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 8 月

當段子手失業後:脫口秀演員的「再就業」生存指南

最近,兩檔備受期待的脫口秀節目接連開播,觀眾們卻驚奇地發現:那些曾經讓我們捧腹大笑的熟悉面孔大多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生面孔。這一現象不禁讓人思考: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脫口秀演員都去哪兒了?他們的「消失」背後反映了怎樣的行業變遷?當聚光燈不再聚焦,這些以逗樂他人為職業的喜劇人們又將何去何從?

當段子手失業後:脫口秀演員的「再就業」生存指南

?

脫口秀演員為何需要「再就業」?

中國脫口秀行業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邊緣到主流的快速發展過程。2012年,《今晚80後脫口秀》的開播讓中國觀眾第一次大規模接觸到了這種源自西方的喜劇形式;2017年,《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的爆紅則將這一藝術形式推向了巔峰,培養了一大批脫口秀明星。然而,任何行業在經歷爆髮式增長後都會面臨調整期,脫口秀行業也不例外。

節目同質化嚴重是導致脫口秀演員們「再就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當《脫口秀大會》成功後,各大平台紛紛推出類似節目,但模式雷同,創新不足。觀眾逐漸對「一個人一支麥」的單一形式產生審美疲勞。更關鍵的是,脫口秀創作有其特殊性,好的段子需要長時間的生活積累和反覆打磨,而綜藝節目對內容的快速消耗導致許多演員的創作跟不上播出節奏,作品質量自然下滑。

行業內部競爭加劇也加速了人才更替。隨著脫口秀行業知名度提高,越來越多年輕人湧入這個領域。新人們往往更「卷」——願意接受更低報酬,創作上更貼近網路熱點,表演風格也更符合短視頻傳播規律。這使一些成名較早的演員感到壓力。

政策監管趨嚴同樣是影響因素之一。脫口秀作為一種直面社會現實的喜劇形式,其內容邊界一直較為敏感。近年來,相關部門對語言類節目的內容審核更加嚴格,這使得許多擅長社會議題的脫口秀演員不得不調整創作方向,而轉型過程中的不適應也導致部分人選擇離開。

行業快速擴張期掩蓋的許多問題在調整期集中暴露:過度依賴個別節目平台、演員個人品牌價值未被充分開發、商業模式單一等。這些問題共同構成了脫口秀演員需要「再就業」的大背景。

?

再就業方向圖鑑

面對行業變局,脫口秀演員們各顯神通,紛紛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觀察他們的「再就業」方向,不僅能看出一代喜劇人的職業韌性,也能窺見中國娛樂產業的內容生產邏輯正在發生的變化。

跨界綜藝成為最常見的選擇。脫口秀演員憑藉敏捷的思維和即興反應能力,在各類綜藝節目中頗受歡迎。有人成為談話類節目的固定嘉賓,如龐博頻繁出現在《非正式會談》等節目中,以高情商和幽默感贏得觀眾喜愛。

有人挑戰競技類綜藝,如王勉參加《脫口秀大會》後嘗試音樂類節目,展現了多元才華;還有人進軍真人秀,通過展現生活中的真實一面圈粉,比如李雪琴、徐志勝在《五十公里桃花塢》中憑藉喜劇演員的幽默感圈了一大波粉絲。

綜藝節目對「笑點」的持續需求與脫口秀演員的專業技能高度匹配,使得這一轉型路徑最為順暢。不過,綜藝市場競爭同樣激烈,能否持續輸出有記憶點的表現,決定了他們能走多遠。

轉戰影視表演是另一條熱門路徑。從舞台到銀幕,看似都是表演,實則差異巨大。成功者如徐志勝,從脫口秀舞台走向春晚小品,再進入影視圈,憑藉誇張而有感染力的表演風格在多部影視作品中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形象。

然而,更多嘗試者則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因為舞台表演的誇張與影視節目表現需要的自然往往存在衝突,需要長時間的調整適應。比如脫口秀演員趙曉卉最近在喜劇短劇《大媽3:一身反骨闖職場》中的表現就略顯「羞澀」,與在脫口秀舞台上的狀態相差有點大。

幕後編劇工作也吸引了不少創作型人才。脫口秀演員中對文字敏感、擅長觀察社會現象者不在少數,這些特質正是優秀編劇所需要的。一些演員加入《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節目的編劇團隊,從台前轉向幕後,比如詹鑫,還有大眾更加熟知的鳥鳥、王建國等人。

?相比表演,編劇工作更穩定,收入也更有保障,尤其適合那些表演魅力不足但創作能力突出的從業者。不過,從個人表演到團隊創作的工作方式轉變,也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

深耕線下劇場成為部分人的堅守。儘管大環境不佳,但仍有人選擇回歸脫口秀本質——現場互動。他們在北京、上海、成都等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經營小型劇場,培養固定觀眾群。

比如步驚雲,目前在西安創辦了自己的脫口秀廠牌「喜歡脫口秀」。還有楊笠此前在演出中明確表示,經過深思熟慮,自己決定回歸線下活動,專註於為觀眾帶來更加貼近生活的表演。

這種模式雖然難以複製線上節目的廣泛影響力,但卻能保持藝術的純粹性,也為真正熱愛現場表演的演員提供了舞台。如北京\”單立人喜劇\”的線下演出,常常一票難求,這證明了優質內容始終有市場。

自媒體創業提供了全新可能。短視頻平台的興起讓脫口秀演員能夠直接面對觀眾,無需依賴傳統節目渠道。有人專註製作喜劇短劇,有人開發個人IP,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變現;還有人將脫口秀技巧應用於知識傳播,打造特色內容。自媒體的優勢在於自主性強,但需要演員具備內容策劃、拍攝製作、粉絲運營等多方面能力,挑戰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演員並非選擇單一方向,而是採取多線發展的策略——既參與綜藝錄製,也經營自媒體賬號,偶爾還回歸線下演出。這種多元化發展模式雖然辛苦,卻能夠有效分散風險,也符合當下娛樂產業內容創作者的職業發展趨勢。

?

離開舞台,是否意味著喜劇的失敗?

當聚光燈漸暗,麥克風被放下,這些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歡笑的表演者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喜劇生涯的終結?深入觀察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職業形式的轉變不等於喜劇生命的終止,在許多情況下,恰恰是喜劇能量的另一種釋放。

首先,藝術形式的轉換不等於價值的消失。卓別林曾經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真正的喜劇精神從來不局限於特定的表現形式。那些轉入幕後的脫口秀演員,正在將他們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獨特的幽默視角注入更廣泛的內容中。喜劇的本質是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這種能力無論在哪個創作領域都是珍貴的特質。

其次,跨界發展反而促進了喜劇生態的多元化。當脫口秀演員進入綜藝、影視、自媒體等領域,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個人才華,更是一種喜劇方法論。這種跨界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節目形態和內容風格。例如,將脫口秀的「段子式」敘事融入真人秀剪輯,使節目笑點更密集;把即興喜劇的訓練方法引入劇組,幫助演員更快進入狀態。這種跨界影響往往是雙向的——脫口秀演員也從其他領域吸收養分,反哺自己的創作。例如,徐志勝在跨界到影視界之後,經常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成段子。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脫口秀演員們的個人成長需要突破舒適區。長期從事單一類型的表演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導致創作枯竭。許多成功轉型的脫口秀演員都談到,新的工作環境雖然充滿挑戰,但也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活力。

最後,行業健康發展需要人才的正常流動。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只有流入沒有流出,最終都會陷入內卷。脫口秀演員的多元化發展客觀上為新人騰出了空間,有利於行業新陳代謝。同時,這些「走出去」的演員在不同領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未來也可能以製作人、投資人等身份反哺行業,形成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評價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傳統觀念中,只有持續活躍在聚光燈下的表演者才算成功,這種單一評價標準已經不適應現代娛樂產業的發展。在今天,一個內容創作者的價值更應該從其內容影響力、行業貢獻度、創意實現度等多維度評估。那些培養出新人的教練、創作出優秀劇本的編劇、製作出熱門節目的幕後工作者,他們的喜劇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

?

結 語

回望那些「消失」在脫口秀舞台上的面孔,他們中的許多人並非黯然離場,而是開啟了更豐富的職業可能。喜劇從來不是一座只能進不能出的圍城,而是一片允許各種可能性的開闊地。當段子手們不再局限於段子,或許正是中國喜劇生態開始成熟的標誌。

那些轉型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喜劇從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能力;幽默不只存在於舞台上,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脫口秀演員們帶著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和幽默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他們實際上是在用更多元的方式,將笑聲帶到更多地方。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