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億美元,或者說4774億人民幣,這就是當今日本首富68歲的孫正義的身家。而在4月發布福布斯2025年度富豪榜上,孫正義的財富還「只有」294億美元,屈居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之後。
短短半年,孫正義不僅重登日本首富寶座,其本就體量龐大的財富,更實現128%的增長,增量達377億美元(2682億人民幣)。
換言之,6個月的時間,孫正義單是財富增幅部分,在數量級上大體相當於賺了一個小米創始人雷軍的身家,後者目前的財富大約389億美元。
到底發生了什麼?
賭徒還是冒險家,或許沒有區別
孫正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革命者、破壞者、魅力型領袖、偏離正統的經營者、吹牛大王、白手起家者,抑或是源於在日韓國人這一身份的某種無名怨憤的體現者。」曾長期追蹤報道軟銀集團(9984.T)創始人孫正義的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杉本貴司,給出了一連串回答。
但從商業的視角看,孫正義無疑是上個世紀興起這輪信息技術革命和造富運動最大的得利者之一。
在日本毫無根基的韓國僑民三代,從軟體代理起家,藉助資本接連收割了門戶網站、電信、電商、移動互聯網多輪紅利;至2017年聯手「土豪」中東資本,推出規模1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私募——軟銀願景基金時,他已經是習慣於借時勢謀利的資本賭徒。
看準了就敢下重注,比如電商賽道:在2000年在與馬雲進行了幾分鐘交談後,孫正義便決定給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後續又追加資金,累計投入約4900萬美元。
這個有幾分武斷的投資決策,最終為軟銀集團帶來了年化57%的驚人回報:2023年5月軟銀集團官方公布,該筆投資的總收益已突破640億美元。
但孫正義也時常有看走眼的時候。在上一輪「共享經濟」浪潮時,他曾非常看好共享辦公平台WeWork,累計注資超過110億美元。
但這種被戲稱為「二房東」的商業模式並沒有經得起考驗。巨額虧損、高昂估值,加上創始人亞當·諾依曼集權又隨意的公司治理,讓不少投資者對其可持續性產生質疑,2019年10月WeWork衝擊IPO折戟。
雪上加霜的是,隨後全球疫情來襲,共享辦公首當其衝,WeWork估值暴跌99%,最終在2023年底走向破產,此前各方投入的巨額資金也幾乎打了水漂。
但賭徒這個標籤換一個說法,或許就是敢於破局的冒險家。
2025年3月底,又一次孫正義式的投資再次橫空出世——本輪AI浪潮頭部標杆企業OpenAI宣布完成一輪400億美元的融資,這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私募融資,將這家ChatGPT母公司估值衝上3000億美元。
這400億美元的投資,300億來自軟銀集團——如果資金能夠在預計的2025年底之前全部到位,軟銀集團將取代微軟公司,成為OpenAI的最大股東。
當下市場,相較於OpenAI這樣明星創業公司,資金顯然不算是稀缺資源。軟銀集團作為一家非美國企業拿到了門票,或許是因為孫正義搭上特朗普這根「天線」。
市值33萬億!6個月漲至4倍
最頂端的「政府公關」,自然需要老闆親自出馬。
去年12月16日,就在特朗普當選後不久,孫正義親赴特朗普家中——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拜會這位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
2016年12月,孫正義也在特朗普候任他第一個任期的時候,到訪了紐約的特朗普大廈。這次二人的首次會面後,孫正義宣布了向美國投資500億美元的聲明。
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在奧巴馬執政期間被駁回的軟銀集團旗下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併購T-Mobile交易獲批——這筆2020年最終完成的交易,讓軟銀系企業成為美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
去年海湖莊園的這次會面,孫正義也是帶著「誠意」來的。孫正義在會面後的發布會上,宣布再向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這是上次的兩倍,特朗普總統是一個雙倍押注(double
down,牌桌辭彙)總統,我也必須雙倍押注。」
「雙倍押注還不夠,再多來點。」特朗普當場加碼:「2000億美元的投資,他會搞定的。」
二人在海湖莊園會面消息傳回日本,2024年12月17日,軟銀集團股價單日直線拉漲4.42%。資本市場樂見其成。
今年年初敲定的軟銀集團對OpenAI 300億美元的投資,正是這「2000億美元」的一部分。
實際上,自從今年3月底軟銀集團投資OpenAI消息確定之後,軟銀集團的股價,已經從約5700日元/股的低點,直線上漲至23000日元/股以上——自4月初至今,總市值漲至驚人的4倍。
軟銀的總市值更是一度站上了33萬億日元(1.57萬億人民幣)大關,僅次於豐田汽車,成為東京證交所第二大上市公司。而孫正義持有的軟銀集團的股份,依然高達33.74%。這是他個人財富暴漲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軟銀集團股價暴漲,投資OpenAI只是原因之一。10月8日美股納指與標普500指數齊創歷史新高,10月9日日股日經225指數、東證指數也刷新歷史紀錄。大牛市的樂觀情緒下,各種積極因素都會被放大。
比如親自下場「炒股」:截至今年3月底,軟銀集團對英偉達的持股增至約30億美元,上一季度還是10億美元。同時,軟銀集團還購入了價值約3.3億美元的台積電股票以及1.7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買的還都是近來持續暴漲AI概念頭部股票。
比如目前軟銀集團旗下最大的「實體」資產Arm。這家創立於英國劍橋的公司,核心業務是晶元電路設計與IP核授權——通過提供成熟的「圖紙」,幫助晶元製造企業快速落地產品生產。特別是在手機晶元領域,Arm架構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16年,軟銀集團用320億美元全現金收購Arm。彼時,孫正義將Arm視為抓住物聯網大潮的門票。這是軟銀集團歷史上最大的收購,但當時並不「划算」:Arm年利潤只有數億美元。
2023年9月Arm在納斯達克上市,定價51美元/股——軟銀集團拿出約10%股份向公眾發售,之後仍持有約90%股份。
但隨後時運又來了:AI大潮。作為晶元設計巨頭的Arm(ARM.O),股價一直在攀升。
就在10月14日當天,隨著OpenAI自研AI晶元採用ARM架構的消息釋出,其股價更是一度衝上180
美元/股的上方。別忘了,OpenAI也已是軟銀系企業了。
孫正義的終極押註:讓AI接管物理世界
野心和想像力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孫正義很早就對AI產生了巨大的投資興趣。
早在2012年,軟銀集團就設立了軟銀機器人公司,並在2014年就發布了人形機器人Pepper。2016年6月,在日本的千葉市孫正義、馬雲、郭台銘還曾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富士康、阿里巴巴向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分別注資145億日元。
2017年,千億美元規模的軟銀願景基金一期成立。是年,孫正義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未來投資計劃峰會上發表演講,稱軟銀願景基金投資的主要方向是AI。
他那時將AI的浪潮類比為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人們蜂擁而至,西部開啟繁榮。但彼時,市場對AI並不是那麼樂觀。直到7年之後的2024年,AI浪潮席捲全球。
孫正義這局算是贏了嗎?他覺得還不夠,還在加碼。
軟銀集團10月8日發布消息稱,以53.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士-瑞典企業ABB的工業機器人業務。雙方已簽署協議,擬於2026年內完成收購。
工業機器人是能在工業生產場景中按預設程序或指令,自動完成焊接、裝配、搬運、分揀等重複性、高精度作業的自動化裝置:如機械臂、AGV等設備。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ABB是與安川、發那科、庫卡並列的「四大家族」。ABB公開的信息稱,其機器人業務單元目前擁有約7000名員工,2024年銷售收入為23億美元,約佔ABB集團總收入的7%,運營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12.1%。
AI是大腦,工業機器人是四肢——可以這麼說,也有不準確之處。因為與現有的基於文字信息訓練的AI不同,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需要大量基於工業生產場景的行為數據——這是即便再高深的論文都不能給予的。
正如孫正義在今年6月發布的2025年財報社長致辭中所言:「能主動行動的人工智慧體,與可進行物理操作的機器人,將跨越所有職業領域,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社會。」
從更宏闊的未來視角看,工業機器人僅是其AI接管物理世界終極押注的起點——工業機器人技術搭建起的AI
與物理世界的介面,讓AI從數字空間走向現實場景。孫正義的真正野心,或許是未來通過千萬個自主決策的機器人,承接人類生活與生產中的物理勞動,最終構建未來新世界。
工業機器人是ABB的明星業務,今年4月ABB雖宣布了擬分拆該業務獨立上市,卻無出售計劃。但作為全球頂尖的「獨角獸獵人」,孫正義嗅覺異常靈敏——僅半年,這筆收購交易便迅速敲定。
悲觀者未必總是對的,樂觀者在前行中也可能迷路,不過正處盤中「小勝」的孫正義,依舊保持著看準就下大注的風格。
孫正義還在豪賭。畢竟,AI與人類的交集才剛剛開始。
現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蔡崇信,是當年孫正義和馬雲最初見面的見證者。正如不久前蔡崇信在All-in
Summit峰會上與白宮AI和加密貨幣負責人戴維·薩克對話時所言:
AI競賽不是贏者通吃,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