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 8 月

当段子手失业后:脱口秀演员的“再就业”生存指南

最近,两档备受期待的脱口秀节目接连开播,观众们却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捧腹大笑的熟悉面孔大多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生面孔。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脱口秀演员都去哪儿了?他们的“消失”背后反映了怎样的行业变迁?当聚光灯不再聚焦,这些以逗乐他人为职业的喜剧人们又将何去何从?

当段子手失业后:脱口秀演员的“再就业”生存指南

?

脱口秀演员为何需要“再就业”?

中国脱口秀行业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快速发展过程。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的开播让中国观众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到了这种源自西方的喜剧形式;2017年,《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爆红则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巅峰,培养了一大批脱口秀明星。然而,任何行业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都会面临调整期,脱口秀行业也不例外。

节目同质化严重是导致脱口秀演员们“再就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当《脱口秀大会》成功后,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但模式雷同,创新不足。观众逐渐对“一个人一支麦”的单一形式产生审美疲劳。更关键的是,脱口秀创作有其特殊性,好的段子需要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和反复打磨,而综艺节目对内容的快速消耗导致许多演员的创作跟不上播出节奏,作品质量自然下滑。

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也加速了人才更替。随着脱口秀行业知名度提高,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这个领域。新人们往往更“卷”——愿意接受更低报酬,创作上更贴近网络热点,表演风格也更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这使一些成名较早的演员感到压力。

政策监管趋严同样是影响因素之一。脱口秀作为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的喜剧形式,其内容边界一直较为敏感。近年来,相关部门对语言类节目的内容审核更加严格,这使得许多擅长社会议题的脱口秀演员不得不调整创作方向,而转型过程中的不适应也导致部分人选择离开。

行业快速扩张期掩盖的许多问题在调整期集中暴露:过度依赖个别节目平台、演员个人品牌价值未被充分开发、商业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脱口秀演员需要“再就业”的大背景。

?

再就业方向图鉴

面对行业变局,脱口秀演员们各显神通,纷纷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观察他们的“再就业”方向,不仅能看出一代喜剧人的职业韧性,也能窥见中国娱乐产业的内容生产逻辑正在发生的变化。

跨界综艺成为最常见的选择。脱口秀演员凭借敏捷的思维和即兴反应能力,在各类综艺节目中颇受欢迎。有人成为谈话类节目的固定嘉宾,如庞博频繁出现在《非正式会谈》等节目中,以高情商和幽默感赢得观众喜爱。

有人挑战竞技类综艺,如王勉参加《脱口秀大会》后尝试音乐类节目,展现了多元才华;还有人进军真人秀,通过展现生活中的真实一面圈粉,比如李雪琴、徐志胜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凭借喜剧演员的幽默感圈了一大波粉丝。

综艺节目对“笑点”的持续需求与脱口秀演员的专业技能高度匹配,使得这一转型路径最为顺畅。不过,综艺市场竞争同样激烈,能否持续输出有记忆点的表现,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

转战影视表演是另一条热门路径。从舞台到银幕,看似都是表演,实则差异巨大。成功者如徐志胜,从脱口秀舞台走向春晚小品,再进入影视圈,凭借夸张而有感染力的表演风格在多部影视作品中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形象。

然而,更多尝试者则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舞台表演的夸张与影视节目表现需要的自然往往存在冲突,需要长时间的调整适应。比如脱口秀演员赵晓卉最近在喜剧短剧《大妈3:一身反骨闯职场》中的表现就略显“羞涩”,与在脱口秀舞台上的状态相差有点大。

幕后编剧工作也吸引了不少创作型人才。脱口秀演员中对文字敏感、擅长观察社会现象者不在少数,这些特质正是优秀编剧所需要的。一些演员加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节目的编剧团队,从台前转向幕后,比如詹鑫,还有大众更加熟知的鸟鸟、王建国等人。

?相比表演,编剧工作更稳定,收入也更有保障,尤其适合那些表演魅力不足但创作能力突出的从业者。不过,从个人表演到团队创作的工作方式转变,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深耕线下剧场成为部分人的坚守。尽管大环境不佳,但仍有人选择回归脱口秀本质——现场互动。他们在北京、上海、成都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经营小型剧场,培养固定观众群。

比如步惊云,目前在西安创办了自己的脱口秀厂牌“喜欢脱口秀”。还有杨笠此前在演出中明确表示,经过深思熟虑,自己决定回归线下活动,专注于为观众带来更加贴近生活的表演。

这种模式虽然难以复制线上节目的广泛影响力,但却能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也为真正热爱现场表演的演员提供了舞台。如北京\”单立人喜剧\”的线下演出,常常一票难求,这证明了优质内容始终有市场。

自媒体创业提供了全新可能。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脱口秀演员能够直接面对观众,无需依赖传统节目渠道。有人专注制作喜剧短剧,有人开发个人IP,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变现;还有人将脱口秀技巧应用于知识传播,打造特色内容。自媒体的优势在于自主性强,但需要演员具备内容策划、拍摄制作、粉丝运营等多方面能力,挑战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演员并非选择单一方向,而是采取多线发展的策略——既参与综艺录制,也经营自媒体账号,偶尔还回归线下演出。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虽然辛苦,却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也符合当下娱乐产业内容创作者的职业发展趋势。

?

离开舞台,是否意味着喜剧的失败?

当聚光灯渐暗,麦克风被放下,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表演者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喜剧生涯的终结?深入观察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职业形式的转变不等于喜剧生命的终止,在许多情况下,恰恰是喜剧能量的另一种释放。

首先,艺术形式的转换不等于价值的消失。卓别林曾经说过:“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真正的喜剧精神从来不局限于特定的表现形式。那些转入幕后的脱口秀演员,正在将他们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幽默视角注入更广泛的内容中。喜剧的本质是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无论在哪个创作领域都是珍贵的特质。

其次,跨界发展反而促进了喜剧生态的多元化。当脱口秀演员进入综艺、影视、自媒体等领域,他们带去的不仅是个人才华,更是一种喜剧方法论。这种跨界融合正在催生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风格。例如,将脱口秀的“段子式”叙事融入真人秀剪辑,使节目笑点更密集;把即兴喜剧的训练方法引入剧组,帮助演员更快进入状态。这种跨界影响往往是双向的——脱口秀演员也从其他领域吸收养分,反哺自己的创作。例如,徐志胜在跨界到影视界之后,经常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成段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脱口秀演员们的个人成长需要突破舒适区。长期从事单一类型的表演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创作枯竭。许多成功转型的脱口秀演员都谈到,新的工作环境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

最后,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人才的正常流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有流入没有流出,最终都会陷入内卷。脱口秀演员的多元化发展客观上为新人腾出了空间,有利于行业新陈代谢。同时,这些“走出去”的演员在不同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未来也可能以制作人、投资人等身份反哺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观念中,只有持续活跃在聚光灯下的表演者才算成功,这种单一评价标准已经不适应现代娱乐产业的发展。在今天,一个内容创作者的价值更应该从其内容影响力、行业贡献度、创意实现度等多维度评估。那些培养出新人的教练、创作出优秀剧本的编剧、制作出热门节目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喜剧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

?

结 语

回望那些“消失”在脱口秀舞台上的面孔,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黯然离场,而是开启了更丰富的职业可能。喜剧从来不是一座只能进不能出的围城,而是一片允许各种可能性的开阔地。当段子手们不再局限于段子,或许正是中国喜剧生态开始成熟的标志。

那些转型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喜剧从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能力;幽默不只存在于舞台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脱口秀演员们带着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幽默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实际上是在用更多元的方式,将笑声带到更多地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