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7 7 月

作家野夫新書《孤島》在台出版 剖析中國近半世紀反叛者群像與歷史真相

作家野夫新書《孤島》在台出版 剖析中國近半世紀反叛者群像與歷史真相

野夫新作品《孤島》在台北正式發布。


中國作家野夫於上周末正式發布新書《孤島》,以文學形式探討中國過去半世紀的政治風雲和人性掙扎。該書透過2020年疫情封鎖前,兩名中國人在泰國避居的故事,勾勒出一代代反叛者的群像及其精神,向世界訴說六四、坦克人、黃雀行動等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書中不僅記錄了民間的反抗行動,也將其定位為一場對真相和歷史的叩問。

在台北新書發布會上,野夫回憶了自己14年前首次踏上台灣領取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震撼,並感嘆道:「在台灣,這樣的書可以自由出版,這樣的發布會可以自由舉行;但若是在北京,所有參與者恐怕都要被捕。」

野夫表示,《孤島》不僅是對中國近代反叛精神的文學化再現,更是他作為作家所負起的歷史見證責任。他當天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表示,這本書記錄了中國民間的反抗史:「那些人是我的書的原型之一,就是相對於楊小凱、遇羅克等那一代人, 那一代人中遇羅克槍斃了,楊小凱被判刑10年。這都是當年的思考者,思想者,那麼到了79年,應該說是西單牆前後, 應該是第一次的大的爆發。文革後的西單牆運動,運動它還伴隨著當時有很多地下刊物出來了。」 

《孤島》用了相當的篇幅梳理了「改革開放」時期和八九六四期間的民間反抗脈絡,其中提及坦克人和香港民間救援學運領袖,也提及近年的疫情和白紙運動。野夫說:「這一場慘案犧牲了那麼多學生和市民。 隨著八九六四之後,緊接著就是民間救援行動。以香港支聯會司徒華為主的黃雀行動,那還是一場非常偉大的民間救援。這要放在世界歷史上來看,比辛德勒名單還要悲壯的一個偉大的文學、偉大的電影故事。」

梳理近60年歷史脈絡

《孤島》試圖表達的是對真相和歷史的叩問。野夫說:「我表達的就是當中共有意要掩蓋這所有的罪行、歷史,我作為一個民間自由寫作者,必須把這一切記錄下來,讓後面的人知道我們這幾代人不是沒有努力,不是沒有反抗,我們也是為後人做一個示範,就是我們並不甘於這種被奴役的生活。」 

野夫坦言,面對北京可能的報復甚至監禁威脅,他已經準備好承擔後果。「文學應當揭示真相,」他說:「即便冒險,我也必須將這些事記錄下來。」「肯定會擔心有風險。我原來都沒準備在我生前出版這本書,我是準備我死後留給孩子,讓他們以後在一個中國終於可以出版我的書的年代,再拿出這本書來。但是後來我想了想,我既然寫了這麼多的反抗者,我自己為什麼不加入反抗者的陣列,我要是自己怯懦,我都不配來歌頌這些勇敢的前行者,我決定現在把它推出來。但一定會面對各種打壓。」 

書寫反抗精神 展現多元文化影響

在談及創作背景時,野夫指出,中國當代作家深受台灣文學的影響,他本人也從鄭愁予、余光中等台灣詩人汲取靈感。野夫特別提到,像白先勇的小說、賴聲川的話劇、鄧麗君的音樂等,均為他心目中的世界級藝術標杆,激發了他對人性與自由的思考。他指出,在過去的大陸,這些領域往往粗鄙單調,而中國音樂和藝術能夠達到今日的成就,台灣與香港的推動功不可沒。

歷史真實需文學之力

《孤島》中,野夫通過未來設定和隱喻,探討了中國六四事件「坦克人」背後的謎團,意在通過文學尋求真相。小說將「坦克人」形象化為女主角的兄長,表達出家人對失蹤親人的擔憂,以及國家對其存在事實的掩蓋。野夫表示,「坦克人」雖身份成謎,但他真實存在,作家的責任就是用文學來驗證真相。他呼籲,若外界質疑坦克人並不存在,便應拿出確鑿證據來反駁。他說:「我希望讓人們知道中國歷史中仍有隱秘的反抗力量,不能被壓制、不會屈服。」

盼有朝一日回歸自由中國

儘管如今流亡海外,野夫內心始終牽掛著家鄉。他透露,2020年疫情爆發前夕,他因中國加強言論控制被迫移居泰國。他指出,儘管他嚮往身臨其境地記錄中國的真實,但眼下的限制迫使他選擇離開。然而他仍心懷一絲希望,期待未來能回到一個擁有自由和人權的中國。

野夫用《孤島》記錄下的不只是中國近60年的抗爭史,更是對一代人反抗精神的致敬。他說:「文學記錄的不只是歷史,而是對未來的寄託。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告訴下一代這些犧牲者的名字與故事,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

在新書發布會上,眾多參與者購買野夫的書籍,而面對台灣讀者的支持,野夫希望台灣能繼續作為中華文化和思想自由的橋頭堡,為像他這樣的作家提供發聲的平台。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