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這條中國裝配線上的電動汽車產地可能明確,但全球供應鏈使得許多產品的來源難以確定,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
數月來,亞洲各地的企業和官員一直在等待特朗普總統解答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關乎他對全球貿易所提出的顛覆性計劃的核心。
在當今世界,我們購買的幾乎所有商品——從電腦、手機到沙發、汽車——都包含來自不同國家的零部件,特朗普將如何判定這些商品的原產地?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特朗普至關重要,因為他的目標之一是削弱中國作為全球眾多製成品起點的主導地位。
「這是一個潛伏的問題,」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副總裁溫迪·卡特勒表示。「人們試圖說服自己這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退一步看,所有事情最終都將取決於此。」

在特朗普的貿易打擊行動中,沒有哪個地區比東南亞面臨的風險更大。每年,數以十億計美元的原材料、機械設備和製成品從中國流向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周日,特朗普來到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啟了為期近一周的亞洲之行,並與多個東南亞國家簽署了貿易協議。這些文件在不同程度上承認了轉口貿易和關稅規避現象的存在,但並未詳細說明他計劃如何定義商品的國籍。
特朗普政府對所謂原產地規則的判定可能會讓各方辛苦談判達成的協議化為泡影。原因在於,若某件商品從一國出口,但未達到原產地標準,就將面臨高額特別關稅——特朗普此前已警告,這一稅率可能高達40%。
今年夏天,特朗普調整了最初在亞洲推出的高額關稅政策,宣布對多數東南亞國家實施統一關稅框架,將全面關稅穩定在19%或20%。

曼谷一家寵物食品工廠。每年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中國產品通過泰國及該地區其他國家流通。
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貿易遺產是迫使企業將工廠遷出中國;如今,他正試圖將中國徹底排除在供應鏈之外。此前,中國一直通過東南亞轉運商品以規避美國關稅,同時也向東南亞大量出口,其中大部分是該地區工廠依賴的機械設備和原材料。
如今全球生產的商品中,許多零部件都來自中國,從連接金屬與木材的螺絲和膠水,到智能手機電池中的礦物。
即便在馬來西亞——該國與特朗普簽署協議本應被視為積極進展——當地對美國單方面制定全球貿易新規則的做法也存在顧慮。
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但馬來西亞的重要產業——半導體行業——又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若美國對該行業單獨加征關稅,其出口將面臨風險。。
「我們能做的只有表達擔憂,希望美方能傾聽這些困惑,」馬來西亞美國商會首席執行官西沃恩·達斯表示,該機構代表在馬來西亞的美資企業。「我們期待這項貿易協定能為供應鏈運作提供明確指引。」
特朗普政府官員多次公開表示,計劃為東南亞地區設定統一的原產地規則標準。他們將重點放在30%這一比例上:任何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若外國零部件或成分佔比超過30%,就將面臨特別轉運關稅。儘管相關討論仍在推進,但有一點很明確: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而言,這樣低的比例也很難達到。
即便政府明確了最終比例,企業和各國政府仍有諸多疑問:哪些內容算作「外國成分」?是否包括對工廠的外國投資?外國品牌的設備算不算?外籍員工的貢獻算不算?近年來,許多中國工廠已將部分業務轉移到越南等國,但同時也在當地建立了供應鏈,並僱傭了本地員工。

台灣某工廠的螺釘緊固件。
此外,誰將負責監管這項新的成分規則?
「這相當於要針對向美國的出口物創建一個全新的監管機構,」地緣政治諮詢公司亞太顧問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奧肯表示。
東南亞各國政府正面臨兩難困境:在簽署更廣泛的貿易協議前,明確原產地比例標準至關重要,但他們出口的許多商品可能無法滿足本地產品的新定義。
可如果不儘快與美國簽署比初步協議更具體的文件,他們又將面臨特朗普今年春季威脅實施的初始高額關稅。
「從經濟角度來看,這極其令人不安——若關稅恢復到最初水平,後果將是毀滅性的,」長期在亞洲任職的美國外交官、前美國駐越南大使、現任職於智庫亞洲集團的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表示。「從更廣泛的戰略角度看,這些國家將美國視為地區戰略穩定的平衡者和保障者。」
根據美國的一項稱為「232條款」的法律規定,這些國家還需就涵蓋半導體、機械、傢具及藥品等各類產品的行業關稅與特朗普展開談判。
與此同時,特朗普預計將於本周末在韓國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會晤,兩人將討論全球兩大超級大國的一系列經濟和政治分歧。
「如果一個國家高度依賴中國,那它就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專註於貿易領域的亨里希基金會貿易政策主管黛博拉·埃爾姆斯表示。
「無論你擁有多少影響力,與美國或中國相比,規模都小得多。」