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差了,什麼都看不見,白茫茫一片。」10月3日,張瑜在爬珠峰東坡時拍攝的一段視頻里這樣說。視頻中,灰黑色的岩石已經覆蓋了一層白雪。也正因此,張瑜和一位朋友決定原路撤返,同行的另外3人則繼續前進。
暴雪發生在10月4日夜晚。第二天,有網友發布求助信息稱,西藏珠峰東坡營地暴雪導致近千人被困無法下山。張瑜的3個朋友也在其中。
據報道,珠峰本次降雪是近年同期最強暴雪,能見度不足1米,加烏拉山口等關鍵路段被暴雪完全覆蓋。遊客因道路結冰被困,被迫在帳篷中避險。多個徒步隊伍滯留曉烏錯、湯湘、熱嘎等營地,有人員出現失溫癥狀。
這是張瑜等人第一次徒步珠峰。珠峰東坡平均海拔5000米,與動輒五六十萬元、需要專業攀登技術的雪山登頂項目相比,珠峰東坡徒步的門檻更低,遊客只需具備基礎體能和適當裝備,就能欣賞到雪山景色,被徒步愛好者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
高原徒步是近年來戶外圈最熱門的項目之一。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教授、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石培華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以高原徒步為代表的旅行方式,是旅遊從過去的「觀光休閑」轉入「體驗探索」的新階段。「徒步具有個性、探索性、挑戰性,能使人們從慣常的生活環境中『超脫』出來,是人們對回歸自然的精神追逐。」
但與此同時,風險也頻頻出現。在珠峰東坡經歷暴雪時,多名徒步者從甘肅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百花掌區域私下進入祁連山區冷龍嶺區域,由於持續降雪等因素,他們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老虎溝高海拔區域受困。
徒步者、組織者和地方管理者如何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已是高原徒步的必答題。
10月5日中午,珠峰東坡,徒步遊客在深雪中撤離。圖/受訪者提供
危險的暴雪
林滿是這次珠峰東坡徒步團的一名領隊。他們徒步的周期是8天7晚,這也是珠峰東坡大環線常規的市場線路設計。
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隊伍在10月4日早晨從俄嘎營地出發時,天上飄的還是雨夾雪,到了中午變為鵝毛大雪。真正的危機出現在當晚20時左右,「大雪還在持續不停地下,措學仁瑪營地的雪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大家心裡有些恐慌」。他告知隊員要準備提前出山,大家都同意了。
林滿和其他3個領隊整晚都沒有睡覺,因為需要給遊客的帳篷抖雪,把周邊的雪鏟開。「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不鏟雪抖雪,大概一個小時,帳篷就會被壓塌。」
到10月5日凌晨2時左右,林滿有些無能為力了。「那時營地的雪已有40厘米左右的厚度,帳篷被沒過很大一部分。過了幾個小時,最厚處的雪已達到人的大腿根。」
當時營地約有300人,大部分仍在猶豫,不想就此停止徒步旅途。林滿卻決定立刻撤離,「越晚風險係數越高,變化也越多」。
營地有數十頭馱物資的氂牛,林滿告訴氂牛管理人,讓它們走在前面,把雪踩平,方便被困者出山。10月5日9時,林滿一行人開路撤離,後面的隊伍也陸續跟著往外走。
撤離到總行程的三分之二時,他們遇到了背著物資往裡走的當地村民;到距停車場一公里時,又遇到鄉政府人員和醫療人員往山裡趕。林滿後來才知道,此次暴雪導致近千人被困。而直到10月8日,最後一批徒步遊客才在救援力量的幫助下,安全抵達曲當鎮接應點。
暴雪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襲擊」了青海省祁連山區冷龍嶺。10月2日,魏名一行12人到達冷龍嶺。在此之前,他們本來計劃前往甘肅省的扎尕那山徒步,但臨時得知封山,所以轉移了目標。
前往冷龍嶺時,魏名很糾結。「天氣預報顯示,後兩天的天氣不好,我擔心裝備不夠用,甚至不好出山。另外,其他人說冷龍嶺最後一段路很危險,我擔心雨雪會加劇危險。」但她不想掃興,還是和大部隊一起出發了。
魏名和隊友都是越野跑選手,體能和戶外經驗都不錯。但實際徒步過程中,在沒有雨雪的情況下,她都覺得路很難走。10月3日,三名隊友因高反下撤,10月4日凌晨2時,開始下大雪,不過天亮雪就停了。「後來出太陽,天氣很好,風景無限,我心想:今天這冷龍嶺埡口還不輕鬆拿下?」
然而,他們下坡又上行,路跡不清且多變,有數次滑墜風險。「到達最高埡口後,下坡的河谷才是噩夢,前腳掌硌得生疼,河邊亂石堆又極容易崴腳。傍晚我們實在走不動了,就在河邊紮營。前半夜風雨沒停,第二天凌晨又開始下雪,早上起床,天地都白了。」
他們在10月5日14時走完最後10公里出山路。這期間雨雪一直沒停,困難不斷疊加。在徒步的最後幾公里,她遇到3名上山的民警,對方說有人報警尋求救援。出山之後,魏名遇到了救援隊車輛,被載到了一個汽車站。
10月7日,青海省發布通報稱,此次搜救工作累計成功轉運被困人員251名,1名被困人員因失溫及高原反應遇難。
10月5日早晨,珠峰東坡營地暴雪後帳篷被埋。圖/受訪者提供
「有腿就行」?
同樣在10月2日進入冷龍嶺徒步的林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根據他的沿途觀察,此行徒步者中有三四成是缺乏必要經驗和裝備的新手。他認為,正是這部分相信「有腿就行」的冒險者,在惡劣天氣下無力應對,最終觸發了大規模公共救援。
參與此次珠峰東坡徒步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王漢堡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他的觀察中,此次珠峰東坡徒步的新手至少佔一半。「我們在徒步過程中遇到很多人,我問他們今天目的地是哪裡,他們說『我也不知道,跟著領隊走』。我問他們有沒有應急裝備,他們說,『領隊會幫我們準備好』。」
在前國家登山隊教練、巔峰探游負責人、巔峰戶外運動學校創始人孫斌看來,能在高原徒步的人都須具備一定技能,非常人能及。「一個海拔四五千米的地區,埡口多、路程長,風險和難度級別都是很高的。」因此,高原徒步者需要具備安排吃穿住行、根據地形通聯和導航、急救等「硬技能」,與團隊溝通、處理分歧等「軟技能」,以及風險識別等判斷與決策技能。
「中國大部分的珠峰東坡徒步者,在面對高原極端天氣時,身體素質、技能和經驗上都是不合格的。」孫斌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
高原徒步為什麼會有大量「小白」蜂擁嘗試?設計過國內多條千公里級徒步路線的孤月是徒步資深愛好者。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的民間戶外浪潮有40多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公路徒步興起。2000年後,山野徒步的路線開始發展,危險性相較公路徒步更高。「像秦嶺鰲太線和天山狼塔C+V這種典型商業路線,都是2000年後開闢出來的。」
在孤月的印象里,珠峰東坡等高原徒步路線,是在2015年左右進入人們視野中的,「念青東路線在2017年特別熱,梅里北坡則在2019年後開始爆火」。在高原徒步路線集中的西藏、四川、雲南、青海、新疆等省份,四川和雲南的徒步路線因交通和旅遊業的發達較早火爆,其他省份緊隨其後。新疆的烏孫古道、西藏的庫拉崗日、四川甘孜丹巴縣黨嶺等,也都是熱門目的地。
多位受訪者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2023年是徒步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時間點:人們對戶外活動、追求健康的願望格外強烈,大量有關徒步的帖子風靡社交平台,戶外運動市場整體呈現強勁增長。
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2024年「徒步」相關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筆記攻略數量增幅超190%;「徒步一日游」「爬山徒步」等關鍵詞增幅均超過400%。今年「十一」假期,「戶外徒步」關鍵詞在美團的搜索量同比增長超253%。
扎西羅布是西藏日喀則市曲當鄉的一名高山嚮導,主要帶領遊客徒步珠峰東坡、希夏邦馬和洛子峰等。據他觀察,近年來前往當地的徒步者數量明顯增加。今年「十一」假期,曲當鄉的住宿設施首次無法滿足遊客需求。「賓館都已經滿了,只能睡在學校里。」扎西羅布說,當地不得不借用小學校舍作為臨時住宿點,「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達娃是珠峰東坡的一位村民,從2017年開始做高山嚮導,主要帶人走岡仁波齊、希夏邦馬、珠峰東坡這三條徒步線路。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兩年遊客顯著增多,大部分是25至38歲的都市白領。
他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小白」來到珠峰東坡徒步。「他們不會應急,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缺乏徒步必備的技能。7天6夜的行程,有些人今天進山,第二天就受不了下山了。」
達娃認為,這與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的帖子宣傳徒步線路「有腿就行」有關。《中國新聞周刊》也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發現,「哈巴雪山,一座有腿就行的雪山」「奧太娜,小白也能拿捏的雪山」等帖子並不鮮見。這些帖子往往將海拔數千米的雪山攀登描述為「新手天菜」「體力好無高反就能沖」。有人根據相關路線徒步,發帖反駁稱,自己凌晨3時冒雨出發攀登,經歷嚴重高反和體能極限,「說什麼有腿就行都是騙人的」。
孫斌認為,戶外商業團隊的繁盛使得一些經驗缺乏的徒步者得以通過購買服務,彌補體能、技能和心理上的不足。《中國新聞周刊》從一些商業團隊了解到,其能提供的服務包括前期的風險評估、路線規劃,徒步過程中的嚮導、公用物資配備等後勤保障,以及遇到意外時的及時決策和下撤安排等。比如,從拉薩出發的全程安排、氂牛馱運物資、營地餐飲服務到專業嚮導陪同,使得沒有豐富高原經驗的徒步者也能相對安全地完成珠峰東坡的徒步旅程。
成都悟野家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楊槐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所帶團隊每人收費為9980元,除個人衣物和裝備系自理,其餘均為商業團隊提供,包括酒店和大巴車的費用,進山的門票費、氂牛費,露營的早餐和晚餐、水果和零食,發電機、衛星電話,甚至桌子、防潮墊、板凳等物資。
「很多人徒步經驗缺乏,只依靠商業團隊。但凡商業團隊沒有做好準備,那不就玩脫了?」王漢堡說。
10月6日夜間,珠峰東坡,救援車輛及人員在徒步出口地接應點待命。圖/受訪者提供
救援難題
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向高原徒步,因為體能、技能、心理準備等缺失,任何突髮狀況都有可能導致安全事故。
此次珠峰暴雪就來得很突然。一位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事實上,每年10月是珠峰降水較少的時期,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是登山活動的好季節。
楊槐海也表示,進入10月下旬,因降雪增厚、路況複雜等,山區將進入封山期,「通常情況下10月中旬以後我們就不會進山了」。因此,10月初是珠峰東坡徒步的最佳時間,也是最後期限。楊槐海帶隊徒步這麼多年來,從沒有遇到過這時候下暴雪的情況。
徒步珠峰東坡的張瑜,在天降暴雪前下撤的重要原因是,她意識到了高原的危險和救援的艱難。
「我們遇到了一位獨自來珠峰東坡徒步的遊客,找了馬幫,結果高反嚴重,從馬上掉下來,馬幫就直接把他丟下了。」隨著徒步火爆,珠峰東坡等路線的馬幫發展了起來,主打輕裝、省力,部分路段人可以騎馬通過。但張瑜等人發現這位遊客時,他獨自一人坐在營地,手機沒有信號,臨近失溫。張瑜幫這位遊客打了救援電話,當時還未下暴雪,「但當地救援說第二天17時才能來」。
高原救援的難度超乎想像。阿旺羅巴是曲當鄉的村民,自2022年被當地推選為珠峰東坡徒步路線的負責人,負責收費、物資管理、救援等工作。阿旺羅巴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該路線「沒有避難場所,是無人區」。他介紹,村裡組建的民間救援隊可響應徒步者的求助需求,村民可攜帶馬匹進溝救援,但在極端天氣下,救援行動會受阻。
何峰是四川一名有10多年高原雪山攀登經驗的高山嚮導,曾從事多年高原救援工作。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高原救援的難點是路程遙遠,救援等待時間長。在等待救援時,傷者可能會因高反和失溫遇難。
失溫和高反是徒步者面臨的主要風險。一名參與珠峰東坡救援的消防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10月7日凌晨,救援人員曾將一名因肺水腫而無法行動的遊客背運至安全地帶,並移交現場醫護人員。
10月2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丹巴縣丹東鎮的卓雍措湖埡口附近,一名20歲的女孩徒步時出現高反、失溫等情況,被路過遊客和當地警方、鎮政府工作人員、醫務人員接力救援,運送至醫院。其母親表示,目前,女兒腦水腫嚴重,仍在醫院重症監護室接受搶救,還沒脫離生命危險。「昨天緊急手術後還沒醒過來,醫生說可能會做第二次手術,也許會醒過來,也許會成為植物人。」
此外,高原救援需要大量人力。「一個人求救,得幾個人把他抬出去。在雪線上可以利用睡袋和防潮墊做一個簡單的臨時救援裝備,幾個人拉著走。而雪線下來以後的碎石坡,有很多懸崖路況,一個人空手走路都覺得困難。因此高原救援大都是10人以上,輪流抬,爭分奪秒把人運出去。」何峰說。
據報道,此次珠峰東坡暴雪的救援,西藏定日縣委、縣政府累計組織投入公安、消防、醫療、基層幹部、群眾(氂牛馱隊)等人員900餘人,調派轉運大巴等車輛140餘台,調集馬匹及氂牛200餘匹(頭)。
10月5日,珠峰東坡,暴雪後帳篷外的氂牛。圖/受訪者提供
如何進行安全管理?
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335起,涉及人員1126人,受傷92人,死亡84人,失蹤11人。其中發生事故最多的項目為徒步244起、登山24起。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表示,「十一」假期珠峰東坡暴雪事件表明,在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依賴傳統經驗的「黃金季節」已非絕對安全。對於「看天吃飯」的戶外運動,徒步者、組織者及監管部門需高度關注極端天氣風險,釐清各自權責,補足各自短板。
首先,徒步者作為旅行方式的自主選擇主體,應對風險有所預知,並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心理準備。孫斌認為,在身體層面,12歲以下、60歲以上、有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徒步者應慎重前往高原地區徒步;在經驗層面,一個人沒有相似海拔、行程的徒步經歷及住睡袋、搭帳篷等基本技能,「心理不夠強大」,也不適合前往高原地區徒步。
其次,中國旅遊研究院研究員黃璜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商業團隊作為當前徒步市場的重要服務提供方,應加強行業自律,做好風險把控。「比如提高准入門檻,新手的容錯率很低,招太多人進山,不符合風險管理的邏輯。」孫斌說。
他還指出,人進入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區,身體至少需要5天適應期,但許多團隊「直接就上了」。「高原地區降水超過10厘米就是很可怕的降水規模了,一些團隊需要反思進山的決策是否合理。另外,一些隊伍在暴雪前就撤了,這說明領隊的風險判斷也很重要。」
僑北是一名在雲南從事高山嚮導和高山攝影師工作超過10年的專業人士。他說,對徒步者應設有明確的准入門檻,要求提供健康證明、接受健康狀況評估,並根據海拔設置相應經驗要求。出發前,公司會為徒步者提供系統的行前訓練指導,包括針對性的體能訓練方案和裝備檢查清單。
此外,僑北的團隊也會對嚮導隊伍進行專業培訓,要求所有嚮導必須持有國家認證的從業資質,並定期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學習最新的救援技術和應急預案。
更重要的是,景區和地方政府也應守住安全管理底線。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文化旅遊研究院研究員、多家5A景區文旅策劃顧問孫震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一般自然景區都會有救援等醫療保障、遊客服務中心、值班人員等配套服務,但這些在高原地區較難實現。
孫震指出,在高原景區,管理者最多會在交界處設置告示牌,說明未開發區域禁止入內,或者對一些遊客進行勸返。「但在這樣的野外區域,徒步者隨便找一條道就走過去了,(管理者)很難控制。」這也是孫震認為高原徒步只能停留在事後救援,幾乎無法做到事前預防的主要原因。
不過,黃璜認為,景區需建立能夠精準直達每位遊客的天氣、地質災害等安全信息系統,使遊客能夠知悉未來旅程中的風險,景區的應急預案也應更完備。「另外,珠峰東坡等危險且生態脆弱地區,應考慮環境承載量,根據不同情況對準入人數進行科學估算。」
對於國內徒步路線管理的優化方向,黃璜和孤月都提到了美國的步道系統。美國國家級步道包括國家休閑步道、國家風景步道、國家歷史步道、連接及附屬步道四種類型。
美國《國家步道系統法案》指出,步道建設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戶外休閑娛樂設施,並對某一特定地區的國家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自然景觀進行保護與利用,包括沙漠、濕地、高山、峽谷、河流、森林等具有重要特性的地質地貌結構。
法案對步道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詳細規範:內政部和農業部對國家步道進行宏觀管理,制訂步道建設的戰略計劃;國會決定每條步道的主管部門,主管部門需與該步道所在州、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相關機構共同協商決策。在日常維護管理上,步道主要由志願者團隊組成的步道管理協會或聯盟負責,內容包括發布相關信息、管理與保護、宣傳、社區關係維護等。
「目前我國對高原雪山、湖泊等自然景觀的開發還存在『景區經濟』思維,要麼不準進入導致資源無法有效利用,要麼可能過度開發對資源造成破壞。對於此類自然景觀,未來還需從『設施建設導向』轉變到『旅遊活動導向』上,在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小的同時豐富旅遊活動,健全管理系統,最大程度地發揮此類景觀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黃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