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柬埔寨普里維希印度教神廟(Preah Vihear temple,又稱「柏威夏寺」)為泰柬邊境主權爭議的核心象徵,歷來數度引發軍事衝突與外交爭端。(美聯社資料照)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泰柬邊境的致命衝突,不只是軍事摩擦,而是一座潛伏百年的領土主權地雷,在民族主義升溫與泰國內政風暴的引信下爆炸。根據美聯社解析,這場戰火的背後,糾纏著殖民歷史的舊帳、政權權斗的陰影,與兩國難解的地圖主張。
這場衝突的直接導火線,始於今年5月的一場致命對峙,隨後一周內兩起地雷爆炸案導致泰國士兵傷殘,迅速引爆雙方怒火。泰國隨即採取強硬手段,不僅關閉邊境,更驅逐柬埔寨大使;柬埔寨則以牙還牙,禁止泰國商品與影視作品輸入,並召回所有外交官員,使雙邊關係在短短數日內跌至谷底。
為衝突火上加油的,是兩國被煽動到高點的民族主義情緒。長期以來,邊境爭議一直是兩國政治人物用以凝聚支持、攻擊對手的最佳工具。在此次衝突中,雙方媒體與政府皆以強硬言詞指控對方,將歷史恩怨轉化為現實中的敵意,使得任何和平對話的空間都被壓縮殆盡。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這場外部衝突已演變為泰國國內的政治鬥爭。泰國原總理貝東塔(Paetongtarn Shinawatra)因一段被泄漏的通話錄音,遭批評對柬埔寨態度過於軟弱、有損國格,最終在7月1日遭停職調查。這場政治風暴不僅削弱了執政聯盟,更迫使政府在邊境問題上轉向鷹派立場。
追根究柢,兩國的矛盾源於一張1907年法國殖民時期繪製的邊界地圖。柬埔寨以此圖為依據主張領土主權,泰國則堅稱地圖不準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普里維希印度教神廟(Preah Vihear temple,又稱「柏威夏寺」),雖經國際法院(ICJ)兩度裁決主權歸屬柬埔寨,卻始終是引爆兩國衝突的核心引信。
美聯社指出,如今,歷史的傷痕、民族的怒火與政局的不穩,三者交錯成一場難以拆解的外交與主權危機。當歷史的地圖成為國族的戰場,雙方是否仍有可能走出對抗迴圈?在鷹派聲浪高漲的區域氛圍下,這場東南亞邊界衝突的和平出路,恐怕仍難覓解方。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