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共媒體香港01文章:中歐領導人7月25日在北京舉行會晤 。當天中歐發表了有關氣候問題的聯合聲明,且中歐在稀土問題上達成建立一個升級版的出口供應機制的共識。這為困難重重的中歐關係注入了暖流。
但中歐關係仍然面臨貿易問題和俄羅斯兩大障礙。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歐盟對華出口額為2130億歐元(2500億美元),而歐盟從中國的進口額為5190億歐元 (6090億美元)。截至202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超過3000億歐元(3520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本月早些時候在歐洲 議會發表講話時指責北京「向全球市場注入補貼過剩產能——不僅是為了促進自身產業發展,也是為了扼殺國際競 爭」。在北京馮德萊恩毫不客氣地說「我們達到了一個轉折點,必須重新實現雙邊關係的平衡。因為互惠的關係才 是可持續的。」
「與其它主要市場不同,歐洲對中國商品保持開放。這反映出我們對於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的長期 承諾。然而,中國的開放度並未與之相配。」如果北京不能給予對等,歐盟可能需要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開放程度。
在貿易問題上,歐盟關切貿易失衡、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補貼、市場開放問題。據馮德萊恩說,中國領導人已開始 調查此事並表示出支持(本國)消費的意願。這是實際上說明了中歐在貿易問題上的分歧是可以溝通並著手解決的 。
至此,中歐之間很難有進展的問題實際上僅剩俄羅斯問題。
馮德萊恩稱中俄關係如今是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她在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盟作出明確表態:「我 們表達了我們的期望,即中國應響應我們的關切和期望,能夠使用其影響力促使俄羅斯接受停火、坐上談判桌、開始和談、結束流血。」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也在峰會上呼籲中國對俄羅斯施加影響,終結烏克蘭戰爭。
馮德萊恩表達非常具體:「中國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繼續互動的方式,將是影響我們未來關係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因此,她呼籲,需要拿出真正的答案來處理「處於轉折點」的歐中關係。
儘管中國領導人多次表明「當前歐洲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但很顯然歐盟的重大關切是烏克蘭戰爭,歐盟認為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俄羅斯延續戰爭。
中俄關係並非因為俄烏衝突才是今天的狀態,歐盟不是不清楚也不是不明白,問題是為什麼現如今歐盟將中俄關係提升到了中歐關係的對立面這樣的高度?俄羅斯真的就是中歐關係的障礙了嗎?為了緩和中歐關係只能犧牲中俄關係嗎?
在分析人士看來,中歐、中美、中俄、俄歐,不是單獨存在的四組關係。面對中美,兩強歐盟知道自身對於中國的價值,向中國提出中俄關係並不代表歐盟幻想讓中國在俄歐之間採取非此即彼的態度。歐盟更大意義上是對華施壓,表達關切。
如果中國放棄支持俄羅斯,俄羅斯當然會在同美歐較量時容易失敗,但時至今日俄羅斯已經佔領了大片烏東四州的領土,如何結束衝突才是歐盟的首選。與其說歐盟希望中國遠離俄羅斯,不如說歐盟希望中國參與調停俄烏衝突來得切合實際。能夠在中國的遊說下,衝突儘快結束符合歐盟當下的訴求。
美國讓歐盟在中美之間選邊時,歐盟會強調獨立自主,歐盟讓中國在俄歐之間選邊時,中國的態度自然也是獨立自主。 歐盟提出中俄關係是影響中歐關係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論斷,看似相當嚴重,本質上歐盟絕對不會幼稚到中國會照單全收。求之上,得乎中,才切合實際。
影響中歐關係的最大外部變數是美國,俄羅斯是次要一級的影響因子。當中國向歐盟提出共同反抗美國的貿易霸權時,自然而言歐盟會提出俄羅斯話題,這是歐盟無法回應中國關切的障眼法。
俄羅斯的確是歐盟還對中國存疑的因素,但如果中俄關係分道揚鑣歐盟對中國的信任問題就能解決嗎?並不會。有美國在,歐盟始終在對華關係上有所保留和觀望。中歐關係的未來取決於中美博弈的整體進程。一旦中美關係取得進展,中國在同美國的鬥爭中取得勝利,歐盟向中國靠攏的速度只會加快。屆時中國同時和歐盟以及俄羅斯處理好關係並非不可能的。
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益矛盾和地緣政治衝突,這是中歐關係能夠穩住的基本面。長期以來中歐關係的壓艙石是經貿合作。未來在川普政府關稅戰壓力下,中歐持續擴大共同利益並非不可能。只要經貿壓艙石能夠持續穩定,中歐關係就不會走向地緣政治決定論,因為中俄關係而有所改變。
美國面對中國時不得不邊對抗邊合作。實力不如美國的歐盟有資格在俄羅斯問題上對中國下最後通牒嗎?並沒有。放棄同中國的合作失去的是整個歐盟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未來。歐盟介懷俄羅斯帶來的安全挑戰,但也只能對華一邊合作一交涉,一邊難捨利益,一邊忍受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