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這座以潔白沙灘與湛藍海水著稱的印度洋島國,始終是無數台灣人心中理想的蜜月天堂,但如今卻陷入嚴峻的債務危機,恐成為另一個斯里蘭卡。
由於「外匯存底持續縮水、債務償還壓力不斷攀升」,國際金融機構與專家相繼示警,若政府無法及時進行債務重組、推動有效經濟改革並爭取外部援助,馬爾地夫恐將面臨主權債務違約甚至「破產」的風險,華麗外表之下的財政困境正逐步浮上檯面。
綜合《Raajje》及《Sri Lanka Guardian》等外媒報道,馬爾地夫的總債務已從2018年的3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3月的82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超過110億美元。其中,34億美元是欠中國和印度的債務。
隨著債務償還期限的臨近,馬爾地夫需要在2025年償還6億美元的外債,並在2026年償還高達10億美元的債務。
報道指出,馬爾地夫是首批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南亞國家之一。
為擴大出口提振經濟,馬爾地夫與中國簽訂《中馬自由貿易協定》FTA,並於2025年1月生效,結果慘遭中國貨反噬,儘管雙邊貿易額約為7億美元,但差距依然龐大,中國佔馬爾地夫貿易額的97%,而馬爾地夫出口額僅占不到3%。根據協定,馬爾地夫取消了91%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這為中國帶來了巨大利益,但對馬爾地夫的經濟效益卻微乎其微。
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對馬爾地夫的進口額達到6500萬美元,而2024年同期為4300萬美元。
北京曾承諾馬爾地夫漁類產品可免稅銷往中國,但最新統計顯示,迄今幾乎沒有看到任何效果,今年5月,馬爾地夫出口的漁產品中,超過五成都銷往泰國,而中國至今仍未進入其前五大出口市場名單。
另外,中國企業深度參與馬爾地夫觀光產業,導致中國遊客的消費利益多數迴流中國本土,對當地經濟提振有限。
儘管馬爾地夫嘗試向各機構尋求財政援助,但迄今仍未成功。馬爾地夫政府向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各成員國申請3億美元援助,但未獲積極回應。此外,該國總統穆伊祖(Mohamed Muizzu)也曾向中國提出的2億美元預算支持、債務再融資和貨幣互換請求,仍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回應。
馬爾地夫總統穆伊祖去年訪中國時,發布聯合新聞公報稱,堅稱奉行一中原則,聲稱不與台灣發展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當時外交部曾譴責馬爾地夫貶抑台灣主權。
如今這個親中的南亞國家,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財政危機。公債高築、觀光收入減少,加上對中國龐大債務引發「債務陷阱」疑慮,讓這個小國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新戰場。馬爾地夫的選擇,不僅關係自身未來,也牽動印度洋的權力平衡。
中國主導大興土木 致債台高築
馬爾地夫這個印度洋上的群島國,以蔚藍海水與水上別墅聞名,然而,在這美麗風光的背後,馬爾地夫正逐步滑向財政懸崖。
官方數據顯示,馬爾地夫的外債在2023年超過40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GDP)118%,比2022年增加近2.5億美元。
2024年1月馬爾地夫總統穆伊祖(左2)與夫人Sajidha Mohamed訪問北京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合影。(資料照,法新社)
疫情造成馬爾地夫財政崩潰只是導火線。過去十年,馬爾地夫政府大舉舉債投資基礎建設,導致財政體質惡化。馬爾地夫債務的結構性問題,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與「中國」的深度合作。
在2013年至2018年間,親中的馬爾地夫前總統雅曼(Abdulla Yameen)執政時期,該國積極加入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多項大型基礎建設工程,包括中馬友誼大橋、維拉納國際機場擴建、以及人工島填海造鎮項目,幾乎全部由中國國企主導興建與融資。
這些項目的融資模式多為中國開發銀行或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商業性貸款,利率高、寬限期短、且需要政府擔保。
一項報告指出,馬爾地夫對中國的債務總額約為15至20億美元,占其外債總量4成以上。
2024年2月《法新社》報道,立場親中的馬爾地夫總統穆伊祖於2023年11月上台以來,北京已承諾向馬爾地夫提供更多資金,他的政治導師正式前總統雅曼。
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曾警告,「如果不做出重大政策調整,馬爾地夫的總體財政赤字和公債預計將維持在較高水平。該國的外部和整體債務困境仍處在高風險狀態。」指出馬爾地夫「前景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風險狀況也傾向惡化」。
報道稱,習近平發起的這一旨在為海外基礎設施融資並擴大國家影響力的舉措,卻導致馬爾地夫債務增加。世界銀行援引馬爾地夫財政部的數據,2021年馬爾地夫42%的外債來自中國。儘管陷入財政困境,馬爾地夫卻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的紓困金。
過去十年,馬爾地夫政府大舉舉債投資基礎建設。(示意圖,法新社)
新總統親中 觀光經濟遭衝擊
馬爾地夫的債務問題,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深深牽涉地緣政治。穆伊祖總統在2023年當選後,迅速改變前政府的親印政策,要求印度撤離駐軍,引發區域關注。他在外交上轉向「主權獨立論」,實際上卻被外界普遍解讀為「親中路線」。中國與印度長年在南亞及印度洋爭奪影響力,馬爾地夫地處航運要道,對雙方而言皆具戰略價值。穆伊祖政府大幅接待中國企業代表團,推動雙邊新合作項目,並尋求重啟中國遊客入境。
穆伊祖在競選期間喊出「印度離開」(India Out)口號,就任後第2天正式要求印度撤離派駐在馬爾地夫的軍事人員,然而,這種「一邊倒」政策也引起國內外質疑。一名印度外交人士私下表示「馬爾地夫若選擇過度依賴中國,不僅債務風險升高,還可能失去印度的戰略庇蔭與援助。」
馬爾地夫因與印度交惡,導致觀光產業開始遭印度民眾杯葛,在疫情爆發前,中國一度是馬爾地夫最大觀光客來源,但在歷經封控及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後來兩年陸續被印度和俄羅斯超越。然而,穆伊祖於2024年10月訪問印度挽救兩國關係。而此刻也正值馬爾地夫處於經濟崩潰之時,因此在穆伊祖訪印期間,印度還是宣布向馬爾地夫提供7.6億美元的紓困計劃,讓馬爾地夫避免發生主權違約。
馬爾地夫原本以為疫情過後觀光收入能迅速恢復,然而2024年以來全球經濟放緩、中東衝突及俄烏戰爭等因素,令高端旅遊需求未如預期復甦。儘管中國與俄羅斯遊客迴流,但整體旅遊人次仍低於2019年水準。
旅遊收入不足,令馬爾地夫的外匯存底再度告急。2024年底其國際儲備僅夠支付3個月的進口商品。此外,為吸引旅客,一些五星級度假村被迫打折,造成業者利潤大減,甚至出現欠薪潮。觀光業無法迅速回血,等於切斷了政府最重要的稅收與外匯來源,也進一步惡化償還能力。
面對財政危機,馬爾地夫政府自2024年底開始啟動多項緊縮與改革措施。(資料照,路透)
轉型金融自由區 擺脫重度依賴觀光
為了應對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馬爾地夫政府自2024年底開始啟動多項緊縮與改革措施,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經濟。這些措施包括調漲稅率、控制公共開支,以及強化觀光部門復甦力等。
《南華早報》今年5月報道,馬爾地夫計劃投資88億美元建立免稅「金融自由區」以緩解債務困境。報道指出,馬爾地夫已與一家設於杜拜的公司簽署協議,計劃設立投資區,旨在將這個以觀光聞名的島國轉型為「金融自由區」,希望藉此紓解日益嚴峻的債務壓力。馬爾地夫國際金融中心將包括三棟住宅與辦公大樓、一座會議中心以及數家飯店,總統穆伊茲辦公室發出的聲明,強調此舉可讓馬爾地夫「經濟多元化,不再過度依賴觀光產業」。
馬爾地夫在稅制方面進行重大調整。2025年起,政府將商品與服務稅(GST)標準稅率從12%調升至16%。在控制支出方面,公共工程計劃全面審核,多項未動工或進度緩慢的基建項目已遭凍結或取消。包括部分港口升級、海底電纜工程與非核心公務機構建築案。政府同時要求部會精簡人力、凍結招募,並檢討所有補貼發放對象。政府對外宣布大舉削減支出,總統穆伊祖帶頭減薪50%,同時強制規定大多數公職人員減薪10%。
觀光業則被視為財政復甦的關鍵命脈。馬爾地夫旅遊部門推出「綠色轉型」戰略,鼓勵度假村安裝太陽能、強化永續認證,並開發針對中產階層的中價位旅遊方案,以擴大客源。馬爾地夫政府也啟動「藍色經濟」推廣,包括發展可持續漁業、海洋生技與小島離岸金融服務,希望創造觀光以外的第二成長引擎。
然而,這些改革是否足以扭轉頹勢,仍需時間觀察。國際觀察家普遍認為,馬爾地夫正走在十字路口,一方面需要快速止血,另一方面又必須保持社會穩定與民主彈性。未來能否避免走向斯里蘭卡式的崩盤,關鍵在於改革落實的決心與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