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推人權法案制衡中國 與特朗普貿易優先形成對比 https://t.co/IZ44n64iDX pic.twitter.com/qg3ru0y7u6
—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August 2, 2025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議員於7月底提出針對中國的法案,顯示出國會議員們在對華政策上與特朗普政府存在分歧。儘管特朗普將貿易協議置於優先地位,國會仍堅持在人權問題上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
這些兩黨法案觸及了長期困擾美國決策者的問題,即有跡象表明中國政府試圖壓制在美國的中國異見人士,並對國內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少數民族濫用權力。
據《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仍然是美國國會的熱點議題:據GovTrack的數據,目前有超過50項與雙邊關係相關的法案正在審議中。這些法案絕大多數由共和黨人發起,涵蓋從港口到農業以及台灣防務等領域的問題。
特朗普仍在不斷調整的對華政策一直緊扣雙邊關係中的貿易層面,這也是與北京方面多輪談判的主題,談判還旨在促成特朗普與習近平之間的會晤。
但顯而易見的是,就連國會山莊的共和黨人也希望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的行動。
這些新的人權法案是基於國會下屬機構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的調查結果。該委員會由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參議員丹·沙利文(Dan
Sullivan)擔任主席,新澤西州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擔任聯合主席。他們與民主黨人共同發起了這項立法,其中包括該委員會的前任主席、俄勒岡州民主党參議員梅克勒雷(Jeff
Merkley)。
梅克勒雷指責特朗普為安撫中國而在人權問題上作出退讓,並說,這項新的兩黨立法表明,「國會將就中國政府糟糕的人權記錄追究其責任」。
白宮回應有關這些立法行動的問題時表示,「總統特朗普已公開討論過他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的願望」,並指出在確保獲取稀土磁體、為美國工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以及阻止阿片類藥物芬太尼流入方面取得了進展。
為應對中國在美國境內(例如在僑民社區中)動用手段壓制異見的跡象,新推出的《跨國壓制政策法案》(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Policy Act)將要求聯邦機構制定一項策略來遏制此類活動。
如果該措施成為法律,將會擴大「外國代理人」的定義,這一定義此前被美國檢察官用來對付那些替中國政府做事,在美國打壓異見人士的人。此外,該措施還將加強美國執法部門打擊國家支持的壓制活動的力度。
儘管特朗普迄今為止一直專註於貿易問題,但他第一個任期內的團隊被認為促使華盛頓將注意力轉向了維吾爾人問題,並整體上強化了對中國的鷹派立場。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即將卸任時,國務院認定中國對維吾爾人的行為構成種族滅絕,拜登政府時期也延續了這一立場。
據一位國會高級官員透露,國會可能出現的另一個變數是,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密西西比州共和党參議員羅傑·威克(Roger
Wicker)計劃在8月份率團訪問台灣。威克本人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早些時候報道的這一消息不予置評。
美國國會議員訪問台灣雖是常事,但肯定會引起北京方面的強烈不滿,有時還會導致雙方溝通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