獨裁方式統治該國(金永南與該家族並無血緣關係)。1978年至2019年,金永南擔任執政黨朝鮮勞動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直至2019年從公職崗位退休。 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朝鮮三代領導人時期:建國者金日成、金日成之子金正日,以及金正日之子金正恩。在金氏家族集權統治的背景下,最高領導人直系親屬以外的高級官員終會被視為可替代者,常遭清洗並被送往勞改營,因此金永南的長期任職顯得尤為罕見。 截至2019年退休時,金永南在21年的時間裡擔任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最高人民會議是朝鮮的橡皮圖章議會。 這一職位使金永南成為朝鮮的禮儀性國家元首。在深居簡出、於1994年至2011年擔任朝鮮最高領導人的金正日執政期間,金永南常率政府代表團出訪海外,也會接受外國新派駐平壤外交官遞交的國書。2007年,時任韓國總統盧武鉉訪問朝鮮時,金永南與盧武鉉乘坐敞篷豪華轎車穿行平壤市中心,數十萬民眾被組織在街道兩側,手持紙花高呼「萬歲!」 但金永南始終在金氏統治家族的陰影之下行事。據朝鮮脫北者透露,他的行事風格為朝鮮官員群體提供了範本。 朝鮮官方媒體提供的一張照片顯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左三)在朝鮮某未公開地點憑弔金永南的遺體。 2018年,金永南率朝鮮代表團前往韓國出席平昌冬奧會期間,曾公開對一位資歷比自己淺的官僚——金正恩頗具影響力的妹妹金與正——表現出謙恭姿...
社會

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調降中國進口芬太尼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調降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芬太尼相關關稅稅率。 特朗普今年走馬上任後,就指中國沒有積極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而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0%的關稅。 不過,特朗普上星期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會面後,指中國已針對芬太尼採取積極行動。因此,美方承諾從本月10日起,把稅率調降到10%。 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正式確立了中美之間定下的協議。
社會

美聯邦政府停擺36天破紀錄,兩黨預算僵局未解

由於國會兩黨遲遲無法針對預算達成共識,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已經36天。食物券部分資金遭暫停,約4200萬美國人可能受影響;國會僵局核心的「奧巴馬健保」補貼,也尚未通過延長,可能讓數百萬美國人無法負擔醫療保險。 (德國之聲中文網)週三(11月5日)是美國聯邦政府自10月1日停擺以來的第36天。上一次美國政府關門是2018年底至2019年初,持續了35天;如今「政府關門史上最久」紀錄打破,美國國會僵局卻仍然未解。 聯邦政府之所以停擺,主因是國會未能就政府年度財政預算達成共識。在國會解決僵局之前,政府關閉部分機關、暫停提供非必要服務,非強制性的費用也停止支出。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若聯邦政府停擺再持續一週,美國經濟損失將達到110億美元。由於聯邦資金中斷,政府數據搜集受限,也讓聯邦儲備委員會難以精準掌握就業與經濟數據、並制定政策。 軍人、機場航空交通管制員等約140萬名聯邦政府員工被迫休無薪假,或者在沒有給薪的情況下工作;美國交通部長達菲(Sean Duffy)警告稱,隨著感恩節假期即將到來,若航空管制人力與薪資問題再無法解決,恐怕導致更多航班延誤、甚至空中交通大亂。 政府關門也擾亂一般人民生活。俗稱「食物券」的「補充營養協助計劃」(SNAP)部分資金從11月起暫停,衝擊了仰賴糧食救濟、約佔美國八分之一的人口;這是該計劃60多年來首度面臨中止,但後來被法院暫時擋下。幫助低收入家庭兒童早期學習的「啟蒙計劃」(Head Start)也有部分資金中斷。 聯邦政府停擺已二個月,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面臨資金短缺,可能衝擊上千萬美國民眾 此外,處於這次國會僵局核心的「奧巴馬健保」(即《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補助將於今年底到期,若國會未通過法案以延長補助,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國人無法負擔醫療保險。 目前的參議院中,共和黨以53比47的席次掌握優勢,但仍須...
社會

BBC爆「移花接木」!惡意剪輯拼接川普演說

國總統川普於2021年1月6日,在白宮附近向支持者發表演說的畫面。批評者指出,主流媒體在後續報導中,普遍刻意遺漏川普當天呼籲支持者保持和平、拒絕暴力的關鍵段落。(美聯社資料照) 英國廣播公司(BBC)爆發嚴重的新聞倫理危機。根據《衛報》報導,BBC一名前內部顧問指控,該公司旗艦新聞節目《廣角鏡》(Panorama)在2024年10月的一期節目中,惡意剪輯美國總統川普於2021年1月6日的演講,將兩段相隔近1小時的片段拼接,使其看起來像是直接煽動支持者「走向國會山莊並戰鬥」,卻刻意刪除了川普呼籲「和平、愛國地發出聲音」的段落。這起事件引發輿論譁然。 此一指控,來自BBC編輯準則與標準委員會(EGSC)的前獨立外部顧問普雷史考特(Michael Prescott)。他在一份外洩的備忘錄中痛批,《廣角鏡》透過剪輯,讓川普「『說』了一些他從未真正說過的話」,這種作法「完全具有誤導性」。普雷史考特指出,川普當年未被以煽動暴亂罪起訴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他並未明確煽動支持者去國會山莊戰鬥。備忘錄更指控,節目中部分看似被川普演說「激勵」的遊行者畫面,實際上是在演說開始前就已拍攝。 《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專欄作家皮爾森(Allison Pearson)更發表措辭激烈的評論,稱BBC此舉「可能已簽下自己的死亡保證書」。她寫道:「我們已習慣BBC記者透過選擇性忽略來撒謊,但這次是一個旗艦級的事實性節目,蓄意曲解世界最強大之人的言論。」她痛批,今日的BBC已日益政治化,缺乏觀點與社會階級的多元性,淪為一群「沉浸在白人罪惡感與憎惡西方的上流中產階級記者」的同溫層,成了「進步派的真理報」(Pravda for progressives)。 BBC稱嚴肅看待 白宮關係恐惡化對此,BBC發言人回應表示:「我們不對外洩文件發表評論,但當BBC收到反饋時,我們會嚴肅對待並仔細考慮。」 然...
社會

加州國會選區重劃將通過 川普痛斥遭操縱

美國加州重劃聯邦眾議員選區提案將通過,川普對此痛斥選舉遭到操縱。(路透) 美國民主黨籍加州州長紐松(Gavin Newsom),提案重劃州內聯邦眾議員選區,加州選民4日投開票後預計將可通過,讓民主黨明年期中選舉的眾院之爭更有利,川普對此痛斥選舉遭到操縱,但並未提出相關證據。 據《CNN》報導,川普發文表示,加州的選區重劃投票不僅違憲,還是徹頭徹尾的騙局,整個投票過程遭到操縱,所有共和黨的郵寄選票都被排除在外,目前正展開法律和刑事審核,並以大寫字母呼籲民眾「保持關注(STAY TUNED)」。 不過,川普幕僚後續在記者會上並未提供證據,也沒有對川普的言論做出進一步說明,白宮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僅強調加州選舉確實存在舞弊.並且指稱川普打算要簽署1項和郵寄投票有關的行政命令。...
社會

民主黨大勝!川普重返白宮首次地方選舉三連敗

46歲的史班伯格擊敗共和黨對手,成為維吉尼亞州史上首位女州長。(TGP) 美國週二(4日)舉行川普重返白宮後第一次重要的州級和地方選舉,選出維吉尼亞和紐澤西兩州州長和紐約市長。這次選舉被視為民眾對於川普執政9個月反應的早期指標。根據路透、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報導,3場選舉全由民主黨候選人拿下勝利。 在紐澤西州州長選戰,由民主黨候選人薛洛勝出。(達志圖庫/TGP) 川普在他自創的社群平台「真相社群」(Truth Social)發文,「根據民調專家說法:「川普不在選票上,以及政府關門,這兩個原因導致共和黨今晚在選舉中失利。」民主黨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向民主黨人表示祝賀,稱此結果「提醒我們,當大家團結在關注重要議題、具有前瞻性領導力的人周圍時,我們就能勝利。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未來看起來稍微明亮了一些。」 46歲的史班伯格(Abigail Spanberger)曾任聯邦眾議員與中情局官員,她輕鬆擊敗共和黨副州長厄爾西爾斯(Winsome Earle-Sears),成為維吉尼亞州史上首位女州長。在紐澤西州州長選戰,無黨派選舉預測機構「Decision Desk HQ」和CNN都預測,民主黨女性候選人薛洛(Mikie Sherrill)將擊敗共和黨對手、前州眾議員西塔瑞利(Jack Ciattarelli)。 CNN預測民主黨候選人曼達尼打敗前紐約州州長古莫,成為紐約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達志圖庫/TGP) 在紐約市長選舉,CNN預測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民主黨候選人曼達尼(Zohran Mamdani),將打敗67歲前紐約州州長古莫(Andrew Cuomo)。後者在初選敗給曼達尼後,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參選,並獲得川普背書。曼達尼以對工人階級議題的關注與個人魅力,將原本被視為劣勢的選情轉為全美焦點。預料他將成為「大蘋果」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 在...
社會

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創多項紀錄 「川普最大噩夢」

34歲民主黨穆斯林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當選紐約市長,他自稱是「川普的最大噩夢」。(美聯社) 34歲民主黨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贏得紐約市長選舉,將成為首位穆斯林市長。 紐約市民4日選出新任市長—34歲民主黨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他自稱是「川普的最大噩夢」,是紐約市首位穆斯林及南亞裔市長,也是19世紀以來最年輕市長。本屆紐約市長選舉備受矚目,投票人數超過200萬人,是半世紀以來最高。 紐約時間4日晚間將近10時,美聯社等各大美媒宣布曼達尼贏得紐約市長選舉,根據美聯社統計,曼達尼獲得逾97萬票,得票率超過50%,大幅領先獲川普支持的前紐約州長古莫約18萬票,古莫得票率為41%。   曼達尼出任紐約市長 締造多項紀錄 《紐約時報》報導,曼達尼勝選締造多項歷史紀錄,他是19世紀以來最年輕的紐約市長,他也是該市首位穆斯林及南亞裔市長,他也是1970年代以來,首位出任紐約市長的歸化移民。 從富人聚集的布魯克林高級社區到工人階級居住的皇后區,曼達尼在紐約市各地受到廣泛支持,他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他的勝出,在紐約歷史上畫上一筆最引人注目的政治翻轉,他6月在民主黨黨內初選中爆冷擊敗古莫,5個月內再度以壓倒性差距打敗對方,67歲的古莫曾連任三屆紐約州長,曾是該州最有權勢的男人。   出生非洲的印度裔 2018年才成美國公民 曼達尼1991年出生於非洲烏干達,於紐約成長,他的父母皆為印度裔,父親為在印度出生的烏干達馬克思主義學者、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母親為美國籍知名電影製片人米拉.奈爾(Mira Nair),曼達尼小時候隨家族從烏干達遷居南非,7歲時全家再移民美國,他大學時在緬因州波德恩學院(Bowdoin College)主修非洲研究,直到2018年才取得美國公民身分。  ...
社會

現實主義勝出「紅軍城戰役」成西方幻覺崩潰起點

2025年10月15日,印度俄羅斯聯合軍演。(俄國防部)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週二(4日)分析指出,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俄稱紅軍城)的陷落不僅是軍事失敗,更象徵西方「自由霸權思維」的瓦解,強調,這場戰爭揭示了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的終結與多極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羅斯挺過制裁、重整軍工、深化與亞洲及全球南方的貿易連結,反而使得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羅夫斯克的包圍戰,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的象徵。 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30日,開放波克羅夫斯克戰場給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外媒採訪,並非出於人道考量,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劇場」。他認為,這是普京在用戰場影像向世界傳遞訊息,烏克蘭軍隊陷入包圍、補給枯竭、戰線節節敗退,而西方投入再多政治敘事和媒體敘事,也無法改變戰場事實。   政治、媒體敘事渲染太久,自己都信了 米爾斯海默指出,西方長期將這場戰爭誤判為「民主對抗專制」的道德戰,而非地緣政治的實力競爭。西方戰略家誤以為宣傳、制裁與輿論能取代軍事實力,但普京開放戰場的舉動,等於要讓媒體親眼見證烏軍的潰敗,使西方自編的敘事神話瓦解。 他分析,自2023年起俄軍放棄全面進攻,改採「消耗戰」與穩定包圍策略,以時間、火力與補給線優勢壓垮對手。波克羅夫斯克戰役就是這種策略的典範:俄軍以耐心與紀律封鎖烏軍關鍵補給線,逼使烏軍在心理與戰略上雙重崩潰。當克里姆林宮邀請外媒進入包圍區時,等於宣告戰局已定。 米爾斯海默批評,西方從2022年起就誤判了這場戰爭,以為能透過北約擴張與軍援逼退俄羅斯,卻低估了莫斯科的決心與承受力。「現實主義告訴我們,國家面對生存威脅時會戰到最後一刻,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戰爭正是如此。」 他指出,隨著戰事拖長,烏克蘭的人力、彈藥與防空系統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內部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