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0 月

中國的禁忌 紐時資深駐華記者談習近平接班人問題

本周,大約370名中國共產黨高級官員在北京開會,制定中國的下一個五年計劃,預計將討論家庭支出、老年護理和機器人等問題。我和我的同事、報道中國逾20年的資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談了談,探討一個雖未列入議程卻牽動無數人心的問題:誰將是習近平主席的接班人?

毛澤東執政直至82歲逝世,當時他因病已無法勝任。其繼任者鄧小平推行了國家主席兩屆任期制。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民又增設了高層官員強制退休年齡——最初定為70歲,後降至68歲,但為自己破了例。

習近平將這兩個規定都取消了。他今年72歲,比特朗普總統(79歲)和俄羅斯總統普京(73歲)都年輕。儲百亮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他所稱的「禁忌問題」。

所以,習近平會是那個把下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底的人嗎?

我很相信會是他。

如果我們研究習近平的言論和政策,會發現其中展現出中國在2035年及更遠未來的雄心與願景。這釋放出一個信號: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希望繼續留任。

他談過接班計劃嗎?

沒有。這是中國政治的禁忌之一。他不會談論這件事。沒有人真正談論它。但人們會研究字裡行間的意思。目前中央領導層中尚未出現可能接替習近平的人選。

讓接班人到位需要數年的時間,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正確的經驗,承擔正確的任務。鑒於我們沒有看到較為年輕的人士擔任這些關鍵職位,我們可以推斷這個過程還沒有開始。習近平甚至還沒有開始在棋盤上布局。

你認為他為什麼如此抗拒選擇接班人?

其中一部分原因無非是政治上的盤算,跟其他地方並無不同。一旦指定繼任者,人們的注意力甚至忠誠度就會開始轉移。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完全是自私的考量,但習近平深信自己是註定的領袖,在機遇與危機並存的時代擔當大任,肩負著確保中國與共產黨存續發展的使命。理解這種歷史使命感,方能真正理解習近平。

這與過去中國領導人的做法有何不同?

從某些方面看,習近平的做法打破了他的最近幾位前任開始形成的模式。胡錦濤和江澤民都在執政約十年後卸任——江澤民的任期稍長。(習近平自2012年末執政至今。)

胡錦濤鼓勵這樣一種觀點,即雖然中國沒有民主化,但現代化進程也讓中國變得更傾向集體領導,更受規則驅動,更加可預測。他極度注重實現乾淨利落的權力交接,而他的繼任者恰好是習近平。

習近平上台後,其立場逐漸明朗:他認為集體領導制是錯誤的——這種模式助長了黨內派系鬥爭、腐敗現象、對中央領導人的不敬,最終損害了黨的根本利益。因此習近平回歸了毛澤東和鄧小平時代不受約束的中央集權領導模式,形式有所不同。但這種模式使權力交接變得更為複雜。

你認為這對中國政治有什麼影響?

目前習近平權力如此之大,似乎短期內沒有卸任的跡象。

但假設五年或十年後,體制內人士可能會開始更多思考這種安排的長期穩定性,並質疑習近平推遲權力交接是否在埋下動蕩的種子。終有一天,習近平的年齡將迫使官員們正視這個問題,即便他們無力改變現狀。屆時不同潛在接班人陣營之間可能出現權力角逐。

老年領導人拒絕讓出權力曾是蘇聯政治的一個主題,對嗎?這可能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習近平細緻研究過蘇聯歷史。他把蘇聯的垮台歸罪於選錯了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結果證明他是一個修正主義的改革者。

但是,雖然中國的領導層確實在變老,但它還遠不是一個完全的老人統治。領導層正在培養和提拔出生於70年代的幹部。有一些40多歲甚至30多歲的年輕官員身居省級和市級要職。

這表明高層意識到需要代際更替——當然,這不適用於習近平本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