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0 月

兩分鐘路人生死搶救:起火的車,拉不開的門…

兩分鐘路人生死搶救:起火的車,拉不開的門…

一位年輕男子把胳膊伸進車內,嘗試從裡面開門,持續了兩三秒鐘,門始終沒有反應。「拉不開,真的拉不開。」袁華楷聽到他喊。

在消防員滅火時,那位年輕人的情緒徹底失控,「哭得稀里嘩啦」。袁華楷猜測,可能是眼看著人在車裡,卻怎麼也打不開門。

文|南方周末記者 陳佳慧 吳小飛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佳彤 李佳珩 潘奕忻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時18分,成都市天府大道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追尾一輛轎車後,撞上道路中央花壇後,衝進對向車道,起火燃燒。

當天,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發布警情通報,31歲的涉事司機鄧某某已死亡,涉事兩車不同程度受損。經檢測,鄧某某涉嫌酒後駕駛機動車。目前事故正在進一步調查。

事故發生後,現場多名路人加入救援,手拉車門、肘擊、腳踹,均無法打開車門救援。10月13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就事故中車門無法打開一事致電小米汽車客服。客服表示已如實記錄問題,如有受訪意向會另行回復。截至發稿,小米汽車尚未回應。

「真的拉不開」30歲的李旭(化名)目擊了全過程。那時他剛下夜班,駕車回家。這條路他每天都走,雙向八車道,路面平直,沒有彎道。他看到那輛車從前方駛過,速度很快。李旭後來在現場聽到交警稱,事故發生前,涉事車輛車速可能達到150公里/小時,而事發路段限速為80公里/小時。

數秒後,李旭聽到兩次撞擊聲:一次追尾,一次撞到花壇。同時,他看到那輛車飛過路中間的花壇,當他駛到事故地點時,涉事車輛已停在對向車道。

袁華楷正好行駛在對向車道。那時路上車輛不多,突然前方出現一個黑影,他仔細看是一輛失控的車。當時他距離事故車輛還有一兩百米,尚未看到明顯的火光。

袁華楷拿起手機,準備拍下這起車禍視頻發給朋友,卻沒想到剛按下錄製鍵,車輛就在他面前起火了。根據袁華楷拍攝的視頻,火勢兇猛,車輛右後方火勢較大。因距離較近,袁華楷聽到了他認為是「電磁起爆的聲音」,「聲音特別大,很嚇人,我整個人都蒙了,反應不過來,很恐怖」。

向前行駛三十米左右,袁華楷把車停在路邊,他的第一反應是報警。因為過於緊張,第一次撥號時只按了「11」,「0」還未按到就已撥出。根據他的手機記錄,報警時間是凌晨3點20分。

報警後,袁華楷向起火車輛跑去。等他跑到跟前時,車窗邊已經有人在施救。一位體型較壯的男子正用手敲玻璃,嘴裡喊著「醒醒,醒醒」,另一位瘦高男子在用腳踹門。袁華楷對他們說:「這樣打不開。」

他轉身去喊人:「誰手上有扳手?什麼工具拿過來。」幾秒鐘後,有人從對向車道遞來一把扳手。

一位男子接過扳手,繼續砸窗。兩下之後,駕駛座一側的車窗被砸開,但只碎了右半邊的玻璃。隨即,另一位年輕男子把胳膊伸進車內,嘗試從裡面開門,持續了兩三秒鐘,門始終沒有反應。「拉不開,真的拉不開。」袁華楷聽到他喊。

火勢又大了,這次從駕駛座方向往外躥。那位年輕男子連忙把胳膊抽出,動作太急,右手被碎裂的玻璃劃傷了幾處。袁華楷並不認識他,兩人都是路過的司機。「他挺勇敢的。」袁華楷說,「那車的電池就在底下燒著。」

這時,有人從對向車道遞來一罐綠色的泡沫滅火器。袁華楷上前接過,正好110和120的電話不斷打來,滅火器被另一位男子接過去,對著車體噴射。「要是能把明火壓一壓,也許還能再試試開車門。」袁華楷說。

那罐滅火器可能來自李旭的車上。他平時隨車攜帶,聽到有人在找滅火器,便從車裡取出遞了過去。隔著花壇相距二三十米遠,李旭看到那團從滅火器噴出的白霧融進火光,只覺得「作用不大」。

消防員切割破門滅火器噴了數十秒,左側車身的火勢一度減弱。但很快,車底再次傳出更激烈的爆炸聲。爆炸瞬間,袁華楷感覺地面明顯震動,一股氣流衝過來。所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後退,火勢順勢向上躥起,他們被迫撤離。

「那時候我們已經確認,司機救不了了,真的救不了了。」袁華楷感到手腳發麻,在破窗之前,他曾透過車窗看到車內濃煙翻滾,確認駕駛室里有人,但無法判斷對方的狀態。喊了幾聲,都沒有回應。從開始救援,到無法靠近,袁華楷說「沒到兩分鐘」。

兩三分鐘後,消防人員趕到。

消防員滅火時,袁華楷離開了。他說,現場焦糊味太重,空氣里混著電池燃燒的氣味,還有橡膠、塑料的味道,身上都沾滿那種糊味。地面上也衝出很多碎屑,塑料的、金屬的。「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說。

那一夜,他幾乎沒睡,腦子裡反覆閃回救援畫面。「那個伸手去開車門的小夥子更難受。」袁華楷說,在消防員滅火時,那位年輕人的情緒徹底失控,「哭得稀里嘩啦」。袁華楷猜測,年輕人痛哭的原因可能是無力感,眼看著人在車裡,卻怎麼也打不開門。

對消防員來說,這個車門也很難打開。李旭記得,包括消防指揮車在內,當晚一共來了七輛消防車。滅火持續了二十多分鐘,火滅了又燃,燃了又滅。消防員一邊撲火,一邊嘗試破門。李旭看到他們拿著撬棍去撬車門,撬了很久,卻沒能打開。隨後消防員用切割機才把車門打開。那時,駕駛座的司機已無生命跡象。

火勢被完全撲滅後,李旭發現,事故車的前半部分還算完整,車標依然清晰,但從前擋風玻璃到后座幾乎被燒空,只剩車架。

直到現場處理完畢,李旭才離開,當時已是凌晨4點40分,他在現場待了接近一個半小時。

事故車輛滅火現場。

國標已在徵求意見近兩年,多起電動車事故中出現「車門打不開」的情況。

2024年4月,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一輛電動車追尾道路養護車,隨後起火,造成司乘三人死亡,事故車輛車門打不開,引發關注。2024年5月,山東省淄博市一輛電動車撞上路中央防護欄後起火,被困人員隨後由路人用撬棍和小刀救出。2025年3月,安徽省銅陵市也發生類似事故,三人身亡,同樣車門打不開。

電動車在發生事故時,門把手打不開有多種原因。「比如一些電動車門把手被設計成電控開關,有電的時候才能打開,一旦斷電車門就無法打開;再比如車輛邊框或者核心零部件在撞擊後發生重大損傷、機械鎖止裝置損壞等情況,都會打不開車門。」一家車企的資深汽車工程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一名小米SU7車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車型門把手是半隱藏式,電控開關,在車輛斷電的情況下,駕駛艙可以通過內置的機械拉手打開車門,但是車外無法通過機械方式打開車門。

「一旦發生斷電,在駕駛艙人員無法開鎖自救的情況下,外部救援無法通過直接拉開車門施救。平時或許沒啥大影響,但對於逃生救援來說會比較重要。」前述工程師分析。

這位工程師介紹,電動車的隱藏式門把手和傳統門把手的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家用門鎖里的電子鎖和機械鎖,兩者的鎖芯都是機械鎖,不過隱藏式門把手需要電子系統先把門把手推開才能開門,比傳統門把手多了一個前序步驟。

電控門把手在救援方面的潛在隱患,已引發職能部門重視。2025年9月下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徵求意見,對車門內外把手均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必須配備機械釋放裝置,以便應急開門;即便是電控車門,也需保留機械門把手以策安全。

具體要求為,每個車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系統的設計應滿足在鎖止裝置處於鎖止狀態時,發生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或動力電池熱事件等事故後,非碰撞側車門應能在不藉助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車門外把手開啟車門。

對於車門內把手方面,也要求每個車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應能在不藉助外部工具的情況下,通過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釋放門鎖並開啟車門。若裝備電動式車門內把手,應同時配備具有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