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福建廈門一20年民企遭強拆,城管執法生變致企業被「妖魔化」

近來的安順公交墜湖事故,再次把人們的公共視線,聚焦在已然敏感的拆建上。
無獨有偶。去年八月份,福建廈門一民營企業遭強拆,因城管執法人員意外受傷,企業主梁景裕受牽連被刑拘,此事在當地同樣引起很大震動。
乍看都是拆建惹的禍。而其間的城管執法,一樣引人矚目、一樣成為公共話題!尤其是廈門問題,至今仍在發酵生變。
拘留梁景裕的理由,說是「妨礙公務罪」。而將近一年的時間,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次生問題接連不斷。更難堪的是,城管依然「不依不饒」,似乎要將「拆建」進行到底。梁景裕及「大家族」,都有被「妖魔化」的傾向。
事態因此變得愈加複雜化,甚至成為拆建問題的活標本……

       


緣起:不該發生的事情

理性反思,誰都不希望悲劇發生。
個人的傷,社會的痛,站在時代這輛公交車上,沒有任何人能置之度外,包括梁景裕、公交司機及城管執法者。當然還有,特別是作為廈門人,最不該忘記的是曾經的陳水總,和那樁也是關乎公交的社會事件。因為凡事皆有緣起。
一組不同時期的日誌,卻是關乎梁景裕,及其公司的「大事記」。
2019年7月30日,廈門市翔安區城市管理局發布責令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稱大家族廠房存在鐵皮搭建行為,要求在2019年8月5日前改正,並於7月30日15時攜帶相關資料到內厝中隊接受調查。
2019年8月6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翔安分局發布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稱大家族存在未經批准非法佔用內厝鎮蓮前村張厝的土地進行建設的行為,責令其立即停止,並聽候處理。
2019年8月27日,廈門市翔安區城管局內厝鎮執法中隊副中隊長陳德斌帶隊,對轄區內蓮前村張厝大家族鞋業有限公司進行強拆。就是這次強拆,讓梁景裕、陳德斌和大家族,都改變了命運。
雖然情景難以再現,卻也預示著一種必然。
「大家族」是三家公司總稱,廈門市大家族鞋業有限公司簡稱。因為一家人合夥辦企業,有時也俗稱「大家族」,另外兩家關聯公司為:廈門市金佐佑佛具有限公司、廈門市康綠保農產品有限公司。
有報道稱,陳德斌是年39歲,系廈門市翔安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的公務員,崗位是行政執法。另有媒體披露,他是一名軍轉軍人,到新崗位上班才兩個多月。當然,他的受傷也值得同情。
也許他自己也不明白,這一生他會與梁景裕「結緣」。而關於梁景裕的是是非非,大家族的林林總總,也許只有他自己清楚個中因緣。「實際上,這已不是第一次強拆了!而這一次,卻與陳德斌有直接關係」公司員工對外界說起來,難以一言以蔽之。
也許如此,大家族上下,幾乎難以接受來自城管的不斷拆建,尤其對城管拆建的合法性、工作方式都有保留意見。關鍵在於,一個擁有20年廠齡的老企業,怎麼突然面臨如此遭遇?並且,一步步走向肢解與破產的邊緣。
疫情下的企業,本來就舉步維艱。讓人想不到的是,屋漏偏逢連陰雨。27日的拆建,讓局面顯得千迴百轉。因為陳德斌受傷,梁景裕當日即被拘留!此後幾天又連續拆除兩次,昔日的廠區一地雞毛。
大家族不得不面臨現實,復工問題更成了大難題。在他們看來,自己一直很配合城管的工作,一直希望完善相關手續而不得。甚至對梁景裕的拘留,一直保持極其克制的態度。他們很在意企業的生存,就像一直以來,從來不願與政府有衝突一樣。
事到如今,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一年了。問題卻一而再再而三派生。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城管仍要對其拆建下去,最近限定時間是7月15日。
不堪回首的過去依然在延續,不該發生的事情依然在擴大化。

       

真相:關乎是非與公道

誰是誰非,公道自在;民心若不舒暢,戾氣自然叢生。比如,社會上的拆建問題,有時,真相比是非更為重要。
拆建無可厚非。為何屢次出現問題,並且成為現實常態、成為社會「癌細胞」?「大家族」的真相,自然關係到許多是非曲直。很多情況下,公職人員也許都會避免與群眾發生衝突,也是為了被「有心人」以訛傳訛,對社會以及公職人員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拆建卻是例外。大家族的拆建問題,已經遠遠超乎尋常邊界。陳德斌和梁景裕,似乎成為是非的兩個中心人物。即使現在,隨便搜索一下,輿論好像都一邊倒在譴責梁景裕;一向被詬病的城管及執法人員,在這個問題上出奇的博得頭彩?
梁景裕與大家族呢,似有諸多不解:「我們家人當時都不在現場,執法局也沒告知我們要拆」,據梁景裕愛人說:「當我們陸續趕到現場時,才得知執法隊指認我老公開車撞人。後來知道我老公也是剛到現場,匆忙之中,自己風風火火從外面開車回來,希望能夠勸說執法局終止強拆。」
梁景裕家人補充道,「我們不相信他會開車撞人,當然,我們也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更相信有關法律人士的主張:「他是無罪的!因為執法部門行政違法在前。既然如此,梁景裕就不存在妨礙公務。」
在梁景裕家屬們看來,城管方面程序上違法,又指認梁景裕妨礙公務。這不明擺著加害於人嗎?他們既不尊重歷史,也不顧及企業的實情,只是隨便貼上一張通知,就不由分說對廠房強拆……
何況,公司在此已經20年了。曾被翔安區人民政府授予「重點民營企業」、「納稅大戶」等榮譽稱號。可以說,大家族不但給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還解決了600多人的就業問題。600多人就是600多個家庭,影響不言而喻也不可隨便換算。
作為一家「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企業,大家族發展的同時,時常不忘回饋社會。比如,大家族以家族名義設立了教育基金會,並多次向廈門市翔安區教育基金會捐款,支持翔安的教育事業。甚至在疫情期間,還全力支持災區,向湖北黃岡市捐贈了64噸價值25.6萬元的胡蘿蔔。據媒體報道,翔安區委統戰部、翔安區紅十字會等單位領導,都交口稱讚並親自到現場為護送人員送行。
如今,只是一句話,就一拆了之?只是一個意外,梁景裕就成了壞人?而壞人為什麼變壞?是可以隨便定性的嗎?如果像某些「莫須有」說法,他們還能在這裡生存20年嗎!大家族明顯感到,自己陷入一個連環套,這中間似乎暗含著一種「輿論導向」。

         

說法:孰是孰非看是非

不該發生的事情,連同不該出現的「輿論」,讓大家族自然思考起一些正常和不正常的「說法」。在所有的說法中,「違建」是如何界定的?違法是如何定性的,可能是關鍵中的關鍵,並且關乎法律尊嚴、社會價值取向。
比如有記者採訪稱:「在記者聯繫城管執法中隊後,對方也承認了有這麼一起事件。對於當時的執法具體情況,對方表示自己暫時不方便透露。」這是城管方面事後的態度,不免會讓人產生若干聯想?坊間評論,莫非此舉是某些辦案人的「思考」?
另外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關於大家族違建「信息公開」申請,這是如何一種機緣巧合、求真務實及細緻入微的態度呢?
有意思的是,其後再也沒有關聯下文了?網路上對梁景裕的非議,卻是不絕於耳!許多說法幾乎大有「異曲同工」之趣!
話又說回來,陳德斌是如何受傷的?自有公安機關的偵查,醫療機構的傷情鑒定。一些異乎尋常的「關注」,倒也引人關注其出發點。
有意思的是,通過其「說法」,在孰是孰非中看出其是非觀。
實際在事發之後,大家族本著人道主義考慮,希望通過一種溫情關懷,希望換回城管方面的包容,以及對企業經營的正常支持。
很快他們又發現,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甚至出現一些事與願違的傳言。比如「贖罪」、「滅火」等,包括異乎尋常的不良說辭;比如在事發之前:「2019年7月30日,接群眾舉報,翔安區內厝鎮蓮前村張厝『大家族』又在違章搭建鋼架結構……8月份,中隊先後約談了4次梁景裕,梁景裕仗著有背景,繼續搶建。」比如在事發當天:「2019年8月27日,翔安區內厝執法中隊前往現場對幾堵圍牆進行制止性拆除……梁景裕開著保時捷加速衝撞執法人員,副中隊長陳德斌同志躲閃不及被撞飛8米……」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風生水起的「媒體」審判,攜裹著彆扭的標題黨手段,極盡其能的誇大其詞,明顯對梁景裕不懷好意,一系列一刀切的說法,不但先期定罪,還推波助瀾引導著「社會輿論」。

       

題外話:值得一提的重要提示

首先應該提出的是,作為土地、規劃、城管等專業職能部門,在具體政策把關、程序合法及量情設定方面,尤其在關乎民營企業、國計民生方面的認定上,肯定是不用外行提示:
比如,在「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房產證的房屋,不應直接認定違章建築。」這種情況屬於證照不全,可以補辦手續。
比如,在「證照不全的可以補辦手續的建築,不應直接認定違章建築。」反而可以通過補辦相關手續,來獲得《房屋建設許可證》或不動產權證書的。換言之,而應該給予限期改正的機會。
但在這些方面,有關方面為何始終讓它撂荒呢?
由此及彼,難怪坊間有評論,「可怕的是,任何一種職業,任何一個時候,都會有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方向盤』,把一個人逼向絕境、把一車人帶上絕路」,這才是我們真正要警醒的問題。
值得提出的是,廈門人最不應該忘記的,就是關乎那場公交縱火案的思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在一輛車裡;就像去冬今春的疫情,讓我們命運與共。擺在面前的拆建問題,自然也應該讓我們思考。
尤其是廈門有關部門,則應因自己失職而反思,而向社會道歉,並深刻反思,為何陳水總會那樣去做?而事後,一切對陳水總的譴責都顯得蒼白無力,包括對歷史的遺忘與失憶。
因為,陳水總們不會在廈門消失絕跡。我們的社會,必然要關注到這類人的存在。你講求一個高尚的國度,一個大國的姿態,那麼,我們就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那些人、那些事」所滋生的環境嗎?
執政理念如果不能轉變,總會有人在失望時走向絕望,這是一種僵化執政下的規律。誰也保不住以後不會再出現楊佳呢?
廈門那輛被燒毀的公交車,更像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大家都在同一輛車裡,如果一個人絕望,那麼所有的人都不安全。所以,永遠不要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因為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個苦難不是你我。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如此。
我們最應改變一下慣有的僵化執政模式,通過還政於民,讓公民可以感受到國家的存在,也讓國家能夠體會到公民的生活。陽光照在每一個人臉上,其實沒有那麼難。
換言之,我們不但應該關心我們身邊的人,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從每一位普通公民開始,更應該從政府執政理念轉變開始!有時候,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公權力及公務員的服務意識,以及做決策的「執仗人」、做強拆決定的「執法者」。
關於大家族的所以然,尊重歷史是必須的;與此同時,我們就不能關心一下樑景裕,關心一下大家族的未來嗎? (康一良 王澤道)

轉自:http://www.peoplescck.com/zhzx/20200715/1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