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收購100萬套房」?知名「專家」發言又翻車了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任院長姚洋結束了四十年的「北漂」,正式加盟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

他的一則個人感想卻引起了爭議。他在視頻中自述北京馬路太寬、城市尺度缺乏人性化,也論及北方文化不夠理性,讚揚了南方官員的治理能力。談及搬家上海,他提到了一代人的「南方崇拜」。在搬家結束後,姚洋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就上述爭議進行了回應。

房地產是他當下最關心的經濟議題。相比於個人消費,他認為提振房市、企穩房價才是拉動內需的關鍵。由於地方政府和國企在收購住房方面的積極性不足,他建議中央給出強烈信號。他提出了「中儲房」(或稱「住房銀行」)的設想:中央政府直接下場以公允價格收購一、二線城市的部分法拍房,起到「穩定器」的作用,資金來源則靠中央政府發行長期債。

「收購100萬套房」?知名「專家」發言又翻車了

姚洋

上海老城區的保護做得比較好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樣看待自己對京滬、南北差異的觀點所引發的爭議?

姚洋:當時我也沒有多想這個事,只是比較興奮,談點個人感想,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其實北京還有很多好的方面,我在三四十年的時間裡見證著北京的變化,也難忘北大燕園的魅力。如今,選擇來到上海長期生活,也並不是帶著完全浪漫的想法。

我所提到的北京的問題,其實存在於中國的各個城市。對這些問題的批評,很大程度上也是對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建設取向的批評。在上海,除了浦西也是這樣。20世紀90年代末,我來到建設中的浦東新區,俗話說「望山跑死馬」,當時心裡想著「望樓跑死人」。這是整個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的普遍問題。不過,相比於北京,上海把老城區的保護做得比較好,路網較密,對老建築的管理較到位、產權明晰,老房子就在市場上交易起來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到的「一代人的『南方崇拜』」也引發討論,如何看待?

姚洋:所謂「南方崇拜」,只存在於一個特定的語境,源自我上大學之前在西安工廠區成長的記憶。我的父親在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西電公司)的電瓷研究所工作。西電公司的工廠從東北遷來、從上海遷來,工人來自全國各地,很多來自上海。西電公司落在西安的時間很久,但工廠區是一個孤立的小社會,和西安沒有多少聯繫。小時候,我喜歡的很多小人書、各類糖果都是父親從上海出差帶回來的,心中就留下了「上海很繁榮」的印象。現在,西電公司這家央企的總部也搬到了上海。

中國的經濟重心正在向南方轉移,包括以前那些落後的南方省份。以我的老家江西為例,過去它的人均GDP排在倒數前5,去年它的排名是全國第19位。

「中儲房」能起到穩定器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基於房地產市場的困境,你提出了成立「中儲房」的設想。該設想是否有支撐?

姚洋:2024年,央行擬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預計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但落地效果並不好,地方政府缺乏積極性。原因在於,地方政府的畏跌心態與消費者是一致的,哪怕利率很低也不願意收購,擔憂房價繼續下跌,資產「爛」在手裡。

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將專項債納入清償拖欠賬款的資金渠道,安排新增專項債4.4萬億元,重點支持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領域。地方專項債並不計入政府赤字,而是算作投資。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中央已經意識到,政府需要出手收儲土地和房屋,才能幫助整個房地產行業趨於穩定。當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欠缺時,需要中央政府出手,給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房價持續下跌,給經濟帶來的危害遠比好處多。

《中國新聞周刊》:成立「中儲房」的資金從哪裡來?具體怎樣施行?

姚洋:居民銀行存款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23年增長約15萬億元,2024年超18萬億元,今年上半年超10萬億元,預計全年可突破20萬億元。錢淤在金融市場里。「中儲房」所需的資金則通過中央政府發行長期債取得,以收購一、二線城市60萬—80萬套法拍房計算,資金規模約為2萬億元。可以發政府債,也可以在市場上籌措。

法拍房的規模在去年達到75萬套,今年預計超過100萬套,即使價格已經對摺,實際成交量也不高,這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建議「中儲房」計劃先收下一、二線城市的法拍房。具體方式是與銀行合作,以公允價格收購法拍房,再返租給原住戶,住戶未來也有機會購回。也可以與租房公司合作,按市場價出租。這也是一個「社會穩定器」,房價企穩甚至回升後,也能有賺錢機會。

方案的技術細節可以再討論。關鍵問題在於,中央政府需要向前推進一步。類似於去年9月底,央行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股市回穩和增長,房市也需要「國家隊」出手。

《中國新聞周刊》:對於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你還有哪些政策建議?

姚洋:全面取消房地產限購政策。不過,當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線城市仍保留部分限購政策,已逐步調整鬆綁,但仍有條件限制。陸續鬆綁的效果是脈衝式的,一兩個禮拜過後效果就很有限。打個比方:一個人都要進ICU了,給他開感冒藥還有什麼用?

另外,在供給端,房地產融資的「白名單」政策以項目制管理,僅對「合格項目」放貸,這並不符合商業邏輯。房地產企業實際依賴跨項目資金池運作。現在的做法下,一旦某個項目未入選或失敗,則可能引發企業的流動性危機。項目制管理也容易引發每個城市「各自為政」的混亂情形。房地產已經回歸常態,應該讓銀行去決定哪些企業是值得放貸的。

交社保是一筆划算的長期投資

《中國新聞周刊》:近日,普惠式生育補貼與托育擴容政策同步實施,怎樣評價其拉動效果?

姚洋:一年3600元的全國性生育補貼,光從數字看影響不會很大,但它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是「用真金白銀拍在桌子上」。

推動生育這件事,更需要地方政府下定決心。以湖北省天門市為例,其政策規定,二孩、三孩家庭分別累計最高可享受價值約28.7萬元、35.6萬元的獎勵、補貼及免費服務。去年,該地人口出生率同比增長17%,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這是「動真格」的政策。

另外,我們也需要重視對婦女就業的保護。在一、二線城市,想要提高生育意願,除了要解決入托的問題,還需要落實教育減負。

《中國新聞周刊》: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司法解釋,「不繳納社保」的約定因違法而無效,9月起正式施行。這是否會短期內給部分企業帶來壓力,你怎麼看?

姚洋:這是一個司法機構的司法解釋,不是政府政策,自媒體給放大了。部分面臨財政壓力的地方政府,開始追繳社保,這很不好。

作為個人,社保是我們應該交的。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比例為工資的8%,退休時可以拿到社平工資的約60%,而且,養老金每年增速是GDP增速的70%左右。我們國家的養老體系基本上還是現收現付制,交社保是一筆划算的長期投資。從人生的長遠考慮出發,勞動者應該要交社保,找單位和企業幫你上,「交社保就是強迫儲蓄」的觀念並不準確。

養老金是全國一盤棋,截至2023年末,全國社保基金結餘超3萬億元。若有地方產生虧空,則有全國調劑機制保持動態平衡,中央也正加大統籌力度。此外,幾年前國有企業凈資產就超過了60萬億元,自2017年起政府開始劃轉國有股權至社保基金。永遠不會出現難以發放社保的情況。全球也沒有出現不發養老金的先例,日本政府在負債達GDP350%的情況下仍能保障養老金髮放。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