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新聞網站《IFLScience》報道,贏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的畢生榮耀,但歷史上,卻有不少桂冠得主在獲獎後,反而開始擁抱各種古怪、甚至偽科學的觀點,這種現象被戲稱為「諾貝爾病」(Nobel disease)或「諾貝爾炎」(Nobelitis)。
物理大神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獲獎後,曾謙卑地表示感覺自己像個「非自願的騙子」。然而,並非所有得主都如此。事實上,一份驚人長的名單顯示,許多頂尖科學家在獲獎後,便偏離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一頭栽進了偽科學的懷抱。
從居里先生到「發光浣熊」的驚人案例
這些「走鍾」的案例五花八門。例如,因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釙而與妻子瑪麗·居里共同獲獎的物理學大師皮耶·居里(Pierre Curie),晚年竟熱衷於參加「降神會」,並相信研究超自然現象有助於解開磁力的謎團。而1913年的醫學獎得主理查(Charles Richet)甚至發明了「靈質」(ectoplasm)一詞,深信這是靈媒在降神會上能排出的神秘物質,渾然不知那通常只是靈媒吞下紗布再伺機吐出的騙術。
最離奇的案例,莫過於1993年化學獎得主穆利斯(Kary Mullis)。他不僅質疑氣候變遷與艾滋病的成因,更篤信占星術。穆利斯甚至宣稱,自己曾在家附近遇見一隻「騎著螢光橘摩托車的發光綠色浣熊」,而這隻浣熊還會對他說話。
專家分析,這種現象的成因複雜,可能包含外部壓力與內部心理因素。
諾貝爾獎得主諾斯(Paul Nurse)解釋,獲獎後,媒體與大眾會瞬間將你視為「無所不知的專家」,要求你對各種議題發表看法,這很容易誘使人偏離自己的專業。
心理學家則指出,許多高智商個體可能存在「偏見盲點」、「自戀」與「無所不能感」等認知謬誤,使他們在跨出專業領域時,反而更容易犯下災難性的批判性思考錯誤,牛頓晚年沉迷鍊金術就是一個古老的例子。
然而,專家也強調,目前並無數據證明諾貝爾獎得主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偽科學信仰,「諾貝爾病」也並非一種真正的疾病。
(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