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飢餓竟能讓你更專註、更年輕?醫師教你16小時斷食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洛桑加參醫師

「餓死了餓死了,我要去大吃一頓!」你是否也常聽人喊出這句話?但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提到,其實餓一點,人才活得更好、更久。

他說,自己經常「讓肚子凈空一段時間」,三天、五天、七天的斷食都嘗試過,因為了解到細胞自噬如何激活新陳代謝與排毒凈化,甚至提升心靈力量。過午不食、十六小時輕斷食,對他來說都不是挑戰。更有朋友創作時習慣空腹:「肚子飽了,人就傻了,搞不出什麼好東西。」

許多研究衰老機制的生物學家與遺傳學家都指出:人類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強大,即使在困境中,也有能力修復自己、活出更好的狀態。學者們發現人體內的「去乙醯化酶(Sirtuin)」,這種蛋白質能保護細胞、增強抵抗力,更是人體自我修復與抗老化的關鍵角色。斷食啟動的細胞自噬機制,便可活化去乙醯化酶,使身體開始「吃自己」以達到修復與更新。

當你少吃一點,身體不僅不會「餓死」,還會開啟清理模式,進行如同資源回收的過程。沒有新營養進來時,細胞會主動降解老舊物質,轉化為能重新利用的小分子,再打造出嶄新的細胞。這種與生俱來的循環再利用系統,正是我們的原始祖先能夠在飢餓年代自我療愈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細胞自噬的發現者,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教授,也因此研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國際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也曾刊登相關研究,證明間歇性斷食對健康的好處,不只是減重,更包括改善葡萄糖調節、提升抗壓力、抑制發炎反應等,在增強精神力與免疫力上都有正面影響。

有趣的是,為了研究「少吃一點是否能延年益壽」,科學家曾從老鼠剛出生開始進行飲食控制,一天喂、一天不喂。對照組的老鼠則天天吃到飽。結果發現有節制飲食的老鼠,壽命最多延長了80%。雖然不同研究間的數據略有差異,但結論一致:減少食物攝取,有助於延長壽命。

那麼,一般人可以怎麼開始?洛桑加參推薦最實用的方法是「十六小時輕斷食」:連續十六小時不進食,只喝水即可。不論是一周一次、隔天一次,甚至天天進行,都沒問題。在效益、安全性、可行性之間取到最佳平衡,這是最容易上手的方法。當然,若想進行更長時間的斷食(如三天、七天、十四天以上),則需在專業人士協助下進行。

不過他也提醒,若是體重過輕、未滿十八歲、正在術後復原、孕期或哺乳中、需按時服藥者,暫時不建議嘗試任何形式的斷食。

有趣的是,很多人問他:「斷食餓了怎麼辦?可以喝無糖珍奶嗎?」他笑說:「當然不可以,只能喝水。」人會餓是自然反應,不吃東西卻感覺飽,才是不正常。許多身體問題,往往來自「明明不餓卻硬吃三餐」,加上點心、宵夜,讓身體過勞到難以修復。適當感受飢餓,反而有益健康。

更進一步地,洛桑加參也談到「飢餓」對心靈的啟示。他認為,飢餓的感覺就像痛苦、快樂、焦躁與煩悶一樣,都是「無常」的,不會永遠存在。當我們靜心觀察這些感覺的來去,也是在練習放下與覺察。他說:「若能透過飢餓感,去體驗到人生的『苦』、『無我』和『無常』,你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少吃」不只是控制體重的手段,更是一種啟動內在自愈力、延緩老化、凈化身心的智慧生活方式。而飢餓,也許正是身體提醒你開始轉化的訊號。

本文節錄:【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一書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