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树中国精神高度——论刘浩锋“和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汉心
来源: 欧洲侨报
奥尔巴赫在《知识论》中引述有关维克多·雨果“论异乡”段落,意在传达一种观念情绪:人只有离开,或失去安身立命的家园,才会对自己的文化有所珍惜,并重新唤起敬意。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式的禅机了悟,比之于奥尔巴赫的描述则更显生动有趣,不仅有形有象,有明心见性的现场感,而且含摄了东方学问的脱俗通透,简约明了。
是的,在中国,尤其自满清以降遭遇政治衰败,民气不振,不少人曾一度慌不择路,常以先觉者自许转向中国文化检讨和国民性批判,并对本土知识能否承载现代化产生怀疑,继而掀起革命性清理和反思并无不可。
从事后看,这种基于国家主权建构的社会改造或许太无情,太过火,疾风暴雨的革命碾压也确实留下诸多创伤记忆,让有复古癖者怨气腾腾,至今喋喋不休。但若以为靠切断历史,嫁接西方教义就能规划中国,从而在文化上釜底抽薪,或只将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元理论”当文献,做不合时宜的老故事处置,则不仅难以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还会颠倒主从关系,犯鲁迅所说不动头脑的“拿来主义”。结果是,不仅会扰乱国人立身处世的价值向度和归属感,也会折损中国新纪元时代再次崛起,天命重显光荣的动力根基!
还好,今有新锐学者刘浩锋君,因应时势而高行厉辞,激扬文字,于二十七年前即自负天命着手创立“和学”整全性思维和认知范式,存雄心,发大愿,犹见当年亚圣“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导王化之源,以救时弊”之志。从其立论可知,颇有湖湘学子在近现代史上“舍我其谁”,指点江山的英雄主义遗风,有振长策以宇内的大担当,大气派,故其学理目标,看似并不局限于复兴中华,重启国学经略之道返本开新,而是立意高远,以图引东方天道逻辑破解现代困境,抵消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价值虚无主义,同时为当下政治纷争,文明冲突开方立法。综观其所思所想,上追伏羲象数易理,中接太极图说,程朱陆王心学要旨,囊括古今中西,道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