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的教育部長普里恩不久前提出建議,限制學校里來自移民家庭的學生的比例,以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建議引起了巨大爭議。當沙賓納·施瓦茨(化名)第一次聽說德國教育部長的這個想法時,覺得這是一個蹩腳的玩笑。教育部長普里恩(Karin Prien)表示,在德國的學校里設立移民(非德語為母語)學生的比例上限時一個「可以考慮」 的選項。她說,必須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麼做的,是不是可以定在「30%或40%」。對此,施瓦茨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她是北威州一所小學的校長。她的學校有350名學生,其中80%來自移民家庭。她對德國之聲表示,教育部長的提議在實際中根本不存在操作的可能性。「我想,她根本沒有考慮住房政策和人們的想法,也不了解某些社區的情況。(如果按她說的)人們就必須搬家,否則就無法做到就近入學。我們甚至無法統計出所謂說德語的或德國學生的比例。」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移民生比例成擇校標準施瓦茨工作的小學校所在社區的移民比例大約有60%。而居住在學校近旁的獨棟住宅里的德國家庭,寧願把孩子送到更遠的其他學校上學。施瓦茨說,這讓她感到傷心。談到學校教育,德國人還是願意跟自己人在一起。北威州在20年前取消了要求就近入學的規定,包括小學。結果是,教育上有前瞻意識的家庭對施瓦茨任職的這類學校避而遠之,擔心較高的移民家庭學生比例可能會對自己孩子的學業前途產生不利影響。「從人們的話里能聽得出這樣的看法:移民的教育水平比較低,他們的孩子學習也吃力。但這種印象是不對的。比如2015年的難民潮讓我們學校獲益,因為我們接收了很多有學習積極性的孩子。」德國一些學校里移民家庭的孩子太多了?歧視和誤解但也有不少人對教育部長普里恩的提議表示理解。他們的一個理由是,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