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馬奔騰,馳騁沙場,向來彰顯著最血性的軍人豪氣。
然而軍事技術的進步,早已把曾經所向披靡的騎兵埋葬進歷史塵埃。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大清御前大臣兼欽差大臣,扎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統率1萬蒙古騎兵、2萬步兵共3萬人,在通州八里橋向8000英法聯軍發起衝鋒。
激戰五個小時,當英法聯軍槍炮聲漸漸稀疏下來,他們以5人陣亡,46人受傷的代價,換來蒙古騎兵3000人的陣亡。
又過了接近80年,1939年9月1日,德軍機械化部隊入侵波蘭。
位於但澤走廊霍伊尼采鎮7公里處,德軍第20摩托化步兵師所轄第76步兵團2營,與波蘭馬斯塔爾基上校率領的第18波米亞槍騎兵團遭遇。
配屬德軍2營的裝甲偵察車上,車載MG34輕機槍向波蘭騎兵猛烈掃射,一場降維屠殺再次宣告了騎兵時代的終結。
打仗固然需要有不怕死的血性,然而無論戰鬥精神如何剛烈,失去裝備和技術的支撐都是空談。
然而令人驚掉下巴的是,2025年的今天,騎兵又再次出現在人類的戰場上。
據美國《防務博客》10月4日報道,某國軍隊在烏克蘭前線重啟騎兵部隊並參加實戰。
某國第51集團軍第9旅下屬「風暴」特戰單位,已在頓涅茨克地區展開馬術訓練與戰術演練,他們採取雙人騎乘突擊的作戰模式,即一人控制馬匹,一人持槍掩護,接近敵陣後迅速下馬實施衝擊。
不幸的是,這支部隊甫一參戰就傳出壞消息,一支騎兵部隊在前線被烏克蘭無人機鎖定並摧毀。
有人分析,認為某方可能因裝備短缺或交通瓶頸試圖通過騎兵實現快速突襲,但這是不完全不靠譜的。
不排除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某國石油不夠用了,只好啟用戰馬這種清潔能源。
還有一個更炸裂的消息,最近一支烏克蘭團隊在華盛頓與美國政府就一項歷史性協議進行談判,該協議將允許基輔將成熟的無人機技術與美國交換,以換取專利費或其他補償。
相信看到這條消息所有人都會大吃一驚,因為一直以來都說是美國在支持烏克蘭,沒有美國烏克蘭國家都被消滅一萬次了,如今美國也開始向烏克蘭採購物美價廉、戰鬥效果奇佳的無人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這段時間,烏克蘭改變了一些打法,專門揀煉油廠敲。
截止9月30日,已經導致某國8%的煉油產能癱瘓。
進入10月份後,5天內又有4座大型煉油廠相繼遭襲,某國全國煉油產能損失達40%-45%。
這些煉油廠被敲掉後,對外不能賣錢賺外匯,對內連保證自身社會運轉都成問題。
某國緊急宣布從10月1日起,為緩解國內燃油短缺,正式取消汽油進口關稅,並計劃從亞洲進口汽油以填補供應缺口。
對一個現代社會來說,石油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當石油都成問題,這仗還怎麼打,難道讓馬馱驢扛把炮彈送上戰場嗎?
戰爭的危害性不僅在於奪人性命,更在於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因為打碎容易建設難,那些炸掉、燒掉的基礎設施,旦夕之間根本無法恢復。
當戰馬與無人機同時在戰場上出現,如此奇觀已經昭示了勝負的天平。
有人喜歡劃陣營,非要搞個這粉那粉。
若存在真正的某粉,真的為某國考慮,就應該主張他們儘快回家,回到自己的領土上休戰。
如果再繼續鼓吹打下去,下場會非常難看,會輸的非常慘。
聰明人並不在於得到多少,及時止損也是一種勇氣和能力。
繼續失敗,還是承認失敗,這個選擇真就那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