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8 月

台灣投資人脫美入歐 轉進歐洲資金創近年新高

彭博資訊報導,台灣投資人正重新評估長期以來對美元資產的偏好,開始將資金轉向歐洲,這是全球資金撤離美元趨勢的最新例子。

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投資於歐洲資產的台灣基金規模攀升至137億元台幣(約4.63億美元),這是2019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根據台灣投信投顧公會(SITCA)的資料,台灣投資人今年上半年也向海外聚焦歐洲的基金投入了141億元台幣,創下自2021年以來最大的半年流入金額。

同在今年上半,重點放在美國市場的台灣本地基金規模,減少了5,380億元台幣,創下彭博自2003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大半年跌幅;台灣投資人在海外美國主題基金的資產也減少了台幣1,216億元,是投信投顧公會自2006年有紀錄以來最大縮減幅度。

這是富裕的台灣機構投資人的重大轉變,他們過去在海外資產配置上明顯偏好美國。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截至5月底,台灣持有2,929億美元的美國公債,是全球第11大美債海外持有國。不過,持有金額較4月減少59億美元,是自2022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月減持金額。

這一趨勢並不限於台灣。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擴大的財政赤字與加劇的政治對立,也促使亞洲主要出口國尋找美元資產的替代選項。這些國家原本在美國股票與債券的總投資規模高達7.5兆美元。

摩根資產管理(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市場策略師林雅慧表示:「銀行與壽險等機構投資人正迅速調整資產配置,顯示他們已擬定長期分散投資策略。」摩根資產管理目前管理台灣規模最大的歐洲主題基金。

她預期,如果歐洲股市持續上漲至明年,台灣散戶也將跟進投資歐洲資產。

根據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資料,台灣壽險公司投資于海外資產的金額超過新台幣22兆元,其中超過九成是美元資產。

如此高比率的美元資產,對這些公司構成重大匯率風險。今年5月初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導致台灣保險業者出現合計超過台幣1,450億元的外匯損失,美國債券ETF的散戶投資人也受到影響,促使台灣社會再度討論資產分散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今年台幣對美元已升值逾11%,而對歐元則是貶值1.4%。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亞洲財富管理主管滕雅諾(Arnaud Tellier)也提到,近期台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劇烈,已讓台灣富裕家庭感到不安。他說:「我們發現,這些家庭現在真的開始尋求非美元資產的多元化。我們收到很多詢問,最先提到的替代貨幣就是歐元。」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