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路透評論:歐盟向川普霸凌屈服 不對等協議註定短命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周日共同宣布的貿易協議,路透專欄作家布里安松(Pierre Briancon)撰評表示,歐盟貿易談判代表也許會慶祝他們取得的成功,但這樣的協議內容令人不禁質疑:若此為成功,何謂失敗?

這份協議無疑讓金融市場和歐企領袖鬆了一口氣。根據協議,歐盟出口商未來將面臨15%的對美進口關稅,相較於川普先前威脅「若8月1日前未達協議,將對歐洲商品課徵30%關稅」(更早甚至揚言50%),稅率已明顯降低。

新稅率適用於歐洲汽車(與日本車都豁免25%汽車關稅待遇),以及歐洲藥品和半導體(免於行業懲罰性關稅),同時讓歐洲得以暫緩實施既定的報復性措施。短期而言,至少消除了部分不確定性。

然而,布里安松分析,這實質等同布魯塞爾舉手投降。關鍵在於比較基準不應該是川普的威脅數字,而應對照此前歐洲商品輸美1.47%的平均關稅水準。僅僅兩個月前,多個歐盟成員國才警告,若關稅英國協議達到10%,應觸發反制紅線,如今卻接受更高稅率。

歐盟也承諾進口更多能源,每年購買價值2,500億美元的美國石油與天然氣,並可能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至少這是川普的解讀。但這些數字表述模糊:是新增的採購量嗎?執行時程多長?這顯示歐盟的承諾缺乏拘束力。

布里安松判斷,這份含糊協議不是終局。即便以15%計算,仍將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關稅不是帶來財政收入,就是導致進口萎縮,不可能兩者兼得。如果若歐企真的擴大在美投資,資本流入反將惡化貿易逆差。綜合來看,歐盟去年1,980億歐元商品順差(部分抵銷1,090億服務業逆差),未來縮減幅度恐有限。

等到衝動又難以預測的川普無法再否認他的關稅帶來的反噬影響時,勢必把責任再推回給美國的貿易夥伴。對於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體的歐盟竟然未能領悟,對抗霸凌的最有效方式不是讓步而是堅守立場,布里安松深感遺憾。


延伸閱讀

美歐貿易協議關鍵細節說法不一 落實仍有變數

美歐達成貿易協議:關稅15% 適用汽車、晶片 附帶數千億美元投資與採購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