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 11 月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從紐約市長選舉看美國華人的代際鴻溝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從紐約市長選舉看美國華人的代際鴻溝​​​​​​​

1976年,宋穎(音)從當時還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遊了八個小時來到香港,加入了數百萬冒著生命危險逃離共產黨統治下的飢餓、思想灌輸和鎮壓的內地民眾行列。

如今,72歲的她是一名紐約人,曾三次投票給特朗普總統,並在周二的市長選舉中提前投票給安德魯·科莫。她將社會主義視為自己當年逃離中國時僥倖脫身的詛咒,擔憂民主社會主義者、民主黨市長候選人佐蘭·馬姆達尼將威脅她的第二故鄉。

宋穎無法理解年輕人對領先競選的馬姆達尼的廣泛熱情。

他主張向富人增稅以資助免費托兒機構、公交系統及市政雜貨店等項目,這與毛澤東時代中國實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有很大不同。

她的觀點折射出許多華裔美國家庭內部日益加深的代際分歧:曾逃離集體主義的父母輩,與在自由環境中成長、追求平等理念的子女輩之間,正形成深刻的思想鴻溝。

許多年長的華裔美國移民的政治觀點正在右轉,這一趨勢正在市長競選中顯現出來。記憶、媒體和階級經歷加劇了這種代溝,使紐約的一些華裔美國家庭成為一場更廣泛辯論的縮影,這場辯論的主題是公平和自由意味著什麼,或者美國夢到底是什麼。

宋穎上周在紐約華埠的一個投票站。

宋穎於1970年代逃離中國,她提前投票支持安德魯·科莫。

1978年抵達美國時,宋穎和她的丈夫一無所有。他們借了168美元來支付他們在唐人街第一個月的房租,並努力建立自己的生活。她成為一家中文報紙的記者,而他則辦了一家小型電信公司。他們的一個兒子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另一個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兩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這種美國式的成功故事曾經象徵著移民的希望。

宋穎的政治信念植根於她所逃離的國家。「社會主義是一場災難,」她說。「我所看到和經歷的一切都表明了這一點。它滋生懶惰,扼殺奮鬥的動力。」

對她來說,馬姆達尼的提議聽起來像是來自她過去的回聲。

宋穎稱她的孩子們(他們拒絕接受採訪)和她的朋友們是「藤校那一款的」,在她看來,這些善良的進步人士看不到社會主義的破壞性。她的觀點與其他年長的中國移民產生了共鳴,他們懷疑紐約能否負擔得起這樣的免費項目。

然而,對於年輕的華裔美國人來說,馬姆達尼代表著這座面臨負擔能力危機的城市的希望。許多人目睹了兒時的朋友和親戚因房價過高而被趕出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和皇后區的埃爾姆赫斯特等社區。有些人推遲或完全放棄生育計劃,因為在紐約撫養孩子感覺貴得令人望而卻步。

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社區的一家商鋪。

26歲的安吉拉·李(音)支持馬姆達尼的免費托兒計劃。她在一家幫助低收入母親的慈善機構工作,親眼目睹了缺乏可負擔醫療服務如何阻礙女性接受教育。她自己的童年也凸顯了這個問題:她的父母在上世紀90年代從中國南方的福建省移民過來,在她還不到兩個月大的時候就把她送回了中國,因為他們負擔不起照顧她的費用。她的父親在餐館工作,母親在服裝廠工作。他們在她快滿五歲時把她帶了回來。

安吉拉·李曾就讀於亨特學院高中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當她56歲的母親去年投票給特朗普時,她感到沮喪——這是她成為美國公民以來第一次在總統選舉中投票。和許多年長的華裔美國人一樣,她的母親計劃本周投票給科莫。

安吉拉·李認為,語言和媒體影響是導致代溝的主要因素。

「語言障礙確實加深了我們社區的代溝,」李女士說,她和父母住在皇后區的邱園。在家裡,她和父母說普通話和福建方言,並在父母和兩個主要說英語的弟弟妹妹之間翻譯。

儘管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許多中老年移民幾乎不會說英語,而且只依賴中文媒體。安吉拉·李和許多年輕的華裔美國人指責YouTube、中文通訊應用微信和當地中文報紙上傳播的虛假信息鞏固了老一代移民對特朗普的支持立場。

安吉拉·李是一位華裔移民的女兒,她表示支持佐蘭·馬姆達尼提出的免費托兒計劃。

根據大規模全國選民調查「美國選民民意調查」,在去年的選舉中,華裔美國人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賀錦麗的支持率為53%,而2020年華裔美國人對民主黨候選人的支持率為70%。

《紐約時報》對2022年紐約州州長競選的分析發現,與2018年相比,全市亞裔社區的選民右傾了23個百分點。位於日落公園和布魯克林本森赫斯特的華人聚居區甚至出現了至少十年來的首次倒戈共和黨。

住在日落公園的註冊民主黨人喬伊·張(音)說,她13歲的女兒不敢相信自己會投票給面臨性騷擾指控的庫莫。(庫莫否認了這些指控。)但44歲的喬伊·張說,她不相信「免費的東西」,儘管她明白為什麼孩子們對馬姆達尼感到興奮。

「美國近年來發生了變化,」2003年從福建移民到美國的客戶服務代表喬伊·張說。「它想讓人們相信,無論付出多少努力,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待遇。但生活不是這樣的。」

這種分歧在一些家庭中造成了緊張關係。

傑西卡·劉(音)是一名研究生,在日落公園出生和長大。她回憶起去年秋天和母親的爭吵。母親敦促她投票給特朗普,說他會降低生活成本。25歲的傑西卡·劉反駁說,他會削減醫療補助、聯邦醫療保險和她的外祖父母所依賴的其他社會項目。

她沒有向母親提及特朗普和國會削減社會福利的問題。「我很害怕這會引發另一場爭論,」傑西卡·劉說。自今年春天以來,她一直在為馬姆達尼的競選活動拉票。

日落公園的一幅科莫海報。

世界銀行的數據分析師麗莎·劉(音)與父母也有過類似的爭論。和宋穎一樣,她的父母在20世紀70年代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然後在1978年移民到美國。他們在唐人街和日落公園的餐館和房地產行業工作,送兩個孩子上了哈佛和耶魯大學。

她的父母在2016年之前既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也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後來他們成為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麗莎·劉說,他們相信他會扳倒中國共產黨,「儘管他的很多本能和做法非常容易讓人想到威權政府。」

麗莎·劉的父親去年去世了。她的母親劉華美(音)說,她還沒有決定支持誰,但希望新市長是個認真對待犯罪問題的人。她還附和保守派的觀點:太多人在占社會福利項目的便宜。

「應該進行適當的審查,」她說。「不要讓人不公平地利用它。」

她的女兒對這種觀點深感沮喪。她的父母當年曾受益於他們現在批評的項目:免費托兒服務、食品券和對低收入家庭的其他支持。她說,當她向他們提出質疑時,「他們只是假裝沒聽到我的話。」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