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相較台北方面的低調,北京則是高調紀念,在最新推出的抗戰主體展覽中,特別突出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抗戰的領導地位,對於國民政府和國軍的作戰努力,則相當淡化。
大陸國新辦7月8日帶領境內外媒體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訪主題展覽,這個展覽名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周年主題展覽」,展出照片1,525張、文物3,237件。館方介紹,本次主題展覽將「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展覽還注重將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抗戰歷史貫通呈現,展示「中國共產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
本次展覽有多件文物、檔案在該館首次公開亮相,主要是中共黨員的抗戰相關文物。
本報記者現場觀察,在各個單元的導覽語中,幾乎無一例外,都特彆強調了共產黨的地位,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照片也多次被以巨幅規格呈現,貫穿所有的展覽子單元,並搭配許多中共中央軍委或毛澤東本人的指示、談話內容。相較之下,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則僅有少數幾幅小尺吋照片,其一是1937年7月17日的廬山談話,圖說有蔣當時宣布「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另一幅則為1943年11月蔣參加開羅會議。對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的作戰指令或者領導人的談話,展示相當少。
展板明顯提到中華民國之處也甚少,僅有開羅宣言展板,提及台澎歸還中華民國。其餘抗戰相關描述主要都使用「中國」、對國軍則是「國民黨軍」或者「中國軍隊」,明顯採取與共軍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時展覽也極為詳盡描述「敵後根據地」的戰場形勢圖以及「發展壯大」圖,也有清楚的「戰績統計」,但對於佔全國多數面積的「正面戰場」、「國統區」僅有極少的著墨。
去年4月前總統馬英九到北京參訪抗戰館時,曾引述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曾提到的「正面作戰是國民黨、敵後作戰是共產黨」。馬英九其後在盧溝橋發表談話,進一步指出,「我方」歷經4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括268位殉國的將領,以及將近兩千萬無辜百姓後,終於成功地抵禦外侮。「現在的年輕人多半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多大的貢獻」。
而抗戰館這次的展覽,對當時國民政府與執政的國民黨,表述仍較為負面,例如稱中共「連續打退或遏止國民黨頑固派三次反共高潮」,「有力維護全國抗戰大局」。至於台灣的抗戰,館方則列出台灣義勇隊、霧社事件等,並附上1895年到1945年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形勢圖。
根據館方的描述,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中共已發展出19個根據地,擁有共軍132萬人、民兵260萬人、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本報記者與其他台灣媒體一齊詢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賴生亮,展覽內容提到許多敵後根據地跟敵後戰場的作用,館方怎麼看正面戰場還有國民革命軍在抗戰當中的整體作用?
賴生亮回應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在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的敵後根據地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是通力協作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還有包括我們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抵抗侵略,我想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集體記憶」。
而此次展覽也有不少關於日軍侵華的重要內容與史料呈現,包含上海空襲、細菌戰、南京大屠殺等,其中殘害婦女與兒童的諸多照片都相當寫實,並未打馬賽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