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微型晶片背包的「賽博格甲蟲」(ZoBorg),能依指令攀牆、轉向、甚至穿越瓦礫縫隙,未來有望投入災區搜救任務。(圖擷取自《Advanced Science》期刊)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地震、礦災等重大災難現場,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搜救助手:1隻背著微型電路背包、能穿梭狹縫並攀爬牆壁的甲蟲。據科技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澳洲與新加坡研究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賽博格甲蟲」,具備遠端操控能力,能突破傳統微型機器人在瓦礫堆中的行動限制。
這項研究由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聯手進行,選用擬步行蟲(Zophobas morio)作為實驗對象,並將其命名為「ZoBorgs」。科學家在甲蟲身上安裝微晶片與電極,透過遙控訊號刺激其觸角或鞘翅(elytra),即可控制其前進、轉彎或後退。
根據最新發表於《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期刊的研究成果,這些ZoBorg甲蟲能以92%的成功率越過與身體等高的障礙物,並以71.2%的成功率從水平轉為垂直牆面攀爬,遠超目前微型機器人的行動能力。研究團隊指出,關鍵在於「善用自然演化」,不需額外打造感測器與控制系統,便可透過刺激甲蟲既有生理反應達成精準導引。
昆士蘭大學工程師唐・武-段(Thang Vo-Doan)指出,這些賽博格甲蟲搭載電刺激背包,不僅可提供方向控制,還可在不影響甲蟲壽命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運作。「這項技術讓昆蟲在複雜環境中的運動能力,成為人類可用的救援工具。」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將嘗試結合慣性測量單元(IMU)與微型攝影機,以提升自主導航與影像辨識能力,讓ZoBorg能實際協助搜救隊定位受困者。此外,團隊也強調遵守動物實驗倫理規範,甲蟲在實驗期間享有妥善照護,包含鋪設麥麩床墊、餵食蘋果,並在試驗後持續照料至自然壽命終結。
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展現「利用活體昆蟲作為機動平台」的可行性,未來不僅能用於搜救任務,也可能應用於環境監測與狹窄空間巡查等領域,為災難應變與微型機器人發展開啟新方向。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