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桑加參醫師
你以為人體的「正常體溫」永遠是攝氏三十七度嗎?這個小學自然課的標準答案,其實早已悄悄改寫。兩個世紀前的數據,如今被英美科學家推翻,研究顯示人類平均體溫正逐年下降,目前多落在三十六點一至三十六點六度之間。
乍聽之下,三十七與三十六似乎差不了多少,但在免疫防線上卻是天壤之別。體溫越高,人體對付癌細胞、修復傷口、抵禦感染的效率越好,因此才有「體溫上升一度,免疫力提升五倍」、「癌細胞喜歡三十五度,不喜歡三十九度」的說法。
在預防醫學領域,「免疫」、「再生」、「自愈」是三大關鍵,而體溫與這三者息息相關。身體一旦長期處於寒冷狀態,不論是要從疾病中痊癒,還是防範疾病,處境都會相對不利。
冬天的低溫往往讓人自然而然加衣、喝熱飲,但到了夏天,人們卻容易鬆懈:冰飲無限暢飲、冷氣整天運轉、衣著輕薄還露腹部、運動後立刻沖冷水澡。這些習慣雖一時暢快,卻可能埋下關節痛、過敏、濕疹、浮腫甚至肥胖的健康隱患。
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中指出,想要身心靈都保持溫暖,可以從五個方向著手:
一、謹慎使用藥物
消炎藥、退燒藥、止痛藥必須在醫師診斷後使用。發炎與發燒是人體自愈力的展現,代表免疫系統正投入作戰。若隨意用藥,等於削弱免疫部隊的表現機會,長期下來會讓免疫力退化。
二、珍惜排汗能力
許多人怕流汗、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卻忽略了汗水能幫助排出毒素、健全免疫功能。長期不流汗,身體的控溫功能會下降,容易變成「冰棒人」。適度運動、順應季節流汗,是最自然的健康之道。
三、適時適量運動
肌肉是最有效的產熱器官,肌肉量多的人往往不怕冷。定期進行自己喜愛的運動,不僅能提升體溫,也能增強全身循環。
四、多溫少冰去淤
血管如同水管,一旦堵塞就會引發連鎖問題。生活中應養成每天攝取足量溫水、減少冰品和冰飲的習慣,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身體陷入低溫狀態。
五、存善念去利他
心理壓力、焦慮會讓體溫下降。雖然泡溫泉、足浴或喝熱飲能短暫改善,但更長久的方式是讓心回暖。善意與利他精神,不僅減少人際衝突,對健康更有拔除病根的作用。
洛桑加參提醒,「冰涼、冷漠、負面、自私、壓力、淤積」與「溫暖、開放、正向、利他、放鬆、流通」是兩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前者會讓身體陷入病態循環,後者則能讓健康自然流動。當個暖心暖身的人,讓寒邪無處可入,是養生的不二法門。
從今以後,當你打開冷氣、伸手拿冰飲前,不妨想一想,你的免疫部隊是否正在等著一個「升溫」的機會。
本文節錄:【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一書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