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 8 月

讓歐洲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 卻在中國快被吃絕種

洋姜,又名鬼子姜,「入侵」歐洲後泛濫成災,即便歐盟每年咬咬牙,撥款超10億歐元治理也無濟於事。

洋姜的出現讓歐洲痛苦不堪,但在中國,野外洋姜早已瀕臨絕種,我們表示:「根本不夠吃!」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同樣是外來入侵物種,為什麼洋姜在歐洲和中國的遭遇,卻有天差地別?

洋姜的學名叫「菊芋」,是菊科向日葵屬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3米,老家在北美洲,對土壤要求很低,除了酸性土壤,沼澤和鹽鹼地之外,其他土壤都能生長,在路邊、田野間或者廢墟旁都能看到洋姜的身影。

17世紀,歐洲將洋姜作為觀賞性植物引入,但隨後卻一發不可收拾,洋姜很快在歐洲泛濫成災。

讓國外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卻在中國淪為鹹菜,快被吃絕種了讓國外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卻在中國淪為鹹菜,快被吃絕種了

為什麼會這樣?

洋姜對土質不挑剔,並且具備耐寒、耐旱、耐貧瘠等優點,強大的生存能力,註定了其擁有「泛濫」的基礎。

一株洋姜的根系蔓延面積高達500平方米,單株塊莖能分裂50個以上,種子還能通過風雨傳播,輕鬆實現跨區域佔領。

成年洋姜高度動輒超過2米,其碩大的身軀會遮擋陽光,並且洋姜還是密集型植物,這就導致有洋姜的地方,其他植物很難茁壯成長。

歐洲每年要花10億以上歐元治理,因為不治理不行,除了本土植物多樣性降低外,洋姜的根系甚至還會破壞地下管道,例如水管、電纜等,維修費用也是一筆巨大開支,或者破壞建築地基。

但是,洋姜這玩意很無賴,地面部分被清除後,只要還殘留著地下塊莖,等來年一場春雨,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洋姜。

讓國外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卻在中國淪為鹹菜,快被吃絕種了

洋姜在歐洲是觀賞性植物,但在中國,它被引進的目的是「填飽肚子」。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中國引進了大量植物和魚類,例如洋姜和羅非魚。

洋姜耐寒抗旱,能在北方栽種,並且塊莖可在-25℃凍土中越冬,洋姜塊莖切片,加入鹽、辣椒和醋,經過密封腌制後變成鹹菜,存放在地窖中,秋冬季節拿來充饑,是很多家庭的「救命糧」,柿子也是。

除了充饑外,洋姜的莖稈能用來製作青貯飼料,投餵給餵豬、羊、驢、馬等,明顯降低養殖成本。

當然了,打鐵還需自身硬,洋姜確實富含多種營養物質,例如氨基酸、糖、維生素、鈣、鐵、磷等。

由於洋姜的根系極其發達,深度4~5米,水平延展面積500平米,再加上其強大的抗旱能力,聰明的中國人就想到了新的「打開方式」,那就是「治沙」。

中國在內蒙古、青海等沙漠化地區大量種植洋姜,減緩土地退化的同時,還能通過收割洋姜來創造經濟價值。(不需要精耕細作)

讓國外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卻在中國淪為鹹菜,快被吃絕種了

洋姜除了被製作成鹹菜、製作青貯飼料、治沙外,還具備不錯的藥用價值,可謂「全身都是寶」。

洋姜在歐洲被定義為「觀賞性植物」,歐洲人看洋姜的眼神,就如同看路邊的野草,所以,他們對野草幾乎沒食慾。

洋姜吃起來有些生辣味,無法有效跟歐洲烹飪體系融合,例如黃油、乳酪、烤肉等,一旦加入洋姜,味道怪怪的,歐洲人反而更喜歡洋蔥、大蒜、胡蘿蔔等根莖類蔬菜。

反觀中國,我們已經有一條成熟的腌菜產業鏈,例如糖醋洋姜、五香醬菜等。

讓國外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種,卻在中國淪為鹹菜,快被吃絕種了

歐洲人不喜歡吃洋姜,難道就不能收割後加工嗎?

洋姜能製作青貯飼料,同時因為富含菊糖,能用來發酵生產酒精。

歐洲畜牧業發達,啤酒文化源遠流長,這不剛好對應洋姜嗎?

但歐洲人更喜歡用大麥來充當飼料和釀造啤酒,所以泛濫的洋姜,至今都讓歐洲人感到痛苦,而中國人卻恰恰相反,恨不得家門口都長滿洋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