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受多輪颱風影響,廣西百色多地被洪水浸泡數日,水位一度升至房屋二樓,形成「水上孤島」。目前,積水尚未完全消退,但渾水逐漸變綠。
據百色市防汛救災情況通報會2025年10月18日通報,9月25日至10月7日,受「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三個颱風連續疊加影響,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靖西、德保、田陽、那坡等縣(市、區)過程雨量超過400毫米,最大降雨量達698.4毫米,全市平均降雨量較歷年同期偏多5倍以上,12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其中靖西市、德保縣受災最為嚴重。
截至10月22日12時統計,全市已有296個內澇點的積水成功消退,內澇點消退總數已佔累計發生總數的八成以上。目前,未消退的內澇點已減少至69個。
目前,排澇工作仍在進行中。百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建華在上述通報會上表示,為應對內澇災害,百色市組織水利、水文、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專家分組赴各內澇點積極探尋排澇治澇方案。針對各內澇點實際情況制定「一點一策」治理方案。
被洪水浸泡的村屯
在廣西百色靖西市新甲鄉大甲街,洪水還未完全退去,村民自發架起了一座出行之橋,趕集買菜、上學看病,漸漸恢復生活秩序。
「今天,洪水才算退,退了有十幾公分吧。」2025年10月23日下午,陸承熟告訴界面新聞,安能救援隊今日上午才開始正常抽水。
「10月6號下的雨,但當時沒意識到,雨會下這麼長時間。」陸承熟說。
據陸承熟講述,由於地形原因,當地村民已經習慣了漲水。「往年積水還沒這麼嚴重,村裡小孩還會在裡面游泳。」但像這次的洪水,陸承熟坦言:30年難能一遇。
42歲的陸承熟是一名郵政快遞員。10月7日,水漲上來,他趕緊把站點內的快遞打包成麻袋,堆在自家房屋二樓。
「當時,房屋一樓都被淹了,足足有一米深。」陸承熟家的廚房就在一樓,無奈只能在屋頂搭個簡易廚房。「住在大甲街的154戶基本都是三四層小樓,洪水來臨後,留守在家裡的村民在屋頂做飯成了常態。」陸承熟說。
過去的大甲街從不清閑,十幾個村屯的人來這兒趕集,熱鬧的人潮能把街道堵得滿滿當當。可洪水一來,積水漫在街頭巷尾20日未消,村民出門買菜成了奢望。

新甲鄉大甲中心小學。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辦法總比困難多。10月11日,大甲街留下來的男人們自發架起一座80多米長的鋼鐵橋,一頭連接著村衛生院,一頭連接著村小學。
現在,靠著這座鋼鐵橋,大甲街的村民已生活了12天。陸承熟所在的網點也已開始正常營業。但談及自己的損失,陸承熟還是難掩失落。
目前,陸承熟所在的網點一個月收入2800元。最大的收入則是自己一畝二的稻田、兩畝多的玉米地以及十幾畝的李子樹,但如今都被洪水淹沒。
「剛熬過大旱,又遇上澇災,這日子真難。」
陸承熟望著自家十幾畝李子樹,滿眼心疼。他之前為護著這些樹,沒少費心血才挺過乾旱,如今果樹卻全泡在水裡。「算下來,損失大概得有30多萬。」
他嘆著氣,語氣里滿是無奈。

村民在鋼鐵橋上穿行。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類似的情景,在百色多地村屯均有出現。只不過,沒有大甲街的鋼鐵橋,其他村莊出行還是需要靠竹筏、皮艇等交通工具。
「熬了快一個月的時間,水位終於下降一些了。」廣西百色市隆林克長鄉東王壩子張吳美告訴界面新聞,洪水浸泡村子已半月有餘,水位一直沒有下降,村裡的孩子們每天只能靠坐船去上學。
眼下,儘管水位略有回落,但村子仍被積水包圍。「降水速度太慢了,不知道何時才能完全降下去,開始正常生活。」張吳美說。
10月21日,廣西百色市德保縣那甲鎮多睦村一村民楊新陽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全村已全部撤離到鎮上的敬老院居住,一日三餐政府供應,由於水位還沒下降,中國安能已於20日去村裡排查情況。
10月23日,楊新陽向界面新聞表示,當地水位已有所回落,但積水仍未完全退去,尚需時間。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靖西市果樂鄉交懷村下轄各村屯。
據界面新聞採訪了解,目前當地大部分村屯積水正逐步消退,但個別村屯因地勢原因,積水仍未退去。其中,田東縣巴立村、新靖鎮崇德村及雅麗村大力屯的洪水已完全退去,巴立村已啟動消殺工作。
巴立村隴外屯村民黎湘花告訴界面新聞,10月18日,村裡洪水便退至低洼處,19
日大家開始著手清理工作。「不少被水泡過的傢具都沒法用了,我父母這幾天一直在清理家裡的淤泥,還能用的傢具就收拾出來接著用,不能用的只能扔掉。」
23日當天,鄉衛生院工作人員到黎湘花家中,現場示範消殺藥劑的使用方法。按照要求,需待消殺工作全部完成後,村民才能將家畜領回家中。
據通報顯示,截至目前,百色市緊急安全避險轉移1.02萬人,其中緊急轉移安置群眾6963人,實現「零因災死亡、零人員失蹤」目標。
「積水難消」的原因何在?
雨量多疊加喀斯特地貌是這次洪災過後,百色當地「積水難消」的主要原因。
據「廣西發布」10月12日消息,此次災情是受颱風強降雨影響,河道自然匯流水位上漲所致。自9月下旬以來,百色市接連遭遇颱風「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相繼影響,短時間內形成的持續性降水遠超自然排泄能力。僅9月30日12時,百色水利樞紐入庫流量從當日0時的1200立方米/秒迅速攀升至8600立方米/秒,創工程投運以來的極值,當日14時,百色水利樞紐正式開閘泄洪。
百色地區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之一,該地貌的岩石縫隙多、土層淺薄。一旦遭遇極端降水,地下水位暴漲,反而更容易引發地下河水反涌。並且,當地四面環山,而村莊多位於低洼盆地中,被村民形容「炒菜鍋」,在多輪降水面前,更是「匯水容易,排水難」。
「百色的內澇,難在『看不見的地下網路』。」百色水利電力設計院副總經理楊麗梅在百色市防汛救災情況通報會上用「地下迷宮」形容當地水文特徵。
楊麗梅解釋,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經長期溶蝕,形成了跨鄉鎮,甚至是跨市域的地下河系統,平時是排水通道,此次極端降雨卻讓其「反向涌水」。
「地下水位超過臨界線後,原本向下流的地下河,反而從低洼處向上冒水,加上洪水帶來的雜物堵塞消水洞,積水自然難退。」楊麗梅舉例稱,德保上游的地下水通過暗河流到靖西下游,若下游消水能力不足,上游窪地就會出現「雨停澇增」的情況。
「這也是喀斯特地貌的結構性缺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管理與發展系主任、副教授孔鋒告訴界面新聞,百色下轄靖西市90%以上區域為峰叢窪地地貌,地下河系統複雜但易堵塞。
「這種地貌雖理論上具備較強的地下水儲存能力,但地下通道分布不均。部分區域地下河管道狹窄或分支過多,導致排水效率低下。例如,新甲鄉大進屯因地下河入口被淤泥堵塞,積水無法通過傳統抽排方式解決,只能等待自然消退。」孔鋒說。
對於公眾關心的「為何不全面用抽水機排澇」問題,楊麗梅也坦言,喀斯特窪地間通過地下河緊密相連,單點盲目強排會形成「抽水漏斗」,「把甲村的水抽到乙村,反而擴大災害範圍,必須先摸清整個水文單元才能動手。」而針對「挖隧洞排澇」的建議,她強調需先做詳細勘察,「地下全是溶洞和裂隙,盲目開挖可能引發涌水,風險太大。」
目前,部分內澇點已形成初步處置措施。因不同內澇點情況差異大,所以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不同的排澇方案。
據央視新聞最新報道,德保縣有18個村屯出現內澇,其中,那甲鎮的多睦村積水消退緩慢且排澇難度大。
央視新聞稱,多輪強降雨後,多睦村已形成面積達 26
萬平方米的積水區。積水難退除降雨影響外,還與上游多旁水庫密切相關:該水庫當前存有 8000
萬方水,這些水會流經多氣窪地,而多氣窪地通過地下暗河與多睦村相連,導致庫水持續湧入村內。同時,多睦村僅依靠一條排水不暢的地下暗河向外排水,雙重因素疊加使得村內水位居高不下。
10月20日,安能一局57人攜帶抽排水車等設備赴廣西排澇救災。針對「一點一策」排澇治澇方案,安能救援人員則在連接水庫和多氣窪地之間最狹窄的埡口處修建擋水壩,防止水庫的水進一步湧進村子。同時,還通過人工抽排的方式將村裡的水逐漸抽排到水庫,加速村裡洪水消退。
據央視新聞報道,10月21日,整個埡口的擋水工程全部完成。隨著上游擋水工程的基本完成,對多睦村的抽排水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多支救援力量攜帶了大型抽排設備,正在加緊抽水。
中國安能一局百色洪澇災害搶險副指揮長邊防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的抽排完全不同於平時內澇的抽排,它從抽的到排的高差有38米,距離達到670米,首次遇到這個難度。我們緊急調派一台能夠實現高揚程的抽排設備,從8米揚程調整到25米的高揚程。
除了按照「一點一策」方案做好排澇治澇工作外,李建華還表示,百色市將分階段推進4項工作:首先是內澇消退後及時開展村莊清淤、消殺防疫、房屋安全評估及飲用水檢測,確保群眾返家後住安全房、喝乾凈水;其次是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和生活服務,全力保障好群眾的飲食、住宿、醫療、教育等基本需求,確保群眾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再次是加快修復受損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儘快恢復正常運行;最後則是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組織技術人員上門提供種植、養殖技術指導,幫助群眾做好農作物補種、改種和畜禽補欄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