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艾班尼斯與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近期在悉尼宣布,兩國已完成新安全條約的實質談判,內容涵蓋國防協作、軍事互通與領袖層級的定期磋商。 這是一個明確信號:面對中國在印太的擴張,澳洲選擇更緊密的安全布局,而印尼也願意讓自身成為區域安全架構的一環。 幾乎在同一時間,原先宣稱即將採購中國殲-10戰機的雅加達,也突然改口「仍在考慮」。 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新聞,串起來卻指向同一個趨勢:印尼刻意告訴外界,它不會站在中國那一邊,也不會讓任何國家把它視為既定的政治選擇。
印尼不願在大國競逐中被貼上明確標籤
購買殲-10的消息,從曝光到反口,不過短短數周。 國防部長一會說「很快飛抵雅加達」,一會又說「仍在評估」,乍看像是程序混亂,但若放入印尼更大的外交脈絡,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刻意保留空間的模糊。
印尼的猶豫並非來自單一因素。 殲-10採購價格被質疑偏高、後勤整合的複雜度遠超預期,美國也確實向雅加達釋出反對訊號。 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理由,但最核心的,是印尼不願在大國競逐中被貼上一個明確標籤。
普拉博沃上任後反覆強調「不結盟」與「戰略自主」,這不是外交修辭,而是印尼長期以來的國家戰略基因。 殲-10案突然踩煞車,明面理由是「還在評估」,暗裡則是在釋放政治訊號:印尼不會讓中國輕易把它當成安全合作的突破口。
第一島鏈與印尼群島之間的隱形防衛弧線
就在印尼暫緩殲-10之際,澳洲與印尼卻強化了雙邊安全關係。 這兩件事擺在一起,就能看得更清楚:中國以為穩住了印尼,但印尼卻在另一個方向上加速與澳洲靠攏。 澳印條約的重點,不只是象徵合作,而是把兩國的安全互動制度化、常態化。 對印尼來說,這是難得的戰略槓桿:既能維持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又能在安全層面強化與西方的連結。 對澳洲而言,這是一個向北延伸的安全支點; 對印尼而言,則是向南補強自己的戰略後院。 兩者整合後,第一島鏈與印尼群島之間開始出現一條隱形但關鍵的防衛弧線。
「合作勝於衝突」但「始終捍衛主權」
印尼不是南海主要聲索國,但中國的九段線畫到印尼專屬經濟區(EEZ)門口,是真實存在的地緣壓力。 普拉博沃上任後首次出訪,在華府公開表示「始終捍衛主權」,這句話不是對美國說的,而是透過美國說給中國聽。
印尼與中國簽下《海上共同開發協議》後,國內立即升高疑慮,擔心會削弱印尼在納土納群島海域的主權立場。 普拉博沃在華府強調「合作勝於衝突」,其實是在重新校正各方對印尼立場的想像。 這也解釋了為何殲-10採購案必須踩煞車:當印尼還要捍衛海域、維持戰略縫隙、避免被中國「主權框架化」時,向中國買戰機的訊號就太過鮮明。
外界常誤解印尼的戰略模糊是搖擺不定,但對印尼而言,不選邊本身就是選擇。 它不是拒絕與美國合作,也不是刻意遠離中國,而是要確保:只要我仍握有空間,我就是區域秩序的必備角色。 殲-10暫緩、澳印條約加速,反映的正是印尼在調整自己的區域定位,不是南海衝突的旁觀者,也不是中國的安慰性夥伴,而是一個能設定自身戰略界線的中型國家。

從最新的澳印條約,再到印尼暫緩中國殲-10的政治訊號,印太地緣格局正悄悄拉出一條新的南方線。 (美聯社)
理解中型國家在大國競逐中的生存方式
從美、日、澳、菲的安全網,到最新的澳印條約,再到印尼暫緩殲-10的政治訊號,印太地緣格局正悄悄拉出一條新的南方線:從第一島鏈北端一路向南延伸,穿過印尼群島至澳洲北境,形成一條緩慢但逐漸成形的防衛弧線。
中國以為穩住了印尼,卻沒有料到:印尼真正要守住的,是自己的戰略自主。
對台灣而言,觀察印尼的轉身,不只是理解印太安全趨勢,更是理解中型國家在大國競逐中的生存方式,唯有保持空間、掌握縫隙、提升自主,讓別人以為你在搖擺,其實你是在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