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 8 月

中國「斗」出來的「對等」 日歐只能一聲嘆息

親共媒體香港01文章:7月27日至30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在經過兩天的會晤後宣布:根據會談共識,雙方將繼續推動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公開表示,在過去一天半時間裡,中美雙方經貿團隊根據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共識,繼續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製作用,就彼此關注的重大議題進行了深入、坦誠、建設性的交流。美方表示,穩定的美中經貿關係對兩國乃至全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願與中方一道,繼續通過美中經貿磋商機制協商解決經貿領域分歧,推動取得更多磋商成果,進一步穩定美中經貿關係。

用大白話概括:雙方說好,之前暫停的那24%對等關稅,還有反制措施,接著延期。這個結果是指標性的。幾年前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的時候,那架勢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嚇住。即便是看近期川普對日本、歐盟的做法,那不可說不是「張牙舞爪」,可如今可以同中國坐下來談延期,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形勢比人強。美國人不是突然轉性了,而是算明白賬了——跟中國硬碰硬,自己也疼。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美國人為什麼現在願意談。這事兒得從「內傷」說起。前兩年加關稅,美國企業先頂不住了。蘋果手機在中國賣不動,Tesla上海工廠的擴建計劃一度停擺,中西部的農場大豆堆在倉庫里發霉,也盼著中國的訂單能再來⋯⋯這些企業老闆和農場主,他們可都是一些金主,都時刻影響著美國的議員們。然後是美國的通脹。本來想通過加關稅逼中國讓步,結果中國產的家電、衣服、電子產品一漲價,這些成本落回到美國百姓的錢包里。

當然,美國人的算盤不止經濟這一本。這些年中國在全球經貿圈的分量越來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船上,中國造的設備越來越多;東南亞工廠里,中國的產業鏈越扎越深。美國想在全球搞點事,少了中國參與,很多計劃就是紙上談兵。美國人再傲慢,也得承認:沒有中國,很多事玩不轉。

再看中國這邊,剛開始美國加關稅,就瞄準他們的軟肋——大豆、玉米、飛機。後來美國人想卡高科技,中國就下力氣搞自主研發,晶元、新能源汽車這些領域,硬是在圍堵中殺出一條路。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底氣。

中美經貿會談|中國「鬥」出來的「對等」 日歐只能一聲嘆息

從川普第二任期的貿易戰,中國一路以來的應對看,還是很有章法的。當然,經濟基礎是大基本盤,而在「鬥爭」的過程中,中國不拼蠻力,而是講策略——不對稱戰略。你加我的稅,我就去開拓東盟、中東的市場,現在東盟成了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想通過關稅孤立中國,結果自己被邊緣化了;你搞單邊制裁,中國就完善《反外國制裁法》,依法依規反制,讓全世界都看到誰在破壞規則。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路數,讓美國的拳頭總像打在棉花上。

看似在兩國元首重要共識之下,兩國積極的在推進貿易談判,這是否意味中美要和好了?別太天真。貿易談判背後,是兩國實力的較量。這幾年的拉鋸戰證明了一個道理:對美國,光說好話沒用,得讓他知道疼。以前中國總說「和為貴」,但美國人把退讓當軟弱,把客氣當可欺。現在不一樣了中國能在關稅上跟他對等反制,能在科技領域跟他掰手腕,能在國際舞台上跟他講道理,這才有了坐下來談的資格。反觀日本、歐盟,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們都被迫簽下了「不平等條約」。

這次關稅展期,不是誰求著誰,而是雙方都認為暫時不打更划算。這恰恰說明,鬥爭出來的平等,才是真平等。美國人現在終於明白,中國不是以前那個可以隨便拿捏的國家了,想打交道,就得按規矩來,就得相互尊重。

這兩年國際形勢跟坐過山車似的,中美關係更是起起落落。但有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的腰桿越來越硬,美國的霸權越來越不靈。通常,美國都是一副話事人的姿態,大家都要聽他的,但現在呢?同中國就得坐下來平等對話。這是中國「鬥爭」出來的結果。說到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你強了,別人才會尊重你。美國這些年在全球當慣了\”老大\”,突然遇到一個不肯服軟的中國,肯定不習慣。但不習慣也得習慣,因為時代變了。現在的世界,不是誰嗓門大誰說了算,而是誰有實力、講道理,誰才能贏得尊重。

接下來的中美關係,估計還是「邊打邊談」。就算關稅問題在軌道上,可能又冒出科技封鎖;這邊貿易談順了,那邊可能又在南海挑點事。但只要中國自己穩住陣腳,把發展的事情辦好,就不怕任何風浪。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鬥爭才能換和平,這是歷史教給中國的道理,也是中美博弈給世界的啟示。所以說,別太在意一時的談判結果,要看清大方向。中國在變強,美國在適應,這個過程肯定有摩擦。所有的摩擦,或者都有這樣那樣的結果,但最重要的結局,一定是相互尊重。讓美國學會尊重,這不簡單。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