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又封杀了一个大明星,太狠了

最近,娱乐圈出了个奇事。

拍出过《老男孩》《小姐》《分手的决心》的韩国顶级导演

朴赞郁

,被「封杀」了。

又封杀了一个大明星,太狠了

原因前所未闻

——太敬业了。

2023

年美国编剧大罢工期间,他没停工,反而偷偷工作。

被发现后,遭美国编剧工会(

WGA

)除名。

对一个国际一线导演来说,后果可不轻。

失去

WGA

身份,

意味着不能享受工会的福利保障,不能参与任何受

WGA

协议保护的好莱坞编剧项目,未来在美国主流影视圈接项目都会受阻。

近乎约等于被好莱坞「封杀」。

消息一出,网友都议论纷纷。

有人嘲讽他是「工贼」,觉得「卷生卷死的东亚人,终于受到了惩罚」;

也有人震惊于

——美国编剧工会居然连国际大导都能拿下?

今天

不妨一起

来聊聊

这件事。

国际大导被开了

朴赞郁和好莱坞的渊源并不浅。

最早进军好莱坞的作品,是

妮可·

基德曼主演的惊悚片

《斯托克》

2018

年,他

执导过

BBC

的英美合拍剧《

女鼓手

》,在国际电视市场初露锋芒。

但他第一次深度参与编剧的主流项目,还是

2024

HBO

上线的限定剧《同情者

这部剧改编自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小说

他不仅是联合导演,还担任联合编剧和执行制片人。

WGA

规定,凡是在

WGA

管辖项目中担任编剧工作的人,无论国籍,都必须成为工会会员,才能合法参与项目和享受待遇。

而在

WGA

公开的签署公司名单中,

HBO和HBO Max都

是长期签署方。

可以确定,朴赞郁正是拍摄这一项目时,成为了

WGA

的会员。

问题就出在这里。

2023

5

月,

WGA

发动了持续

148

天的大罢工,是自

1988

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

罢工原因很明确:争取提高编剧基础报酬、改善流媒体时代的分成机制、限制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使用等。

工会规定,

所有会员不得在罢工期间为被罢工公司

(包括

HBO

Netflix

Disney?

等)

提供任何写作、改稿或与剧本相关的服务。

而最近,他们通过调查认为,朴赞郁与加拿大编剧

唐·麦凯勒

在罢工期间仍为《同情者》提供写作服务。

这在

WGA

的规定中,属于典型的

「越线」

虽然工会没有公开具体的违规细节,但根据惯例,哪怕是简单的润色或剧本讨论,只要属于服务范畴,都算违反规定。

朴赞郁和唐·麦凯勒都没有提出申诉,最终直接被

WGA

除名。

这已经不是工会就罢工事件首次开出罚单,据报道,已有七位编剧因违规受到处罚。

最近,

朴赞郁方向媒体回应,自己确实被开了,但并没有违规。

他说罢工期间,该剧已经拍摄完毕,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而剪辑不属于剧本创作的范畴。

过程中,HBO提出了一次修改意见,

朴赞郁和唐·麦凯勒两位编剧

只是参加了一次会议讨论可行性,而新剧本则是罢工结束后修改的。

因此,朴赞郁方认为这是一场误会。

不过,由于他正忙于新片《无可奈何》的后期制作,无瑕向WGA上诉。

同时也表示,这次开除对他并无什么影响。

《无可奈何》工作照

美国工会不好惹

很多人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

一个国际名导,不在美国常驻,

WGA

怎么管得到他?

答案是

——能。

美国编剧工会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牢牢掌控着行业规则的「入场券」。

WGA

是编剧与资方集体谈判的唯一代表。

它与制片人联盟(

AMPTP

)签订的《最低基本协议》(

MBA

)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电影和电视制作公司。

只要项目在

WGA?

协议之下,雇佣的编剧必须加入会员。

这就导致,

一方面,普通影视「打工人」惹不起工会

如果被剥夺会员身份,意味着:

失去基本福利保障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创作者的「基本盘」立即中断;

难以找到正式工作

,没有资格参与主流影视项目,职业发展严重受限;

权益无法保障

,如果以非会员身份参与工作,没有集体谈判和工会保护,编剧的工资、署名权都极容易被剥夺。

对于这些,我们都不难想象。

众所周知,内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资本为王,编剧话语权低,类似问题层出不穷:

《法医秦明

》编剧创作了五集剧本,

却遭

恶意拖欠稿费

署名权被剥夺。

《芈月传》编剧与制片方等就署名权等问题产生纠纷,她从总编剧降为副编剧甚至编剧助理,维权过程艰辛,代价高昂,结果

不甚理想

这些情况在美国主流项目中相对较少发生,就是因为工会的严格约束。

因为对他们而言,另一方面,

资本方也惹不起工会

工会不仅是保护成员权益的屏障,更是牵制影视资本方的利剑。

历史上,

WGA

多次组织大规模罢工,迫使制片方作出重大让步:

1973

年罢工成功推动建立电视重播残值制度,让编剧能在电视重播中获得持续收益;

2007-

2008

年的罢工,逼迫制片方承认互联网和新媒体播放的分成权;

2023

年罢工,首次在协议中加入了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阻止资本家用技术降低人力成本;

其中很多问题,在内娱仍旧是问题。

之前新闻报道过,像《甄嬛传》《士兵突击》等

内娱很多热剧在很多电视台反复重播,在各种网络平台大

热,但几乎都是平台方赚钱。

制作方往往因合同限制,无法从中获益。

而在好莱坞,每一次有组织的罢工,都导致制作停摆,数十亿美元损失,资本方只能屈服。

这就形成了影视行业的「铁三角」:

工会掌握「入场券」,打工人靠工会保饭碗,资本家靠工会定规矩。

所以,不管你是普通编剧,还是好莱坞巨头,想绕开工会几乎不可能。

朴赞郁这次被除名,就是工会铁律下无情的执行案例

——就算你是国际顶流,违规也得承担后果。

不仅如此,除了编剧工会外,美国影视行业还有导演工会

DGA

、演员工会

SAG-AFTRA

、舞台工会、幕后技术工会等,每个都有类似的行业控制力。

像早年《星球大战》创始人

乔治

·卢卡斯,因拒绝执行美国导演工会的片头设计规定,被罚款后退出工会,二十年内不做导演。

70年代时,斯皮尔伯格执导电视电影《决斗》。

拍摄到后期,环球影业提出想补拍片段做院线版,遭到斯皮尔伯格坚决反对。

环球计划由另一导演补拍并共享署名,斯皮尔伯格便向导演工会申诉。

在工会的帮助下,他得以保留唯一导演署名权和最终剪辑权。

此外,大罢工时,这些不同工会之间也可以相互声援、联合施压,让整个制作链停摆。

因而,朴赞郁这次,

不仅仅是「丢个会员身份」这么简单,而是会影响到在整个好莱坞体系里的生存空间。

一来,行业准入受影响。绝大多数好莱坞影视项目都在

WGA?

协议覆盖范围内,非会员几乎无法被雇用做编剧或编剧相关工作。

二来,面临福利与权益损失,失去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工会福利。

此外,更有声誉影响,被列为「越线」案例会在业内留下记录,合作机会会大大流失。

工会也有两面性

当然,也不能忽视工会的另一面。

虽说工会为其成员提供了各方面的有力保障。

但从制度上说,

工会维护的还是集体利益。

这也意味着站在个体角度,参与工会有时也是一场权利与义务的博弈。

罢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为很多时候,工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总是一致。

就像之前,编剧工会主张坚决罢工,导演工会则基于

倾向于谈判和解。

资深编剧和新人编剧间也存在分歧。

工会要求所有成员无条件参与罢工。

但对很多底层编剧来说,长达数月的停工可能让他们失去唯一收入来源,一旦积蓄不够,就可能被迫接「越线」活糊口。

这次大罢工期间,好莱坞就有数万名工作人员,像灯光、化妆、餐饮等岗位员工被迫失业。

这都是工会制度的副作用。

不仅仅是娱乐、影视圈,其他很多行业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纪录片《美国工厂》揭示了一家汽车工厂内部的矛盾。

虽然工会为员工撑起了不小的保护伞。

但也有人认为,工会的保护会让企业效率下降、流程僵化,影响企业发展,长远看反而会导致收益降低、岗位流失。

像电影《南中国

1994

》中,一家南方工厂里,有人积极组织罢工停产,为集体谋福利。

但也有人更担心公司被彻底搞垮,自己无处谋生。

当然,也确实和很多网友吐槽的一样,这背后也折射出

东西方职场文化的深层差异

在东亚,影视行业普遍存在极高的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

——导演、编剧通宵赶工是常态,「赶进度」被视为首要目标。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很多人带着「我不干,别人就会干」的焦虑心理,渐渐有了

休息羞耻

像李安、王家卫、吴宇森、徐克等亚洲导演在好莱坞拍片时,也都曾因这种「压榨式作风」和当地剧组的工作节奏产生摩擦。

由此再回到朴赞郁被美国编剧工会除名一事,逻辑再简单不过。

工会制度本质是

交换

——

你享受它带来的待遇保障,就必须遵守它的集体纪律。

当然,对于

朴赞郁

来说,这也并

不是

职业终结

」。

他依然可以在其他市场拍片,他的新片《

无可奈何

》已入围

2025?

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因为已被买下美国发行权,也并不会失去奥斯卡参选资格。

他对创作的「过度执着」,也很难动摇他在很多影迷心中的地位。

只是说,他日后想

在好莱坞

继续发展的话,可能会阻碍重重

这代价值不值?

那恐怕是他自己的人生算术题了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