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日本媒體報道,日本足球協會公開表示:希望申辦2046年世界盃。
報道中透露,日本足協還希望和亞足聯的幾個鄰居聯辦,其中包括但不限於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印尼等國家。
對於日本足協來說,此舉若能實現,那將是自2002年韓日世界盃以來,日本時隔44年再次舉辦世界盃。
該消息一經披露,又撥動了中國球迷的神經。
支持者表示,國足靠自身實力打進世界盃遙遙無期,聯合申辦是國足站在世界盃賽場上的直接方式;反對者則認為,以我國現在組織大型賽事的強大能力和豐富經驗,完全可以單獨申辦。
截至發稿,中國足協並未就日本足協提議合辦世界盃對外發表具體觀點。
卡達世界盃球迷在大力神杯像前合影 圖/中新圖片 中新社發 崔楠 攝
辦世界盃,日本為何如此積極?
日本再度放話希望舉辦世界盃,其實早就被日本足協寫進了規劃里。
國際足球專家、金球獎評委駱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日本足協提出亞洲多國聯辦2046年世界盃,是日本足協具體踐行其長期規劃的重要一環。
駱明介紹稱,早在2005年,日本足協對外發布了《2005年宣言》,白紙黑字地為日本足球設定了中期和遠期目標。
這份《2005年宣言》中有兩個重要時間節點,第一是2015年,日本國家隊進入世界前10名,足球人口達到500萬;第二則是2050年,日本足球人口達到1000萬,在日本舉辦並奪得世界盃冠軍。
過往,日本男足僅在1998年2月至3月間,短暫達到世界第9位,為歷史最高。根據國際足聯最新排名,日本位列世界第17名。而世界盃戰績方面,已經屢次從小組賽中出線的日本男足至今從未在淘汰賽階段闖入過八強。
在部分球迷看來,世界盃八強已經是日本男足的上限和天花板。如果按照《2005年宣言》來判斷,第一個時間節點都沒有完成「KPI」的日本足協,想要在2050年完成世界盃奪冠的目標基本屬於「做夢」。
但也有球迷認為,日本期望2050年舉辦世界盃並奪冠不乏理想成分,但終極目標即便不能實現,至少每一步腳踏實地,貴在堅持,並未看出朝令夕改、中途動搖的跡象。
從現實來看,目前國際足聯規定世界盃舉辦國所在大洲未來兩屆不能舉辦,當沙烏地阿拉伯在2034年舉辦世界盃後,2046年的節點或許正好迎來世界盃重回亞洲。因此,日本足協申辦2046年世界盃得到了日本足球界人士的支持。
首先,現任日本足協主席宮本恆靖公開確認了將要牽頭申辦2046年世界盃的消息。其次,此舉也得到了日本男足現任主帥森保一
的公開發聲支持。
宮本恆靖稱,自2002年世界盃以來,日本再也沒有舉辦過大型世界級足球賽事,如今到了展示辦賽能力的時候。森保一也表示:「主場優勢是可以提升勝率的。」
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左二)與日本足協主席宮本恆靖(右二) 圖/視覺中國
只是,日本牽頭聯合申辦2046年世界盃,目前有些「一廂情願」之嫌。當前,僅有韓國足協予以公開回應。包括中國足協在內的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等多國足協均未發出官方的聲音。
一位韓國足協人士對外表示稱:「無論韓國足協內部,還是與日本足協雙方,均未對聯合申辦世界盃進行過討論。」
聯合申辦,原因何在?
在駱明看來,日本之所以提出聯合申辦,也是因為「2005年的計劃,趕不上當今的變化」。
在世界盃的百年歷程中,賽事規模不斷擴大,主辦方投入的成本水漲船高。單一國家申辦世界盃的門檻越來越高,負擔也越來越重。無論是歐洲、美洲、亞洲,聯合申辦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026年世界盃,就是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合辦,也是世界盃歷史上從32支球隊首次擴軍至48支球隊後的第一屆世界盃。駱明表示:「以美國的綜合國力看,單獨舉辦世界盃也完全可以,但美國也還是拉上了加拿大和墨西哥聯辦。」
而2030年世界盃則是由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三國合辦,另由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承辦開幕式和前三場比賽。
2034年世界盃重回亞洲,「不差錢」的沙烏地阿拉伯選擇獨立舉辦。同年,沙烏地阿拉伯還將舉辦亞運會,其在體育領域投入力度可見一斑。
在日曜體育創始人張賓看來,日媒報道的日本希望和亞洲多國聯合舉辦世界盃的消息中,有一處非常「擰巴」的地方:那就是日本足協既希望牽頭主辦2046年世界盃,表達希望在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辦決賽的願望,但似乎又不希望負擔過重的辦賽成本。
「某種程度上,這也屬於『既要又要』。因此,潛在的聯辦候選國家中,究竟誰願意答應與日本足協聯辦,就變得撲朔迷離。希望合辦的國家各自包辦多少場比賽?如何分攤成本?各方又如何明確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和潛在收益?如果日本牽頭申辦真的開始走流程,不排除後續會有很多複雜的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國際足聯的要求,世界盃從小組賽到四分之一決賽,至少需要14個可容納4萬人的球場。半決賽則需要可容納6萬人以上的球場,決賽則需要可容納8萬人以上的球場。
公開信息資料顯示,目前全亞洲只有位於中國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廣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馬來西亞武吉加里爾體育場、印尼雅加達國際體育場可以容納超過8萬人。
對於期望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辦決賽的問題,日本媒體也傳遞出「不甘示弱」的聲音。當前,東京國立競技場能容納6.77萬觀眾,其運營方日前對日媒透露,「有相關的改造方案、圖紙和安裝計劃,完全可以實現改建為8萬座位」。
辦世界盃,到底有沒有好處?
近年來,伴隨著國際足聯高層來中國訪問等新聞,中國舉辦世界盃的話題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引發聯想與爭論。
有相當數量的球迷,對於能在家門口觀看世界盃心懷期待。世預賽18強賽,國足每到一個城市的主場,上座均呈爆滿之勢即是明證。
國足球員王鈺棟(右二)世預賽末戰點球破門 圖/中新圖片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但在國足前不久剛剛無緣2026年世界盃,又即將啟動2030年世界盃周期備戰的當口,中國舉辦世界盃「舊事重提」又略帶一絲尷尬。
中國舉辦世界盃,的確是《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目標之一,但在中國足球水平每況愈下的情況下,體育系統歷來傳遞出來的聲音都謹慎、趨於保守。
例如,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李建明曾在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介紹會議上表示:「如果中國申辦世界盃,雖然能夠直接直通車進入到世界盃,但是我們也希望國家隊的表現能夠給國人、給世界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總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但什麼時間,具體到哪一年,恐怕還要綜合地去考量。」
以及,杭州亞運會結束後,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也發表觀點稱,中國的辦賽能力歷經亞運會、奧運會、冬奧會後得到舉世公認,但是否申辦世界盃的問題還需考慮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和辦賽後的民眾情緒,以及社會影響。
「作為東道主,如果打不進前16名,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就不得不考慮。國家舉辦世界盃,搭台讓別人唱戲,自己變成一個跑龍套的,民眾會滿意嗎?」魏紀中說。
在又一次無緣世界盃後,國足當下的境遇堪憂。無論是出國參賽正常攜帶訓練物資,還是企業贊助國足都會招惹非議,似乎國足做什麼都是錯的。
不過,舉辦世界盃、奧運會這樣的世界級體育賽事,對於舉辦地國家和城市的好處也早已歷經過很多驗證。無論是城市基建的升級,以及體育、旅遊、消費的發展,諸多產業上下游可以誕生大量商機。
以卡達舉辦世界盃為例,在申辦成功後的12年,卡達除興建多座足球場外,擴建了機場,在道路、港口、地鐵、酒店等基建項目上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完善了水電保障網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地鐵、輕軌為主的公共交通系統。
世界盃賽事舉辦時,全球超過140萬名遊客到訪卡達,給卡達帶來約170億美元的收益。雖然170億美元的旅遊收入和卡達共計2200億美元的投入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據部分機構估算,2030年前後,卡達每年將迎來大約600萬國際遊客。
誰又能說這些未來無形的紅利,不是舉辦世界盃帶來的?
中國到底要不要辦世界盃,要不要和其他國家合辦,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