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完成開票,執政聯盟自民黨、公明黨票數未能過半,執政黨聯盟面臨挑戰,日本首相石破茂去留也引發關注。台灣學者認為石破茂留任機率大,在牽動中日關係核心的中美關係未有變化下,中日關係目前處於穩定發展。
當代日本研究學會、國策研究院21日上午在台北舉辦「日本參議院選後的政治轉折與台日關係展望」座談會。邀集學者針對日本政治、日美關係、日台關係進行分析。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傑接受本報採訪分析,中日關係嚴格而言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動,目前處於穩定發展狀況,如果中日關係要有比較大的變動,基本上大概都源自於美國,就是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重大調整的時候,不過美國對中國的大政策變化其實過去已經有變化。
蔡東傑說,從川普第一個任期以來,美中競爭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大家對大多數東西在可預期情況之下,變化狀況其實不那麼多了。
另一方面,蔡東傑指出,當前川普政府為整個世界格局帶來些變化,原來世界政治的格局是以美國及其同盟以及美國所設定的敵人二分法的狀態。但目前美國關稅戰主要針對對象多數是其盟友。所以會使得過往敵友關係發生微妙變化,這就包括中國跟歐洲、跟日本、跟韓國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個氛圍慢慢改變,所以也會讓日中關係會有一些微妙的改變。」
此外,大陸輿論多關注石破茂會否下台,因為石破茂被視為較親中,有觀點認為如果石破茂下台會讓中日關係前景生變。
蔡東傑說,不認為石破茂特別親中,只是說他對中國態度本就不是那樣抵觸。從種種角度,包括中美新常態,還有石破茂本身的政治態度來看,如果石破還在任,基本上中日關係就維持可預期現狀。
對於中共9月即將舉行的閱兵會否給中日關係帶來些波瀾,蔡東傑認為,這對中日關係影響不大,雖然歷史層面繞不過日本,但中共不會特別突出日本。
而就日本而言,蔡東傑指出,在日本包括過去一部分認為是像鷹派的麻生太郎,他們都認真看待中日關係穩定的重要性,因為中日關係不能用反中的情緒去思考,「政治本身必須是以理性為基礎,要維持國家博弈,因為中國是個無法忽視的領土跟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所以穩定處理關係,這件事情對任何執政者來說都是重要的。」他說。
日本近日公布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被認為渲染「中國威脅」,蔡東傑分析,日本會以區域安全形度來看,不可否認中國大陸軍事擴張與外溢,日本料敵從寬角度而言必須先假設自己輸,所以要做一些部署。
此外,日本也必須為自己合理準備找借口,所以日本如果不突出台海威脅,而逕自動作的話,會顯得直接敵對行為太高。所以圍繞台海周邊安全作文章,勢必是日本做戰略調整一環。但他認為,日本不會用台灣問題來支撐正當性、不會尖銳地強調這件事情。因為國家是理性的,行動需要一些理由。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何思慎認為,目前日本在野勢力無法整合,因為光譜太亂,且解散國會自民黨不會更好,這也是為何石破茂不下台的底氣。他預計石破茂還會擔任首相,利用黃金十天跟川普談判,如果關稅能談出佳績,或是端出相關政策讓經濟改善,還有機會能領導日本。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副院長郭育仁說,日本這次改選結果比預期好,日本執政黨雖然吞敗,但並沒有想像中差。他認為石破茂去留取決於岸田文雄與麻生太郎態度,不見得能用內部鬥爭逼宮。如果石破未下台,會是日本史上兩次國會選舉失敗而不下台的首相,將立下日本政治新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