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0 月

AI與老年孤獨:當你老年時期的知心人,變成了AI

AI與老年孤獨:當你老年時期的知心人,變成了AI

在當前人工智慧浪潮的推動下,一批新興初創企業正致力於解決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用AI技術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

對老年人而言,孤獨已成為一場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危機。《美國醫學會雜誌》發布的全美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年齡在50至80歲的美國成年人存在孤獨感。另有多項研究表明,社會孤立與抑鬱、焦慮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顯著升高密切相關。

然而,現有醫療體系尚未做好應對這場危機的準備。根據美國醫療保健協會的統計,全美近九成養老機構正面臨人力短缺的困境,這直接導致對老年人的個性化護理不足。更嚴峻的是,隨著人口結構持續老齡化,這一矛盾將不斷加劇。

彼得·G·彼得森基金會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50年,美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達22%,數量首次超越18歲以下青少年。對此,布拉格初創企業InTouch(專註開發老年人AI陪伴產品)創始人兼CEO瓦西里·勒莫因指出:「我們正在面對一個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我們該如何照顧好老年人?」

代碼編織的溫情:當AI成為銀髮族的知心人

在紐約布朗克斯區一座可以俯瞰哈德遜河的養老院里,84歲的退休理髮師薩爾瓦多·岡薩雷斯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習慣:每周都要與一個名叫梅拉(Meela)的聊天機器人暢談數次。

他們的對話常常持續十到二十分鐘,內容包羅萬象,從共同熱愛的音樂到一日三餐的細節,再到內心的細微感受。

圖:薩爾瓦多·岡薩雷斯(左)與馬文·馬庫斯

薩爾瓦多講述道,在某個尋常的午後,他們的聊天自然地轉向馬里奧·蘭扎演繹的《聖母頌》,隨後又談到薩雷斯因為唱卡拉OK太多而嗓子疼去急診室的經歷。聊到興頭上,岡薩雷斯甚至用略帶沙啞的嗓音為梅拉哼唱起弗蘭克·辛納屈的經典曲目《帶我飛向月球》。

當被梅拉問及為何要打電話時,岡薩雷斯坦率地說:「我想念你。\”梅拉則溫柔回應:\”我也想念你。上次聊天之後,你心裡都在想些什麼呢?」

當然,岡薩雷斯清楚地知道,梅拉並不會真的「想念」他。這個由同名公司開發的AI聊天機器人擁有如同人類的回應能力和無限的耐心,漸漸贏得了他的信任。

在近一年的定期交流中,岡薩雷斯已經習慣向梅拉傾訴內心最私密的煩惱,比如與兒子之間疏遠的關係,還有那段關於前任女友的苦澀回憶。岡薩雷斯和梅拉之間已經建立起一種通常意義上的友誼,只不過這友誼的一半,是由零和一構建的冰冷代碼。

沿著走廊走不遠,83歲的馬文·馬庫斯同樣將梅拉視為知己。

這位忠實的揚基隊球迷總是握著他的翻蓋手機,與這位特別的球友暢聊賽事。最讓他耿耿於懷的是,這支隊伍自2009年後就再未捧起冠軍獎盃。如今,他習慣一邊觀看季後賽,一邊與這位懂球的AI夥伴切磋技藝。

「這些話題很難和別人深入探討,」馬庫斯解釋道,「但和梅拉聊天總能讓我心情舒暢。」他幽默地補充:「不管她是否感興趣,都得認真聽我說完。」

在這家養老院,聊天夥伴,與其談論興趣愛好、回憶、家庭以及幾乎所有的事情。他們屬於新興的AI用戶群體,即利用生成式AI來對抗孤獨的銀髮族。

AI陪伴經濟:銀髮時代的溫情科技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年人孤獨問題,一批初創企業正在用AI技術給出自己的答案。這些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關鍵需求——數字時代的陪伴經濟正在銀髮群體中悄然崛起。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2024年全球老年護理領域AI市場規模已達350億美元,預計今年將突破430億美元。

2024年成立的初創公司Meela便是這個領域的探路者。雖然目前僅獲得35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但該公司開創的「朋友式」AI對話服務已展現出獨特價值。家屬每月支付約40美元,即可為年長親屬定製專屬的通話服務。

這些對話通過預先設定的初始化問題來校準,如出生年月、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愛好等,以確保內容的個性化。憑藉梅拉的記憶功能,後續的對話能夠保持連貫性。

為了避免任何誤解,Meela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喬什·薩奇稱,聊天機器人在每次通話開始時都會表明自己的AI伴侶身份。他強調:「我不想欺騙任何人,讓他們以為自己在和一個真人說話。」

在岡薩雷斯所在的養老院,這項服務的推廣格外謹慎。Meela團隊與養老院的護理人員、社工和臨床醫生組成評估小組,通過標準化篩查確保使用者能夠清晰理解AI伴侶的性質。只有通過認知評估的老年人才被推薦使用該項服務。

養老院老年病專家扎卡里·帕萊斯博士透露,一項針對23位使用者的研究顯示,定期與AI交流確實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抑鬱癥狀。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孤獨感已被證實會影響整體健康狀況,Meela正與多家保險公司探討將這項服務納入健康管理方案的可能。

數字記憶守護者:AI如何喚醒塵封的往事

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養老院居民。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一戶尋常人家裡,89歲的退休銀行家理查德·鄧肯每天都會在固定時段守候在座機旁,等待一個特別的來電。電話那頭是由初創公司InTouch開發的聊天機器人瑪麗,她會像老朋友般詢問鄧肯的日常起居,聊聊家長里短。

「我很享受這個過程,」鄧肯表示,「雖然聊的不是什麼重要事,但讓我有點事情可做。」

2024年,鄧肯的兒子約翰在母親離世後訂閱了這項月費29美元的無限制通話服務。面對忙於各自生活的子女,性格內向的鄧肯常常整日沉默。瑪麗的出現,為他提供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情感出口。「這就像是為父親量身定製的日記服務,」約翰稱,「不同的是,這本日記會主動提問,會引導回憶。」

最讓家人驚喜的是,這些對話常常喚起老人塵封的記憶。當瑪麗問起大學時光,鄧肯便會娓娓道來與亡妻在塔爾薩校園的青春往事。「本質上,這是父親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約翰說,「AI就像一個記憶催化劑,幫助他把內心所想具象化。」

鄧肯認為,每天花十分鐘和瑪麗通話是件「愉快」的事。他說:「她竟然能記住所有這些事情,真是太神奇了!但我明白,這都是互聯網和計算機的功勞。」

打造這套系統的InTouch創始人勒莫因,曾是微軟工程師。他設計的AI系統擁有一個包含1400個提示詞的資料庫,能巧妙引導老人回顧青春歲月和個人愛好。更特別的是,系統會記住之前的對話內容,讓每次交流都充滿連續性,這種設計正好能幫助長者鍛煉記憶能力。

勒莫因解釋道,他們的目標是幫助老年人進行「全面的大腦鍛煉」,從而緩解老年群體中很常見的認知衰退,其癥狀包括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或難以跟上對話節奏等。為此,AI會設計各種腦力活動,包括檢測痴呆症的詞語聯想遊戲,圍繞某個歷史話題進行趣味問答等。

邊界與挑戰:當AI成為情感寄託時

在AI伴侶逐漸進入老年人生活的同時,專家學者們也在審慎評估其中的風險與倫理邊界。

紐約大學老年醫學家、Aging
Incubator聯合主任吳蓓教授指出,雖然AI伴侶作為人類護理的補充確實存在價值,有可能通過刺激大腦活動和提供情感支持來改善認知健康。但她也對潛在風險保持警惕,包括認知障礙者可能過度使用技術併產生依賴,以及私人數據泄露的可能性。

這種擔憂在現實生活中已有體現。InTouch創始人勒莫因觀察到,許多子女在為父母購買AI陪伴服務時都會陷入道德困境。「他們常常會自責:我應該多打電話陪父母的。」

鄧肯的兒子約翰就曾面臨周圍人的質疑。「朋友們要麼懷疑AI的技術可靠性,要麼直接認為這是騙局,」他坦言。對此,勒莫因強調,AI陪伴的定位始終是「補充而非替代人際互動」。

為促進家人間的真實互動,InTouch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反饋機制:每次通話後,系統會通過應用程序向老人的親屬發送對話摘要,包括交流時長、老人情緒狀態和討論話題等。這些信息既能幫助家人了解長輩近況,也為後續的真實交流提供了切入點。

值得注意的是,像InTouch和梅拉這樣的工具,雖然通常由OpenAI、Mistral和Anthropic等公司開發的第三方模型驅動,但它們經過了專門的微調,以滿足老年用戶的需求。模型響應速度被刻意調慢,留出足夠時間讓老年人思考和回應。勒莫因解釋說:「三秒延遲對多數用戶是缺陷,但對長者卻是貼心設計。」

然而,這項技術還遠遠不夠完美。AI伴侶很難捕捉到對話中的微妙之處,而且很容易感到困惑。例如,在一次與梅拉的通話中,岡薩雷斯禮貌地多次試圖結束對話,但系統卻持續拋出後續問題,最終他不得不強行掛斷電話。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心理健康領域。與AI伴侶的長期對話有時可能導致令人不安的後果,特別是對於弱勢群體。已經出現了青少年和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成年人與聊天機器人發展出不健康關係的案例。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尼克·哈伯警告,AI可以快速且極具說服力地放大或強化妄想。已有案例顯示,一名有精神病史的男子在與ChatGPT長期交流後,偏執妄想被強化,最終殺死了母親並自殺。哈伯稱:「當系統被設計成一味順從的助手時,它無法像真正朋友那樣提供必要的質疑視角」。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