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香港政府官員拒絕承諾,不追究2019年反修例運動被拘捕仍未被檢控的超過7千名被捕人士。 (美國之音照片)
五年前,香港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反修例社會運動。根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超過1萬人被捕,其中約7000人仍未被正式起訴。針對未起訴案件是否「劃線」免予追究,港府官員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明確拒絕,認為儘早終止案件不符合法治原則。一些曾被捕的社運人士表示,他們對未來出入境可能遭遇再拘捕深感不安,並認為這將影響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生活。
港府拒絕對反修例未起訴案件「劃線」處理
香港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曾在去年2月表示,警方正審查相關案件,並計劃公布處理方案。然而,特首李家超隨後表態稱,設定「基於證據之外」的時間表並不現實,也不符合法治精神。時隔一年半,港府至今未有進一步進展公布。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近日建議政府「劃線」,儘快明確對證據不足的個案不再處理,但這一提議也遭到多位港府高層的反對。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接受《明報》專訪時強調,未被起訴的個人應享有基本自由,但基於法治原則,嚴重刑事案件無時限追溯,所謂「劃線」不符法治精神。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表示,任何不基於法律規定的時間界限都有違法治原則。
2019年因反修例運動被捕、至今未被起訴的社運人士周嘉發表示,他和許多被捕者一樣,對於出入境時可能被重新拘捕感到不安,甚至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帶來負面影響。他希望政府能儘快對未決案件有明確處理,顯示「向前看」的態度,而非繼續追究「陳年往事」。
社運人士指無限期被追究或影響工作
2019年曾經因為反修例運動被捕,至今未被起訴的社民連外務副主席周嘉發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五年來並不是好像林定國所講,可以如常生活,與很多被捕人一樣會擔心出入境的時候會否再被拘捕,也好像永遠都不知道律政司基於什麼考量,決定控告與否,他形容長期留著一條「尾巴」不是好事。
周嘉發說:「我們好像永遠都不知道,到底現在律政司是基於些什麼考量,去決定告還是不告呢?會不會將來又可以發明到一些新的條例,可以追溯當時一些合法的行為呢?即是這些都是令人擔心的,最重要就是你始終是當年被捕的一份子的話,這些資料又會不會流出呢?會不會影響你去找工作也好,又或者是你的升遷也好,即是好像永遠都是留有一個『尾巴』,我覺得確實不是一件好事。」
周嘉發表示,他希望儘快就反修例運動的案件有一個了斷,讓外界知道政府是「向前看」,而不是不斷要追究一些「陳年往事」。
周嘉發說:「對於無論我本人也好,任何牽涉這些2019年的示威案件的人都好,其實都是想有個了斷,即是起碼都我們知道政府現在即的是『向前看』的,不是還在這裡跟我們計(較)一些什麼『陳年往事』。即是到底再進一步去檢控這一班人,是在傳遞一些什麼信息給這個社會,以及未來一代去看也好,又或者是國際社會會怎樣去看待這一些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政治檢控?但是當我們都沒有將這些追究警暴放在口唇邊的時候,是不是政府都繼續是要重提2019年的事呢?如果它可以說未有證據就可以將來檢控的,會不會警暴都只是未有證據遞到法官前面而已?我們一直(保)存著很多證據的。」
學者:社會和解前景堪憂,或影響社會心理健康
香港社工學者、現任英國倫敦京士頓學院(Kingston College London)社工課程講師龔偉森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香港政府拒絕儘快就反修例運動懸而未決的個案「劃線」,令人質疑當局是否有心讓社會復和,他認為這樣的社會氣氛會影響超過一個世代的年青人,可能令他們對將來失去盼望。
龔偉森表示,近年香港社會表面回復平靜,但是港府的做法反映當局仍然未放心,要用高壓的方式控制異見聲音。
龔偉森說:「其實政府這樣去拖著,是不是一種政治的、故意要塑造一種政治的白色恐怖呢?令到人們繼續去噤聲呢?即是原來禁了五年了還要禁下去,究竟這種噤聲要禁到多少年呢?在什麼情況底下是可以對政府的一些政策是可以給一些意見,而這些意見可能在政府的角度來講是反對的,是不是在反映在整個我們的香港社會,已經不再有一個是可以反對,或者不同意政府的聲音的呢﹖這種很可能是違背良心的做法,即是我見到一些不公義的事不發聲,或者見到一些不合理的事不發聲,這種氣氛慢慢拖延下去,其實很蠶食整個社會對社會正義的投入。」
龔偉森表示,這種嚴刑峻法、壓制公民社會的氛圍,可能會影響市民的精神健康,長遠而言亦會對社會治安造成負面的影響。
龔偉森說:「對於小市民或者是一些公民社會來講,即是『有冤無路訴』、這種『有冤無路訴\’會不會是可能長久來講,是可能造成很多不同精神健康上面的問題,以致可能是很多傷人、或者可能命案、偷竊等的罪行是會發生呢?這個在社會學上都有一些理論去支持的,尤其是當一個社會不開放、當一個社會愈禁閉的時候,就愈有很多非法的行為會出現,似乎香港暫時不是很看到這樣(的情況),因為都是只有5年的時間,但是長遠下去似乎這個(問題)我們都值得去觀察。」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